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医的虚实表里寒热?

2016年12月30日 854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表里实际上是中医对表里证的辨识,更加重视的、更有临床价值的是在诊治外感病时,对病位表里的判断。在表之病,多由外邪入侵所致;在里之疾,常与气血不和有关。治表邪,以发汗驱邪为首务,多求速效;治里证,以调和气血为重点,常须缓图。判断依据:一是恶寒,二是脉浮。恶寒就是怕冷,盖上衣被也不管用,寒战不止,有邪在表;脉浮就是脉象非常表浅,手刚刚接触到寸囗皮肤,可感很强的脉动,用力按下去之后,脉的力度反而减小,也是正气抗邪之象。
二、辨寒热辨寒热:分清是寒,是热,是寒热错杂,还是真热假寒。
热象:口苦口干,舌红苔淡黄厚腻,脉数。
寒象:喜热饮,舌虽红但润泽不干,伴有胃脘部疼痛为绞痛,面青肢冷。
寒热错杂:上述症状同时出现。
真热假寒:表面看来,面青,肢冷,脉沉,是寒象;又见发热,口臭气粗,烦渴引冷,口唇焦燥,是热象。
三、辨病性
       虚证气虚:乏力疲倦、懒言、脉沉无力。血虚:失眠(多梦)、目干涩痛、女性月经量少色淡。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体瘦、少苔少津、脉细。阳虚:畏寒喜暖、四肢清冷、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舌淡多津液、脉沉无力。
      实证寒证:形寒肢冷、常年不温、脉沉迟。热证:面赤身热、心烦、舌红舌苔黄、脉数。
      痰湿证:头重如裹、四肢困重、大便黏腻、舌苔腻。燥证:口干渴、大便干燥。风证:震颤、歪斜、走窜。
      气滞:胸闷、腹胀、肋下胀满、喜叹气。
      血瘀:口唇色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青紫粗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