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30条结果

  • 谢谢您的分享
    张成海 主任医师 2017-11-21 14:04:04
  • 肠道包含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直肠、结肠以及盲肠、阑尾和肛管),问者提到的肠癌当是肠道恶性肿瘤的总称,包含小肠、大肠各段的恶性肿瘤,不同部位的病变其大便改变均不尽相同。小肠癌大便改变小肠癌的发病率相对消化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要低,其临床表现常常很不典型,各种临床表现中以腹痛最为常见,常常表现为隐痛、胀痛,甚至是剧烈的绞痛样,而大便的改变常常有:a。出血量小时表现为反复、间断出现的柏油样大便,出血量相对较大时可出现血便,一旦侵袭较大血管或肿瘤体血管破裂较多时甚至出现便血;b。如果因肿块阻塞了相应肠段导致官腔狭窄或完全阻塞,可能出现排便减少或不排便,严重时出现肠扭转;结肠癌大便改变
    双剑博 主治医师 2018-07-09 20:26:26
  • 年龄减退,但口周色素沉着持续存在。 2 )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可发生于整个消化道,以空肠、回肠、直肠、结肠、十二指肠、胃多见。其次是盲肠、阑尾和食管,而胆囊、膀胱和尿道少见。 3 )生殖道肿瘤。 4 )其它恶性肿瘤:国内黑斑息肉病患者恶性肿瘤发生率与国外的情况相近。 PJS 患者最常伴发的恶性肿瘤依次为:结直肠癌、胃癌、小肠癌、宫颈癌、卵巢癌、骨肉瘤等。胰腺癌、胆管癌、乳腺癌、肺癌也都属于黑斑息肉病患者的易感肿瘤。目前尚不明确 PJS 患者恶性肿瘤的预后是否比相应的散发性肿瘤好。 5 )具有家族遗传倾向。主要诊断依据:家族遗传病史;皮肤粘膜色素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息肉组织学检查属错构瘤。但其中
    邓茂林 主任医师 2018-07-15 18:25:50
  • 表明胆囊切除与食管癌(腺癌)、胰腺癌、小肠癌以及右半结肠癌有关。也无证据表明远端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与胆囊切除有明确的关联。对策1、放平心态,胆囊切除不可怕首先,不要太紧张。胆囊切除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对于有需要做胆囊切除术的患者绝不要因噎废食。而且,即使切了胆囊,并不是说就会得癌症。相反,如果没有切除胆囊,由于炎症的反复刺激,反而更容易致癌,特别是胆囊癌、胆管癌等恶性程度更高得癌症,那就更加得不偿失了。2、定期体检是王道不管是否切除胆囊,定期体检都是最佳选择。虽然前面提到尚没有足够的证据明确表明胆囊切除与消化系统癌症患病率的关系,但是对于那些切除了胆囊的患者,尤其是40岁以上,切除胆囊5年
    孙春权 主治医师 2018-01-29 22:28:57
  • 。胰腺囊肿,胰腺脓肿,胰腺囊性纤维化,胰腺癌,小肠恶性淋巴瘤,小肠癌,平滑肌瘤和腺癌,小肠纤维瘤。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肠系膜囊肿。 引起左上腹部包块的原因主要有,肝左叶肿瘤,左侧结肠癌,胃癌,胰尾部肿瘤和囊肿,腹壁脂肪瘤,游走脾,脾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血液病,感染,体脓肿,淋巴瘤等。 引起左右腰腹部肿块的原因有,游走肾,巨大肾积水,肾下垂,先天性多囊肾,肾上腺囊肿,肾包虫囊肿,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嗜铬细胞瘤。 引起右下腹部状况的原因有,右侧附件炎性包块,右侧卵巢囊肿,回盲部肿瘤,阑尾周围脓肿和黏液脓肿,阑尾类癌,克罗恩病,肠结核,阿米巴性肉芽肿。 引起左下腹部肿块的原因有,乙状结肠阿米巴肉芽肿,直肠和
    马静 主治医师 2018-08-31 17:19:26
  • 典型病例:男性,48岁,右下腹疼痛半年,体重减轻4.5公斤,化验示大便潜血阳性并轻度贫血,腹盆腔CT显示盲肠壁增厚,肠镜发现盲肠息肉样隆起肿块,病理活检示低分化腺癌。家族史中母亲45岁时发现妇科肿瘤,外祖父63岁时诊断结直肠癌。不难看出,该病例是与遗传相关的肿瘤。        遗传性大肠癌约占结直肠癌5~10%。遗传性大肠癌分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和家族性遗传性息肉病。前者目前称为林奇综合征,约占大肠癌的2%~4%,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遗传学基础是错配修复基因的种系突变,目前已明确的基因有MLHl、MSH2、MSH6、PMS2和上皮细胞黏附分子,前二者占主要地位,其中MLH1
    刘继喜 主任医师 2020-04-01 22:59:23
  • 患者在确诊前患其他癌症的危险性增高44%(SPR,1.44),在诊断GIST后患其他癌症的危险性增高66%(SIR,1.66)。   GIST患者最好发的其他几种恶性肿瘤为:肉瘤 (SPR, 5.24; SIR, 4.02),神经内分泌肿瘤(SPR, 3.56; SIR, 4.79),非霍奇金性淋巴瘤(SPR, 1.69; SIR, 1.76)和结直肠腺癌(SPR, 1.51; SIR, 2.16)。另外,仅为GIST确诊前好发的恶性肿瘤为:食管腺癌,膀胱腺癌,黑色素瘤和前列腺癌。而仅为GIST确诊后好发的恶性肿瘤有:卵巢癌,小肠腺癌,甲状腺乳头状癌,肾细胞癌,胃癌等。   GIST
    焦学龙 副主任医师 2016-03-11 14:17:42
  • 小肠癌、胰腺癌、前列腺癌、泌尿道癌、肝癌、肾癌和胆管癌等多种肿瘤风险有关。林奇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终生患病风险高达60%,卵巢癌终生风险为24%。患有林奇综合征的女性患内膜癌的风险增加10倍,同时患结肠癌和卵巢癌的风险亦增加。这些患者的亲属也是林奇综合征的易感人群,因此,建议根据子宫内膜癌患病年龄和家族患癌情况进行遗传咨询。针对林奇综合征人群建议:从30~35岁开始每隔1~2年进行1次子宫内膜活检;可应用孕激素为基础的口服避孕药预防子宫内膜癌;在完成生育计划后(尤其年龄>40岁)推荐预防性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个体化原则:绝经期状态、有无合并症和明确的基因突变等)。
    汤丽红 主治医师 2022-10-12 20:16:58
  • ,目前更倾向于腹腔镜下胆囊切术并不会增加患小肠癌、结肠癌等消化道癌症的风险。当然,胆囊切除后,并不是对身体一点影响也没有,除了手术中会存在肝外胆管损伤、出血风险外,胆囊切除后,患者出现腹泻概率较高,少数患者也会出现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胃炎等病。这可能与少了胆囊的浓缩功能,肠内胆汁不能达到足够的浓度,以致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发生障碍,而产生腹泻。但整体来说利大于弊,许多研究通过对胆囊切除术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表明,胆囊切除术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患者也不用再担心胆囊炎、胆结石的再次发作。如果我们还是接受不了没胆的生活,那就从根本出发,规律清淡饮食,减少患这类疾病的风险吧。(文中配图均为资料图
    杏花岛 健康号 2018-04-23 20:32:36
  • 1966年,美国著名医学教授亨利·林奇(HenryT.Lynch)首次对这个疾病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描述,后人把它称为林奇综合征(Lynchsyndrome,LS)。1985年,林奇本人将这种综合征命名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nonpolyposiscolorectalcancer,HNPCC)。林奇综合征,或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能够发生多种肿瘤的综合征,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林奇综合征占全部大肠癌的5%-15%。除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之外,卵巢、胃、小肠、肝胆系统、肾盂、输尿管、脑和皮肤等也可
    孙宝治 主任医师 2021-06-03 19:05:52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