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104条结果

  • 江西名老中医集萃六十八:江西省著名中西医结合儿科专家衷诚伟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名医工作室黎崇裕衷诚伟,男,1930年12月生,江西省南昌县人,江西中医学院中西医儿科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儿科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江西分会常务理事,江西中医儿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江西中医药专家科技委员会委员,《江西中医药》杂志常务编委,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中医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衷老1954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留校任儿科助教,并参加江西省儿童医院筹建工作。1956-1957年赴北京苏联红十字医院(现北京友谊医院)学习儿科专业一年,回省后继续任教。1958年担任江西省儿童医院
    黎崇裕 主治医师 2018-07-17 20:16:49
  • 还在为孩子反反复复的感冒而忙的焦头烂额吗?还在为孩子咳嗽总不好而四处打听偏方吗?还在为孩子食欲不佳而感到苦恼吗?还在到处找专家、去医院来来回回跑吗?中医专家来扁鹊中医医院给您的孩子解决疑难杂症了!每周五上午,中医药儿科专家-张湘屏来坐诊了!  张湘屏: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世家,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尤其擅长:运用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诊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哮喘、小儿厌食症、腹泻、心肌炎。以及不孕不育、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抑郁症、湿疹、痤疮等儿科、妇科、内科疾病及疑难杂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坐诊时间:每周五上午  坐诊地点:济南市高新区经十路7000号汉峪金谷
    山东扁鹊健康产业 健康号 2021-11-08 15:49:02
  • 一到冬天,不少家长就忙着给孩子进补,那么孩子在冬天究竟该不该“补”呢?泰坤堂成都国医馆曾桂芳、陈立翠两位儿科专家给家长们一些建议。小儿冬令以“调”为主 四川省老中医药专家、泰坤堂“儿童性早熟及健康助长”工作室首席专家、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原院长曾桂芳教授指出,儿童各脏器的发育尚不成熟,本身有肺、脾、肾不足的特点,一部分孩子属于体虚儿,但如果过度滋补,过犹不及。所以在冬令进补的理念上与成人应有所区别。小儿不能以“补”为主旨,而要以“调”为主。 另外,她强调儿童冬令进补不能千篇一律,一定要讲究个体化,根据不同孩子的体质,该治的治,该调的调,确实该补的也要补。 不同体质小儿如何调补 成都中医药
    泰坤堂-成都国医馆 健康号 2017-10-30 12:41:45
  • 难题一:如何让妈妈和宝宝都舒服分娩后,母亲激素水平迅速发生变化,母乳很快就分泌出来。此时,多让宝宝吸吮,母乳分泌逐渐增多。如果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由宝宝吸吮母乳,应该用吸奶器代替宝宝吸吮。关于正确的吸乳姿势和母亲的哺乳姿势,不论是书上还是网上都有很多的介绍,最重要的原则是让宝宝和妈妈舒适,宝宝能吃进去奶,妈妈也能舒服地喂奶。孩子和妈妈需要磨合好之后,才能开始母乳喂养。难题二:晚上喂奶难坚持又回到了这张图上,母乳分泌是在孩子吸吮刺激下分泌量逐渐增多的。如果夜间不给宝宝喂奶,母乳分泌量会减少,即便白天再努力,也还是不能满足宝宝的需要。而且在8周之内,给宝宝用奶瓶喂奶粉,会干扰母乳喂养,他会喜欢上奶瓶,因为毕竟奶瓶吃起来省力气,而母乳的分泌是要经过孩子不断努力吸吮之后,才能再分泌出来。曾经有个体贴的爸爸,很焦虑地问,为了保证妈妈的睡眠,他每晚给孩子吃奶粉,怎么母乳反倒更少了。一定要记住,母乳分泌量是靠宝宝吸吮才会越来越多。难题三:害怕孩子吃不饱还是这张图可以解释,因为一部分母乳分泌后,储存在乳房中,每次宝宝先吃到的是储存的。当宝宝不断吸吮时,母乳会源源不断地分泌出来,俗称“奶阵”。妈妈会感觉乳房内有麻麻的感觉,瞬间,宝宝就大口大口地开始吞咽,甚至有时因流速快,还会呛着。所以,宝宝吃到的母乳不止60ml,随着日龄增加,可能达到150ml~180ml,甚至更多。难题四:担心母乳不如奶粉有营养曾经,有个妈妈很郁闷地说母乳就像水一样,家里人总是在劝她给孩子加奶粉,她实在犹豫不定。每一位母乳喂养的妈妈,都需要家人的支持,从语言和行动鼓励和帮助妈妈,而不应当在母亲最焦虑的时候,让最困扰她的问题打击她的信心。母乳分为前奶和后奶,前奶水量丰富,看似稀薄,但碳水化合物丰富,能解渴;后奶脂肪含量丰富,在吸吮后分泌增多,能解饿。所以,衡量宝宝是否能吃饱的标准,要观察他是否有吸吮后的大口吞咽动作、大小便排出是否好、体重增长是否好,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说明宝宝吃饱了。难题五:吃完母乳还能喝奶粉吗宝宝很聪明,因为配方奶味道比母乳甜,奶瓶流量恒定,比吸吮母乳省力气,因此他肯定会首选喝配方奶。如果想要回到纯母乳喂养,只能狠狠心,每次他饿了,先给吃母乳。省心的孩子,会乖乖地吃母乳,可是总会有一些“心眼儿多”的宝宝,吃半个小时,还是不满足,再给他来60毫升配方奶,他照样还能喝进去。这让很多老人产生怀疑:一定是母乳不好,孩子吃不饱。曾有不少家庭的婆媳就这个问题在笔者的诊室里吵起来。如果让她们看看这幅图,是不是能稍微缓解一下她们的迷惑?如果孩子吃了半小时还没吃饱,那就让他继续吃,坚持按需喂养的原则,在不断吸吮的过程中,母乳还会持续分泌出来,最终孩子能吃饱。如果早期就因为孩子吸吮时间长,怀疑母乳量不够,加上配方奶粉,会出现母乳分泌越来越少,反倒真的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了。难题六:宝宝吃母乳没规律很多妈妈都会说,宝宝刚出生那几天真好,饿了就哭,虽然吃奶一次会吃上半个小时,但是吃着吃着就睡着了。可是到20多天时,他吃一会儿母乳就睡着了,妈妈本想放松一下,轻手轻脚地想把宝宝放到小床上,顿时,宝宝就大哭起来,妈妈只好抱起他继续喂奶,吃了没几口,又睡着了,放到小床上,又大哭,需要反复折腾三四次,才能成功把宝宝放到小床上睡觉。从宝宝的角度不难理解这一现象,他喜欢被怀抱,喜欢吸吮母乳,3周的宝宝开始有感情需求,这个现象大概会持续到3个月。所以,从宝宝出生开始,妈妈就要每天记录一下吃奶的时间、大小便的时间和次数、睡眠的时间,算出一天吃母乳合计多少分钟,大便几次,睡眠几个小时,到了3个月之后,就能逐渐摸索出宝宝的生活规律了。
    李硕 住院医师 2018-03-04 21:52:11
  •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身高是越来越重视了,但有些错误长高方法反而害了孩子。做个提醒,希望对家长有启示作用。 事实一:吃得太好性早熟,孩子个子不会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性早熟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很多性早熟的孩子虽然当时的身高并不矮,但他们的骨龄已超前,而且性激素提前大量分泌,使骨骺提前闭合,导致身高增长过早停止,最终身高普遍矮小。孩子要加强营养,但要讲科学。如优良蛋白质能够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也是增高的关键因素,像动物性食品如:蛋、肉、鱼、乳类所含人体必需氨基酸比较完备,营养价值高,宜适当吃;大豆及豆制品的蛋白质也是优质蛋白质,也可食用;但是要注意荤素搭配。其次,钙是孩子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矿物质,膳食调配中应有含钙的食品,如奶类、蛋黄、虾皮、牡蛎、芝麻酱、大豆及豆制品。 事实二:生长激素缺乏,父母高孩子也会矮 大多数家长认为,小时候孩子长得矮不要紧,只要在青春发育期加强营养,就能在身高上有个大飞跃。尤其是父母身高中等偏上的,越容易忽视这个问题,以至于将治疗的宝贵时间给延误了。据统计,平均8646个新生儿里,就有一个是“生长激素缺乏症”。这类矮小者,只要做个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即能确诊。确诊后可及时进行生长激素注射治疗。得了这种病的孩子只要医治得早,在6至7岁前开始治疗,完全可以有正常人一样的身高。 事实三:滥用增高产品拔苗助长,导致最终身高更矮 对于矮小儿童的诊断和治疗应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进行。千万不要自我诊断后,盲目轻信所谓“增高术”、购买“增高药”等增高产品,这样不仅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而且甚至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孩子的最终身高。有的增高保健品不含激素,吃了后可能对孩子没有坏处,但能否长高,疗效是不确切的。如果添加了激素,会使得孩子骨骺提早闭合,结果更糟糕。而所谓的助长机、拉伸器什么的,声称可以把人在外力作用下拉长,在幼小的儿童是禁忌的,这无异于拔苗助长,有害而无益。 事实四:以为只是个子矮,原来却是病作怪 矮小也可能由疾病因素引起。如果孩子是甲状腺功能低下、内分泌异常、染色体异常、中枢神经异常等疾病原因导致矮小,吃什么增高药、使用什么增高产品都没有效果。所以,当父母发现孩子的身高、生长发育缓慢或者过分落后于同龄人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早到医院检查一下是明智的选择。当孩子在幼儿园中一直排在前三位,在小学比同龄同班同学矮10-20厘米时,家长要特别提高警惕,带孩子来医院检查一下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只有早诊断早治疗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伸出左手拍张片就知道还会不会再长个 当家长发现孩子可能存在身高问题时,必须马上带孩子去儿科内分泌就诊,而不是继续观察一下再说,这样很容易延误最佳治疗期。一般医生会给孩子做全面的体格检查、骨龄检查以及验血化验,来确定孩子是否患有身材矮小,并尽量明确病因。验血化验主要有生长激素分泌功能检查、染色体检查、其他内分泌检查等,是为了明确诊断。骨龄检查是用X线拍摄孩子的左手和手腕,看骨头的年龄,其与身高密切相关。正常孩子的骨龄和实际年龄相差不超过一年,如相差过多,无论骨龄比实际年龄大还是小,都属于不正常现象,若骨龄片提示骨骺已闭合,说明骨不会再生长,身材矮小已成定局。 特别提醒家长注意的是:一定要抓住孩子的两个黄金生长期:一个是婴儿期,正常新生儿的平均身长为50厘米,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2.5厘米,后半年每月平均增长1.5厘米。周岁时达75厘米。2周岁可达85厘米;2至12岁的儿童身高可按此公式推算:身高=年龄×6+77厘米。孩子的实际身高若不低于此数值的30%,就属于正常。还有一个是青春期,一般来讲,女孩从9岁或11岁开始,男孩从13或15岁,青春期的孩子身高每年可增加7至9厘米,少数人可达10至12厘米;青春期(16岁)后,发育逐渐成熟,骨骼开始钙化,增高减缓。 阅读 6415 投诉
    张邵军 健康号 2018-07-31 10:27:01
  • 。到医院一检查,发现因性早熟,她的骨骺已提前闭合,已经不会再长个了。专家点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性早熟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很多性早熟的孩子虽然当时的身高并不矮,但他们的骨龄已超前,而且性激素提前大量分泌,使骨骺提前闭合,导致身高增长过早停止,最终身高普遍矮小。孩子要加强营养,但要讲科学。如优良蛋白质能够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也是增高的关键因素,像动物性食品如:蛋、肉、鱼、乳类所含人体必需氨基酸比较完备,营养价值高,宜适当吃;大豆及豆制品的蛋白质也是优质蛋白质,也可食用;但是要注意荤素搭配。其次,钙是孩子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矿物质,膳食调配中应有含钙的食品,如奶类、蛋黄、虾皮、牡蛎、芝麻酱、大豆及
    刘亚军 主任医师 2018-01-31 20:27:35
  • 孩子需不需要做幽门螺旋杆菌检查呢?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孩子会不会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呢?当然,孩子也是会被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因此,孩子也是可以做幽门螺旋杆菌检查的,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孩子会不会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会的!有以下情况的孩子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高危人群——1. 家中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的情况,如果感染者还经常对孩子进行口对口喂食,或口对口亲吻孩子等,孩子就有可能会感染幽门螺旋杆菌;2. 家中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但未施行有效的分餐,比如专人专碗,使用公筷等手段,一直在一个盘子里吃菜,这种情况,也有一定的几率感染幽门螺旋杆菌。3. 家中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但是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经常不洗手,这样家中的孩子会有更大的几率感染幽门螺旋杆菌。4. 经常外出就餐,就餐环境不卫生,野外游玩,不讲究卫生,喝生水等,都有可能导致儿童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要不要去给孩子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检查?是否需要去给孩子做幽门螺旋杆菌的筛查诊断,如果存在上述危险因素或情况,且孩子经常有腹胀,腹痛等问题,或确诊为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一级亲属中有罹患胃癌的患儿,或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的等等情况下,可以考虑对儿童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查。如果仅仅存在上述可能传播的途径,儿童并没有相关的症状或疾病,也没有需要进行筛查的其他情况,不建议对健康的儿童去做幽门螺旋杆菌的筛查。目前还没有相关证据证明幽门螺旋杆菌与中耳炎,牙周疾病,食物过敏引起的腹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具有相关性。如何对儿童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查对于儿童,采用无创又准确的检查方法,是最适合儿童的方法,给大家推荐两个适用于儿童的幽门螺旋杆菌检查方法——1. C13呼气检查法:尿素呼气检查法是采用同位素标记的方法,通过服用一定的试剂后,进行呼气试验,确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方法,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查的“金标准”方法,相对于C14呼气试验,C13试验完全没有放射性,更适合儿童。2. 粪便抗原检测:这是目前唯一一个不需要口服药剂,又无创的检查方法,敏感度和特异度也很好,与呼气试验相当,因此,也可用于儿童的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上述两个方法,可以用于儿童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筛查,也可以用于根除治疗后的复查。并不是所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儿童都需要做根除治疗一般推荐确诊消化道溃疡患者或MALT淋巴瘤的儿童,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根除治疗,其他情况,如慢性胃炎,胃癌家族史,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计划长期服用非甾抗炎药,可根据情况考虑是否需要根治,其他情况,不建议对儿童进行根除治疗。根除治疗后如果要复查是否根除治疗成功,要求至少停用质子泵抑制剂至少2周,抗生素及铋剂至少4周后检查,以免出现假阴性的结果。
    李药师谈健康 健康号 2018-08-22 13:45:05
  • 喉咙有点干就喝,水不用一次喝很多,那样是没用的,而是要一直保持喉咙湿润不干燥才是正确。3、这段时间污染天气较多,在3月底前,人多的地方暂时不要去,坐地铁或公车,体质虚弱的老人、易感儿小孩请带好口罩。尽量少跑医院;4、饮食清淡,不食用油炸和肥膏厚味食物,多食用水果和新鲜蔬菜、加强补充维生素C。5、家里保持通风;附:陈立翠简介: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四川省中医药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评审专家、四川省科技咨询专家组专家。中医理论扎实深厚,对中医体质学说、中药药理有很深造诣研究。临床擅长多种手段(中药+膏方+外治+食疗)调治小儿脑瘫、遗尿、多动
    泰坤堂-成都国医馆 健康号 2018-01-11 09:26:42
  • ,祛已病治未病,提高体质,促进儿童健康生长发育。陈立翠 教授主任医师中医体质辨识与调理首席医生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四川省中医药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评审专家、四川省科技咨询专家组专家。中医理论扎实深厚,对中医体质学说、中药药理有很深造诣研究临床擅长多种手段(中药+膏方+外治+食疗)调治小儿脑瘫、遗尿、多动、抽动症、高热、咳喘、腹泻、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扁桃体炎、咽炎、湿疹、荨麻疹等免疫性疾病和常见疾病,对小儿厌食、易感儿、体弱儿等食疗、抗感染免疫、体质辨识与调理有丰富临床经验和独到疗效。
    泰坤堂-成都国医馆 健康号 2018-04-17 15:14:07
  • “咳嗽不能吃海鲜”、“感冒不能吃鸡肉”、“消化、腹泻的人少吃糯米”……日常生活中,总能听到种种从老一辈流传下来的忌口食物,特别是有宝宝家庭,对于生活中的所谓“发物”避之不及,当宝宝生病或过敏的时候,家里经常为“宝宝吃什么”而争论得不可开交。“发物”为什不能吃?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出正确科学解答。成都首届金口碑儿科医生、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儿科副主任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陈立翠介绍,发物是指富于营养或有刺激性,特别容易诱发某些疾病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发物也是食物,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吃到很多的发物,但是否就会诱发疾病,主要是由个体体质决定的,过敏性体质、免疫力差,就容易诱发和加重疾病。指导专家陈立翠
    陈立翠 健康号 2018-04-17 14:48:53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