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病究竟治好了吗?----之类风湿关节炎篇
2018年08月09日 710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在一项对450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持续6年的研究中,18%的病人出现至少一次的缓解,平均缓解期为10个月,60岁以上的男性缓解期较长,早期就有关节侵蚀的缓解期较短。可以说缓解期和骨侵蚀息息相关,如果治疗到位患者关节畸形的几率下降,生活质量就相对较高。判断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风湿免疫科李姝玉
1、关节肿胀和疼痛情况
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肿胀、疼痛、压痛是判断病情变化极为重要的临床症状。所谓关节炎必需是疼痛和肿胀同时存在,肿胀是因为疾病活动导致关节周围软组织、关节囊内滑膜炎性细胞浸润,微血管数量显著增加,滑膜细胞异常增多而造成的。所以在临床看诊的时候,患者只说痛而没有肿胀并不一定是关节炎发作。不同的关节因它的关节面积在评估病情活动度时代表的权重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膝关节>肘关节>腕、踝关节>双足拇指关节>双手指、双足2-5指关节,累及关节越多说明活动度越高。压痛程度也是病情活动的一个根据,一般采取疼痛3级分级,压痛、畏缩和躲避>压痛伴畏缩>压痛。
2、血沉、C反应蛋白的意义
在衡量类风湿关节炎炎症反应中,血沉最为常用,但是血沉变化慢,有时落后于活动度的变化,也就是说它常常报的是“旧闻”。C反应蛋白变化较快,与炎症活动度相关性更高,报的是“新闻”。
3、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抗体(CCP)的意义
RF的滴度在每一个患者中变化较小,重复测量的意义不大,我们通常把它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CCP的滴度与骨侵蚀的相关性高,所以在定、改方案的时候都需要复查CCP。
4、X片和核磁共振的意义
作为检测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手段,影像学所提供给临床医生的资料是必需的,也是比较准确的。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侵蚀并不一定伴有明显的炎症表现,也就是说没有肿痛的关节也会发生严重的畸形。那么我们需要通过影像学来判断病情变化,一般多以手和腕部作为检测部位。我在门诊通常给患者拍双手正位X片来判断骨侵蚀和关节狭窄程度,但X片中的改变通常要数年才能显现出来。对于一个初发的早期病人,我推荐通过腕关节的核磁共振,或者是相对肿痛较严重的关节来判断滑膜增生和骨髓水肿,如果滑膜增生明显,骨髓水肿面积广泛,发生骨侵蚀的几率就很大,需要治疗积极。
5、患者自我功能评估
患者在家中可以通过自我功能评估来判断病情轻重程度。通常患者的功能状况随着疾病的进展而下降,大多数患者完成日常活动的难易程度与其受累的关节数、影像学评分、急性炎症反应物等都有良好的相关性。所以对于医学知识不够丰富的患者,自我功能评估更加简单明了。患者可以问自己-我在做以下活动时痛苦吗?
1、穿脱衣服 2、上床、起床3、拿水杯、喝水4、走平路5、洗澡6、弯腰拾东西7、开、关水龙头8、上下车
这8个问题分不,有时,时常,总是四个答案,总是的越多越说明病情严重,需要及时就医。
在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人预后的调查中,发现教育水平和社会因素对该病预后的影响不容忽视。较低自身、社会教育水平与不良预后的联系不仅表现在类风湿关节炎中,还表现在如心血管病、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等其它疾病中。可以想象,患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负责的程度,主动就医的能力,向医生反应病情及时与否及对治疗的依从性都和其被教育水平有关。所以我责无旁贷的通过医学科普向患者宣教,而患者需要多学习来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疾病,协助医生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