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一、定义范围(一)早产儿是指胎龄<37周出生的新生儿,是新生儿死亡发生的重点人群,也是易发生远期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本规范将早产儿分为:1.低危早产儿:胎龄≥34周且出生体重≥2000克,无早期严重合并症及并发症、生后早期体重增长良好的早产儿。2.高危早产儿: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000克、存在早期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生后早期喂养困难、体重增长缓慢等任何一种异常情况的早产儿。(二)早产儿保健是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早产儿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三)早产儿专案管理是指按照本规范要求定期对早产儿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和指导等综合管理。(四)一般情况下,评价生长发育时建议使用矫正年龄至24月龄。小于28周出生的早产儿,可使用矫正年龄至36月龄。三、早产儿保健管理(一)住院前管理1.对有早产高危因素的孕妇按照相关规范及指南进行管理。2.早产儿出生时应有具备早产儿复苏能力的人员参与现场复苏和评估。3.对早产儿进行评估后,决定是否转入儿科或留在产科。4.缺乏危重早产儿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应尽可能宫内转诊。(二)住院期间管理1.对早产儿进行保暖、生命体征监测、预防医院内感染及发育支持性护理。2.安全用氧,根据病情提供呼吸支持。3.根据早产儿状况提供相应的肠道内及肠道外营养。提倡早期喂养和鼓励母乳喂养,根据早产儿具体情况及时补充相应的营养素。4.监测和评估体重、身长、头围及发育状况。5.按照相关规范或指南,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和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筛查等。6.加强早产儿常见病及危重症识别。7.出院前对早产儿进行全面评估,指导家长做好家庭准备、早产儿护理、喂养与疾病预防,并告知家长随访的重要性及相关内容。(三)出院后管理提供早产儿保健服务的机构,在早产儿首次就诊时建立管理档案,对早产儿进行专案管理。1.管理对象:出院后至36月龄的早产儿。2.随访次数:(1)低危早产儿:建议出院后至矫正6月龄内每1-2个月随访1次,矫正7-12月龄内每2-3个月随访1次,矫正12月龄后至少每半年随访1次。根据随访结果酌情增减随访次数。(2)高危早产儿:建议出院后至矫正1月龄内每2周随访1次,矫正1-6月龄内每1个月随访1次,矫正7-12月龄内每2个月随访1次;矫正13-24月龄内,每3个月随访1次;矫正24月龄后每半年随访1次。根据随访结果酌情增减随访次数。矫正12月龄后,连续2次生长发育评估结果正常,可转为低危早产儿管理。3.随访主要内容:(1)询问既往信息;(2)全身检查,体格生长监测与评价;(3)神经心理行为发育监测与评估;(4)特殊检查: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筛查及儿童眼病筛查和视力检查、听力筛查,以及其他必要的辅助检查;(5)喂养、护理、疾病预防及早期发展促进指导;(6)异常情况的早期识别和处理。4.转诊:对随访中发现的诊断不明、治疗无效、神经心理行为发育可疑或异常儿,及时转至相关专科或上级医疗机构就诊。5.结案:体格生长及神经心理行为发育评价正常的早产儿,实际年龄满24月龄时可以结案;暂时不能结案者管理至36月龄时结案。结案后的早产儿转入儿童保健系统管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