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 第三章温病病因与发病

2020年03月18日 1029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四、临床表现特殊性
(一)起病急、传变快(二)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三)易化燥伤阴(四)易内陷生变:因邪热炽盛,正气不能祛邪外出,重险表现急速出现。

第二节 温病的范围及命名
一、温病的范围
属于外感疾病,外感疾病中除了风寒性质以外的疾病都属于温病范畴
二、温病的命名
①发病季节②四时主气③发病季节与主气④特殊的临床表现⑤流行特点(温疫: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甚至引起较大流行的一类疾病)
第三节 温病的分类
一、根据病证性质分类
根据是否兼湿:温热、湿热(相对而言,并不对立)
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治疗原则:清热保津
湿热类:湿温、伏暑等。治疗原则:化湿清热。二、根据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
根据是否有里热证:新感、伏邪
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而无明显里热表现。如风温、秋燥。多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治疗以解表为主。
伏邪温病(伏气温病):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如春温、伏暑。传变①病邪进一步深入②病邪向外透解。治疗以清泻里热为主。
伏邪的定义有争议,但课本仍然提出作为重点。很多疾病已经发生,但没有明显的表现(中医四诊资料),如糖尿病无四大症时,癌症未消瘦时。可以以伏邪作为参考治疗。
第四节 温病与相关概念
一、温病与伤寒
温病属于广义伤寒,现已脱离伤寒。温病与狭义伤寒是并列关系。二、温病与温疫
温疫属于温病,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引起流行的病种。
温疫属于瘟疫。瘟=疫。瘟疫=温疫+寒疫+湿疫+燥疫。
三、温病与温毒
温毒(作为病名)=温病+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
温毒包括大头瘟,烂喉痧,痄腮等。

第二章 温病病因与发病

第一节 温病的病因

温、热、火、毒
·温者热之始,热者温之终。温为热之所,热为温之甚。
·六淫中的热是温邪的其中一个因素。古籍中温热互称,教材为了区分六淫和温病,把温病的病因定义为温邪。
·火。生理:命门之火,少火生气;病理:壮火食气。
·一般外感称作温邪、热邪,强调弥漫性;内生称作火邪,强调炎上,集中性。
·毒:肿痛,甚至溃烂。分为热毒寒毒。热毒:五味消毒饮;寒毒:阳和汤,败毒散。
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癸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一、风热病邪
风温:感受风热病邪而引起的温病。春季发病为春温,冬季发病为冬温。
致病特点:(一)先犯上焦肺卫:病位在肺表肺卫在上,必解表(二)易伤肺胃阴津:用芦根、麦冬、玉竹,不用六味地黄丸等(三)病情变化迅速:风邪“善行数变”,温邪“热变最速”。正气强,易消退;正气弱,易内陷。
二、暑热病邪
暑热病邪有热性、季节性。
(一)先入阳明气分:病位。此时用银花、连翘、桑叶味轻,应该用石膏(二)易于损伤津气:伤津直接原因为暑邪易于劫灼津液;间接原因为暑热逼迫津液外泄(三)易入厥阴,闭窍动风:暑与心气相通(四)易于兼夹湿邪:夏月易贪凉饮冷,以致暑邪常夹湿兼寒而成暑湿兼寒之证。“暑必兼湿”“暑易夹湿”
三、湿热病邪
(一)病位以中焦脾胃为主(二)易于困遏清阳,阻滞气机:身热不扬为湿大于热(三)病势缠绵,传变较慢
四、燥热病邪
(一)病位以肺经为主: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不能输布津液(二)易致津液干燥(三)易从火化:燥有热性,局部火热症状严重
五、温热病邪
(一)初起即见里热证(二)易闭窍、动风、动血(三)易耗伤肝肾真阴:真阴即精
六、温毒病邪
(一)攻窜流走:影响全身,不止局部(二)蕴结壅滞
七、疠气
(一)其性暴戾,致病力强(二)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于流行(三)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四)病情严重,病势凶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