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肠道息肉
2017年10月15日 1464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机械刺激
长期便秘患者,产生的肠内毒素,或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肠壁也会发生息肉,因为大便中粗渣、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肠道寄生虫等非炎症因素长期刺激,导致黏膜、腺上皮和黏膜下组织局限性增生,形成肠息肉。
对策:保持大便通畅,注意清洁卫生和饮食安全,预防肠道寄生虫感染。
另外,有一部分人的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最常见的就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大肠内广泛出现数十到数百个大小不一的息肉,如不予治疗,可癌变,且可表现为同时多原发性肠癌。这类息肉就很难通过生活方式来预防,有家族史者需要加强随访,提高警惕,早发现早治疗。
饮食因素
专家表示,现代人饮食西化、太过精细,比如“二高一低”(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和越来越少的运动量,与大肠息肉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油腻饮食能够增加结肠中胆汁酸与中性固醇的浓度,改变大肠菌群的组成,逐渐在肠道内形成致癌物质。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大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如多吃高纤维的蔬菜、水果和粗谷物,发病率就会显著降低。另外长期大量饮酒、吸烟,损害免疫功能,使基因突变,也会增加息肉发生率。
对策:饮食清淡少油腻,多吃高纤维蔬菜、水果和粗谷物,戒烟限酒。
炎性刺激
肠道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如慢性结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这些肠道的炎症反应或炎症性肠病均可以引起肠黏膜发生黏膜糜烂、溃疡、结缔组织或肉芽组织形成,腺上皮及下层组织增生,病理变化多表现为炎性息肉,除非息肉体积比较大,需要内镜下治疗,一般只要控制炎症,息肉就会缩小或消退。
对策:积极防治肠道炎症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