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痹症
2019年04月29日 963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对本方所治疾病的描述和认识
本方立法注意产后,凡产即下无令得虚,虚则卫外不固,易受外邪入侵。发病多以阳虚阴亏,风、寒、湿胜为主,临床以出虚汗,周身凉、沉、痛,关节屈伸不利为主症。如是新产过后,以补气养血,扶正祛邪为主;如产后日久,周身关节冷痛,得热则舒,遇寒加重,虽炎炎夏日,亦身裹厚衣而不觉热,是谓沉寒痼冷。
(二)方剂组成
黄芪30克、附子20克、干姜15克、肉桂10克、制川乌10克、桂枝15克、制草乌10克、党参20克、白术15克、甘草20克、元胡15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仙灵脾30克、生姜3-4片为引。
(三)方义分析
黄芪补虚固表,以止虚汗,附子、肉桂、干姜以温中散寒,党参补气养血,白术健脾和胃,当归补血,川芎行气,元胡和血散瘀止疼,仙灵脾补肾,甘草和中,制川乌、制草乌散寒止疼。
本方重用附子、制川乌、制草乌,其因有二:一是我认为治疗一切沉寒痼冷,附子、川乌、草乌为祛散阴寒的首选药物;但此三味药峻猛而有毒,犹如奇才怪辟,一般人不敢如此大量动用。附子辛温,大热有毒,走而不守,性烈力雄,有补火回阳,通经散结之功,还有坚肌壮骨的作用,家传认为附子用量要大,十五克以上,量小则疗效不显。二是川乌、草乌作用基本相同,均具有明显的镇疼作用。临床上以疼痛为主的痹症,不分寒热均可加用附子、川乌、草乌。附子优于散寒,川草乌善于止痛。
本方还重用甘草二十克以缓其峻猛之势。服药后嘱病人开水冲服蜂蜜少许以调和之。
(四)功能与主治
温经散寒,适用于周身冷痛。
(五)用法用量
产后时间短、病情轻、身体虚的患者,附子、干姜用量可减至十克以下;病程长、缠绵难愈的附子用量可适当加大,临床视情况酌情应用。
(六)方药加减
本方着重以寒痹为主,风胜者可加用虫类药物,如乌蛇、土元、地龙、蜈蚣、僵虫等;湿胜者可加用苍术、玉米、防已、秦艽。此外部位引经药的应用,往往对痹症的疗效起很大作用。如上肢疼可用姜黄、桂枝、羌活等,下肢疼加牛膝、独活、木瓜、五加皮、秦艽、防已,腰疼可用川断、杜仲、狗脊、功劳叶,对四肢疼痛较甚者可加用制乳香、没药,新产过后可加熟地、杭白芍以补血敛阴。临床热痹产后较为少见,若遇热痹以白虎汤加丹皮、地骨皮、丹参。
产后痹症的治疗,也不可一味过用辛、热、散之品,应视全身情况气血、阴阳的盛衰,病程的长短,病情的轻重而定,酌情加用补气养血,益阴和阳之品。
(七)应用禁忌
1、忌食生、冷、豆面。
2、忌受风寒与劳累过度。
3、禁与麻黄同用。
4、忌酒。
(捐献秘方验方修武县——邱小军)
坐骨十四汤治疗坐骨神经痛50例疗效观察
自1990年起用自拟“坐骨十四汤方”治疗坐骨神经痛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
本组50例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22岁,病史长者20余年,短者3天,45例于治疗前均自服或在其他诊所医院用西药镇痛、激素、理疗、穴位封闭等治疗无效。
本组病例均具有以下特征:1、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足背外侧)呈阵发性或持续性掣痛,伴同侧腰及臀部疼痛;2、沿坐骨神经通路的椎旁点、臀点、下肢点等有明显压痛;3、患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4、均能坚持自行走路。
(二)治疗方法
坐骨十四汤方药组成:川牛膝60-100克,黄柏9-12克,生苡仁30-40克,川芎10-15克,木瓜12-18克,红花15-20克,细辛4-6克,苍术、独活、土鳖虫各10-15克,桑寄生、淫羊藿、鸡血藤、伸筋草各30克。
加减:痛剧加乳香、没药;气虚加黄芪;血虚加当归、白芍;肾阳虚加川续断、狗脊、杜仲;肾阴虚加生地、熟地;湿热重增加黄柏和苡仁剂量。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两次,每次取药液400-500毫升,早晚各服一次(睡前根据情况可加服一次),部分病人辅以手法推拿治疗。
(三)治疗结果
治愈39例(症状体征消失,患肢功能复常,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8例(症状减轻,下肢功能好转或症状及体征消失,因气候变化及劳累复发),无效3例(治疗两周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总有效率约为95%。
(四)体会
本病属中医“腰腿痛”“痹证”范畴,多因风寒湿邪痹阻经脉所致,据其发病机理,采用益肾养血、散寒祛湿、舒筋活络,兼清郁热之法,以古方“四妙散”为主,加补肾养血,散寒祛湿,舒筋活络之品,以标本兼治,补中寓泻,方中重用川牛膝,量在60克以上,常用60-80克,最大剂量至100克,经验证明无副作用,本药味苦酸,性平和,归肝肾二经,不仅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活血祛瘀之功,且引邪下行,舒筋止痛之力卓著,与伸筋草、细辛、土鳖虫配伍运用,止痛可获速效。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网络,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标明出处,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