找到9条结果

  • 胸外二科是一个年轻的科室,自2010年10月建以来,迅速发展,手术量从最初的200台/年到2016年的900台,2017年预计将突破1000台。特别是自2012年王文祥主任上任以来,大力发展腔镜微创技术,科室进入发展快车道。2014年更是科室的“食管癌手术年”,全科上下齐心协力主攻食管癌微创技术。短短的5年时间,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E)、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胸腹腔镜联合颈部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等食管癌微创手术已成为胸外二科的常规手术方式,手术技术已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在2017年第四届菁英杯全国胸外科优秀青年医师手术技艺大赛上,张百华博士展示的“胸上段食管癌新辅助化疗后胸腹腔镜联合三切口根治术
    张百华 副主任医师 2018-10-12 15:46:25
  • ,对医务人员加强能力建设,可开展一些肿瘤早筛知识的培训,对社区居民提高自我保健,可开展肿瘤预防和肿瘤早期症状的宣教。就肿瘤病人护理方面,茅昌敏护士长提出肿瘤现在是慢病的一种,加强肿瘤病人出院后的延伸护理服务是肿瘤慢病管理的重要内容,肿瘤出院病人导管维护、疼痛护理以及安宁疗护等是病人切实需要的服务,未来三甲肿瘤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可以向两头在社区、中心在三甲医院,社区和三甲医院在肿瘤患者防治工作中形成闭环的方向努力。通过交谈双方一致认为医联体之间加强合作、密切联系、寻求合作、共同发展。会谈后,顾院长一行人参观了胸外二科病房,内窥镜室和肺功能室,并且表示我院胸外科的检查—治疗一站式服务方
    江苏省肿瘤防治联盟 健康号 2018-05-28 14:54:15
  • 肺癌是威胁我国人民生命的第一大恶性肿瘤,一般人都是“谈癌色变”,觉得得了肺癌就是得了不治之症,但其实早期肺癌是可以通过根治性手术达到治愈的,而且治愈率还挺高的呢,比如,I期肺癌的临床治愈率就可以达到90%以上。但前提是,我们必须要早期发现肺癌,这样才可以将它扼杀在萌芽状态。这里我就和大家聊聊怎样才能尽早的发现肺癌。 在我出诊遇到的早期肺癌患者里,总有人问我“为什么我得了肺癌但是没有任何感觉呢?” 这时我就会告诉他:人的左右肺就像两个大海绵,如果里面藏了一个核桃大小的肿瘤一般是不会有任何感觉的,更何况早期肺癌一般都只有花生米大小,甚至像散在的沙粒,因此,绝大多数早期肺癌不会引起任何症状。大多数早期肺癌患者都是体检,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做胸部CT时“偶然”发现的。因此,定期体检就是发现早期肺癌的最有效的方法,建议有以下三种情况的朋友每年做一次胸部体检:1. 直系亲属有恶性肿瘤病史的,2. 曾经或还在吸烟的,3. 四十五岁以上的朋友。而且,建议用胸部平扫CT代替一般单位体检用的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平片,因为透视或平片一般只能发现已经长的很大的中晚期肺癌,一般的早期肺癌只有CT才能发现。 除了定期体检,我们也要关心自己身体出现的异常信号,比如咳嗽、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声音嘶哑、饮水呛咳或不明原因的发热,这些症状如果持续2周以上,就要警惕是否可能是肺癌造成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建议尽快到肿瘤专科医院就诊。本文是王嘉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王嘉 主任医师 2021-05-18 22:06:15
  • 曾经有一个朋友的父亲体检过程中发现了中早期肺癌,她带着老人找到我,当时我告诉他们是可以通过手术治愈的。但是老人自己坚持用中药治疗了1年多的时间,直到出现了咳血的症状才又回来就诊,但很不幸那时已经有骨转移了,失去了手术机会。后来虽然经过了靶向药物治疗,维持了大约半年的时间,但老人后来还是因为大量咳血去世了。 所以毫不夸张的说,早诊早治与晚诊晚治的差别不论是治疗过程还是治疗效果都是天壤之别:早期肺癌经过手术后的治愈率可以达到85%以上,且治疗费用低,治疗合并症少,患者生活质量高;而晚期肺癌治愈率极低,不到15%,且患者治疗承受的痛苦大,生活质量低,晚期肺癌无法手术只能靠药物治疗,很多药物非常昂贵。虽然不论患者处于早期还是晚期,都应该进行正规治疗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但早诊早治还是治疗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
    王嘉 主任医师 2021-05-18 22:05:21
  • 每天,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都会遇到焦急等待手术的患者,他们迫切的希望大夫能早一天甚至早几个小时为他们做手术。毋庸置疑,手术治疗是当今绝大多数恶性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是不是一发现肿瘤就应该立即上手术台去切除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有少数肿瘤是可以被化疗和放疗治愈的,比如鼻咽癌、还有些特殊类型的肿瘤手术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比如小细胞癌。以上这些肿瘤就应该把手术放在其次的位置上。 而且手术有其适应征和禁忌征,也就是说,不是每个肿瘤患者都能够接受手术治疗,要做手术,必须符合手术的适应征而又没有手术的绝对禁忌征。那么,什么样的患者能够接受手术治疗呢?一般来说,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肿瘤患者才可以手术:1)肿瘤可以被完整切除:也就是说肿瘤没有侵犯到周围的重要脏器,或者虽然侵犯到了周围的重要脏器,但可以通过外科手段连同周围的脏器一并完整切除的病例,即医学上所说的局部早期病例。手术治疗之所以成为比化疗、放疗效果都好的一种治疗手段,靠的就是能够将所有肿瘤细胞一次性彻底清除这一本领。如果不能将肿瘤完整切除,就会让残余癌细胞成为癌症再次反攻的基地。在手术之后的恢复期患者的体质很弱,残余癌细胞就会趁这一时期快速生长甚至转移。那肺癌来说,如果肿瘤没有侵犯到周围的心脏、大血管、脊柱等重要的无法切除的脏器,那么凭外科大夫的手术技巧,就可以将肿瘤完整的切干净。 2)肿瘤未发生远处转移:即肿瘤没有随血管系统或淋巴系统扩散至远离原发器官的其他组织或器官。因为如果肿瘤已经转移到远处器官,就说明该患者的病情已经不属于局部基本,而属于全身疾病,这时候的癌细胞已经随血管系统或淋巴系统转移至全身,尽靠手术已经无法切除转移至全身的癌细胞了。这时候最佳的治疗就变成化疗或靶向治疗这样的全身治疗了。这个有点像扁鹊对蔡桓公说的话“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翻译一下就是“在皮肤这样表浅地方的病,是烫熨的力量能治疗的;在肌肤里面的病,用针刺这样的方法就能治;在肠胃的病,用火剂汤可以治疗;但如果病已经深入骨髓那就是阎王爷的事儿了,医药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深入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套用扁鹊的话:“如果癌症已经转移到了全身其他器官,外科手段就不能再过问了”。再拿肺癌来举例:肺癌手术前,医生会给您查头、骨、颈部和腹部,因为这些部位是肺癌最容易转移的部位,如果这些地方都没有发现转移灶,那么远处转移这一关就算过了。 3)患者的身体状况能够耐受手术:大家都知道,手术本身对患者也会有不小的打击,特别是开胸、开腹这样的大型手术。因此,手术尤其是大型手术,对患者身体状况的要求也很严格,否则就有可能出现手术做的很成功,但患者却出现了心肌梗塞、肺栓塞或脑梗等疾病,得不偿失。一般,医生在手术前会详细了解患者的内科病史,比如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是否曾诊断心梗或脑梗,除了询问病史,医生还会开出一堆检查,也就是我们说的“术前检查”来详细评估您的身体情况,比如心电图、超声心动、24小时心电图(Holter),脑CT/核磁(MRI),血管彩色超声,还有血、尿便常规和生化全项等化验检查。当您拿到一堆检查单,需要跑上跑下去检查的时候,请您千万理解,这是为了您的手术保驾护航。 如果经过术前严格的检查评估后,医生告诉您:您的肿瘤我们可以切干净,这个瘤子还局限在身体局部没有远处转移,并且您的身体可以承受手术的打击,那么恭喜您,您就成为了所有肿瘤患者中少数可以接受手术治疗的幸运儿,术后的生存时间将远远大于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还要说的一点是,现在在手术前可能会有一些“术前辅助治疗”,比如术前化疗或术前放疗,这是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建议进行的,目的是在手术前杀灭可能有的远处转移,或把肿瘤变小,把局部很难切干净的肿瘤变成能够切干净的,这样使更多的患者能够接受手术治疗。如果您的医生根据您的综合情况,建议您先做“术前辅助治疗”,那么请您也不要着急手术,因为现在国际上的最新研究已经表明,适当的术前辅助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 最后要说的是,如果您的肺癌可以手术治疗,也要做足手术前的准备工作,“磨刀不误砍柴工”,肺癌手术是个大手术,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就急急忙忙手术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要知道,肺癌从发生到可能被当今的医学手段检测到,已经至少是半年到1年的时间了,晚几天手术并不会对病情有太大的影响。本文是王嘉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王嘉 主任医师 2021-05-16 17:06:10
  • ——————混杂密度磨玻璃结节(mGGO)之我见 继前两篇磨玻璃结节科普文之后,给自己刨了个“混杂密度磨玻璃结节”的坑,拖了真么久,越发觉得愧疚。话不多说,直入主题。 纯磨玻璃结节(pure GGO, pGGO)的生物学行为友好而惰性,其安全的观察时间窗是很漫长的,所以处理方式上以定期观察为主。pGGO的特性较为均一,典型的pGGO在影像形态上易于辨识,是比较容易科普和为广大朋友所接受的,也是业内争议较小的。但涉及混杂密度磨玻璃结节(mixed GGO,mGGO)时,情况变得复杂而富有争议,这也是我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的切入点而至迟迟没有下笔的原因。 凡事由简入繁,剥丝抽茧,我们先看看目前常用的各家指南对于mGGO的规定和推荐吧: 1、NCCN NSCLC guideline规定(延承Fleishner学会标准): ①mGGO<6mm无需随访。 ②≥6mm时,3-6个月后复查薄层CT,观察mGGO中实性成分是否有变化,如果没有变化,每年复查一次薄层CT直至5年。 ③如果发现实性成分≥6mm,考虑PET/CT检查或者活检。 2、NCCN lung cancer screening guideline规定(更多地延承Lung‐RADS标准): ①筛查时发现的mGGO,≤5mm时每年复查薄层CT。 ②mGGO≥6mm但是实性成分≤5mm时,半年复查薄层CT,如薄层CT无变化,每年复查薄层CT。 ③mGGO≥6mm,实性成分达到6-7mm时,建议3个月复查薄层CT,或者考虑PET/CT检查,对于PET/CT提示低风险患者,建议3个月复查薄层CT;对于PET/CT提示高风险患者,建议活检或手术切除。如果3个月复查薄层CT没有变化,则每年复查薄层CT。 ④mGGO实性成分≥8mm,建议增强CT检查和/或PET/CT检查,对于低风险患者,建议3个月复查薄层CT;对于高风险患者,建议活检或手术切除。如果3个月薄层CT没有变化,6个月后再复查薄层CT,如果还没有变化,每年复查薄层CT。 ⑤随访过程中实性成分增大≤3mm,3个月复查薄层CT;随访过程中实性成分增大>4mm,建议增强CT检查和/或PET/CT检查,对于低风险患者,建议3个月复查薄层CT;对于高风险患者,建议活检或手术切除。 3、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规定: ①mGGO≤8mm,建议薄层CT在3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时复查,此后1-3年每年需要复查一次。 ②mGGO>8mm,建议3个月复查薄层CT,对持续存在的mGGO采取PET,非手术活检和/或手术切除等检查/治疗方式。 ③mGGO>15mm,建议直接进行PET,非手术活检和/或手术切除等检查/治疗方式。 4、美国放射学会Lung‐RADS规定: ①mGGO<6mm,12个月复查薄层CT。 ②mGGO≥6mm但是实性成分<6mm,或新发mGGO<6mm时,半年复查薄层CT。 ③mGGO≥6mm,实性成分达到≥6mm但<8mm,或者新发实性成分或实性成分增长<4mm,建议3个月复查薄层CT,如实性成分≥8mm,可考虑PET/CT检查。 ④mGGO实性成分≥8mm,或新发实性成分或实性成分增长≥4mm,建议增强CT,PET/CT和/或穿刺活检,具体方式取决于恶性肿瘤可能性及患者合并症情况。如实性成分≥8mm,可考虑PET/CT检查。如筛查过程中发现新发较大结节,可1个月复查薄层CT以排除感染性疾病。 5、英国胸外科学会BTS规定: ①mGGO<5mm无需随访。 ②mGGO≥5mm,3个月复查薄层CT,如CT无变化,用Brock模型评估恶性风险。低风险患者(恶性风险<10%)在1年,2年和4年时复查薄层CT。 ③mGGO实性成分增多,建议切除或非外科治疗。 ④恶性风险>10%行PET/CT检查。PET/CT检查后再次用Herder模型评估,恶性风险<10%,继续保持CT随访;恶性风险10-70%,考虑穿刺活检;恶性风险>70%考虑手术或非手术治疗(身体情况不适合手术患者)。 6、亚洲共识规定: ①mGGO≤8mm,3、12、24个月复查薄层CT,根据临床判断和患者情况决定是否年度复查薄层CT,如果有细菌感染征象可考虑经验性抗炎治疗。 ②mGGO>8mm,3个月复查薄层CT,如果有细菌感染征象可考虑经验性抗炎治疗。如果3个月后mGGO不消失,进一步穿刺活检和/或手术切除。 从以上世界各地不同诊疗指南中就可以看出,对于mGGO的处理原则,目前并未形成统一模式,世界各地均有其自身特色。但从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共性:对于直径≤5mm的mGGO,其危险性极低,有的指南认为不必随访,有的指南认为年度复查薄层CT足矣。所以,对于比较小的mGGO,我们进行每年复查是完全可以放心的。另外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实性成分的大小是决定mGGO下一步处理方案的重要因素。其中5mm是一个重要阈值,实性成分≤5mm,mGGO仍然可以观察半年后再复查薄层CT。一旦实性成分>5mm以上,复查间隔就建议缩短至3个月了。这也很容易理解:实性成分越大,医生就会采取越严格谨慎的监测策略,以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这也是很多临床指南将实性成分>5mm作为手术指征的原因。 接下来一定会有更严谨的朋友提出,如果我们选用更严格的标准是不是会更保险?还真有学者做了这样的研究。日本的铃木医生以3mm作为判断阈值,结果发现:如果把实性成分≤3mm的mGGO都判断为癌前病变或微浸润癌(即AAH或MIA,这是两种被认为可以治愈的病理类型),那么准确率为100%,即所有实性成分≤3mm的mGGO都是预后极极极……好的病理类型。反之,如果把实性成分>3mm的mGGO都判断成浸润性癌,那么准确率只有42%,也就是说,实性成分>3mm的mGGO,仍有一大半是AAH或MIA。可以说,实性成分3mm的这个标准,已经是积极治疗的极限了,再将阈值降至3mm以下,就有过度治疗之虞了。而实际上,以实性成分≤5mm为判断阈值,诊断AAH或MIA的准确性仍然高达89%,以实性成分>5mm为判断阈值,诊断浸润性癌的准确率只提高至61%,也就是说,实性成分>5mm的mGGO,仍有39%是AAH或MIA(数据来源2014年JTO杂志)。 我个人十分欣赏美国放射学会Lung‐RADS对实性成分<6mm的mGGO的描述,Lung-RADS是这么描述的,“良性疾病表现或良性疾病行为,发展为活跃性肿瘤的风险较低”。作为现行肺癌第八版TNM分期病理学方面的首席病理学家,Travis医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将实性成分≤5mm的mGGO归类为临床分期T1mi(即临床分期MIA),由此可见主流学术界对mGGO的态度。 向这些严谨而坦诚的学术机构和大师致敬,更向他们的医者担当致敬,并以此自勉。
    阎石 副主任医师 2020-08-03 21:37:26
  • 金刚 主治医师 2016-04-27 22:03:11
  • 金刚 主治医师 2016-04-26 22:41:51
  • 金刚 主治医师 2016-04-26 22: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