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银旭教授:全面解读结直肠息肉(二)

2018年06月09日 911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4. 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关系?哪一种肠息肉容易发生癌变?


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

⑴ 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


 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

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

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见。

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机会,是癌前病变,应积极处理。大肠腺瘤演变成癌所需的时间为5~15年。并非所有腺瘤都会发生癌变。


大肠腺瘤癌变的影响因素包括:

腺瘤大小、数目、组织病理学类型、大体类型、不典型增生程度及腺瘤患者性别年龄等因素。


5. 肠息肉恶变时间是多久?


从发病年龄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肠癌早5~10年。据Morson在1976年发表的腺瘤到癌发展理论认为,这个时间约为10年。

但据最新的一些文献报道,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5年。


6. 发现肠息肉咋办?


肠息肉大部分是肠黏膜的一个新生物,在未作病理检查这个“金标准”之前,一切诊断只是猜测,不切除它,留在体内毕竟是一个“定时炸弹”。若是恶性,危害自不必说;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变,则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的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增大,直径超过2cm的腺瘤近半数会恶变成癌。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性虽然小些,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


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肠癌。


根据肠镜活检的病理结果,如果为腺瘤性息肉,建议进行治疗。


大肠腺瘤的治疗方法有:内窥镜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肠息肉切前必须做活检,所有经内窥镜切除的标本,除非组织严重破坏,否则均应进行详细的病理检查以排除癌变。


⑴ 内窥镜治疗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已成为肠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除了极少部分直径过大、内镜下形态明显恶变或数目过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内镜下将肠息肉完整切除。


内窥镜治疗包括高频电切除(电凝器灼除、活检钳凝切、圈套凝切、EMR、ESD)、微波治疗和激光治疗等。


内窥镜治疗较为安全,创伤小。通过纤维结肠镜高频电切:适用于小息肉。


⑵ 手术治疗

以下情况需要手术治疗:

○ 对于病理检查证实有癌变或疑有癌变;

○ 腺瘤较大;

○ 腺瘤呈广基型;

○ 腺瘤数量较多密集分布于某一肠段以及息肉病、腺瘤病等仅行内窥镜无法切除的大肠腺瘤患者,应采用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有以下几种:

 经肛门行直肠下端息肉摘除术:适用于带蒂息肉能脱出肛门外或虽不能脱出肛门外但麻醉肛门松弛后,手指能够触及息肉基底并能在肛门镜下操作者。


② 腔镜下切除术:适用于息肉蒂>50px,或广基息肉>50px,或息肉恶变属于原位癌者。


 一旦病理证实息肉恶变已经浸润到黏膜肌层的浸润性癌,或肿瘤分化差,淋巴管、血管有癌栓者应行剖腹根治术。


 ⑶ 预防性药物治疗

目前认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能够预防大肠癌的发生,是因为这类药物可以预防大肠腺瘤的发生,以及促使大肠腺瘤退缩。虽然目前尚存在争议,但NSAIDS可以显著减少散发性大肠腺瘤的复发以及促使FAP患者大肠腺瘤的退缩(尚未能证实具有完全消退和预防的作用)的结论已经得到多个随机临床试验的证实。


编者注:2017年美国已将小剂量(75~100mg/d)阿司匹林确定为结直肠癌的一级预防用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