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儿童100个孩子中有15个尿床
2017年06月04日 1462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据《2017年中国儿童和青少年遗尿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岁儿童中三个月至少一次尿床患病率15.2%,7岁8.2%,10岁4.8%,16-18岁的人群中还有高达1.7%。每个年龄层的尿床儿童中20%是每周尿床3次以上。这份调查来自25个省/市/自治区,35家医院,参与医务人员约300余人,264所学校,约2000个班级,覆盖5-18岁儿童,样本量达到10万以上。
长期尿床危害身心不到一半家长带孩子就诊
邓会英主任医师告诉家庭医生在线编辑,长期尿床会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产生极大的危害。患儿容易出现性格孤僻、内向、敏感,缺乏自信、害怕与人交往、恐惧集体生活等心理疾病和行为异常,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可是,许多父母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017年中国儿童和青少年遗尿症流行病学》调查还显示:35.7%的家长因为孩子尿床问题责骂过孩子;可是,仅有18.2%的家庭寻求医生的帮助;即使每天均有尿床的孩子,也仅有40.9%的家长会带孩子就诊。
80%遗尿症是原发性的
3岁以前孩子的觉醒反应正处于发育过程中,当此生理过程建立并发育成熟,膀胱充盈刺激可引起脑电波的改变,刺激他觉醒。因此,正常儿童即使在睡眠中也不会发生尿床。可是,遗尿症的患儿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在膀胱充盈时,把这一信号像正常人一样传递给大脑皮质,致使膀胱充盈到一定限度后逼尿肌产生收缩,而患儿仍不觉醒,出现尿床。
邓会英主任医师指出,小儿遗尿大多是原发性的,占了80%,是因为遗传、孩子睡眠过深、觉醒障碍、夜间尿量增加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夜间膀胱容量减少、行为心理等因素造成。这些孩子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得当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有一部孩子出现过半年以上完全不尿床,而后又出现了尿床,这种是继发性的遗尿症。大多继发性的遗尿症是因为孩子患有相关器质性的病变。例如: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畸形、泌尿系结石等)、神经系统疾病(大脑智能低下、隐性脊椎裂,脊髓栓系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糖尿病,尿崩症等)、由心理疾病等引起的遗尿。
怎么治疗孩子的遗尿症?
“在遗尿症的治疗过程中,良好的生活管理是治疗的第一步。”邓会英主任医师指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能帮助减少发病,特别是对于轻症的患儿有明显的改善。在生活管理方面,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白天多喝水,尽量避免冷冻食物、凉性食物、饮料、咖啡、巧克力等。
2。晚餐时间不易过晚,过多蛋白饮食,过咸。
3。喝汤不能太咸以免过渴致饮水增加。
4。睡前2小时尽量不喝牛奶、喝水及含汁液较多水果,高糖食物等。
5。睡前排尿,睡前适当鼓励和提醒,减少依赖性,培养患儿独立性等。
6。中午午睡,晚餐后不要剧烈运动。按时睡觉,睡前排尿。
7。处理患儿便秘,注意其外阴尿道口卫生护理。
其次是心理行为方面的治疗,也就是“干床训练”。有三个方法:
方法一:通过尿床日记等途径父母掌握患儿遗尿规律,在尚未尿床前亲自或闹钟唤醒小儿,令其排尿,经多次反复训练,终而使其能自觉醒来排尿。
方法二:教会患儿与家长如何在夜间正确使用遗尿报警器,患儿尿湿时报警器叫醒患儿起床排出余尿,经多次反复终能使患儿自觉醒来排尿。
方法三:自主排尿功能训练。鼓励患儿白天尽量多饮水,排尿时嘱其憋尿直到不能耐受方可排尿,扩充膀胱,使膀胱容量增大。
如果病情达到中度以上,则要在排尿训练的同时加以药物治疗。邓会英主任医师表示,根据患儿的病因不同,给予不同的药物辅助治疗,对夜间尿量增多的患儿,去氨加压素(弥凝)能减少夜间尿量、且副作用少,是治疗第一线药物;膀胱功能障碍的患儿使用抗胆碱能药“托罗定”,对于睡眠障碍的患儿会使用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不过这个药物心脏毒性,不常规推荐使用。
邓会英主任医师指出,遗尿症的治疗“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父母的重视程度和参加过程是遗尿症治疗的关键。可是,有不少家长对于夜遗尿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认为这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会自愈的疾病,而不去寻找治疗;或者“病急乱投医”,患儿无法得到正规的诊疗;甚至有家长认为这是孩子的过错,而责骂打罚孩子。而这些行为都可能导致孩子的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而增加心理负担。邓会英主任医师建议,发现孩子尿床,应尽早到正规医院的夜遗尿门诊接受治疗,最好在学龄前开始,对患儿进行全面评估,明确病因,选择最合适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