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我国第二大癌症,为啥许多人发现时已是晚期?

2018年01月17日 912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胃癌占2015年全球癌症死亡原因的第四位。1包括我国在内的整个东亚地区都属于胃癌高发区,因此我国胃癌发病率也较高,尤其以40-60岁人群多见,男性高于女性。

根据2017年世界癌症研究机构(IARC)最新发布的《五大洲癌症发病率》数据显示,胃癌是我国的第二大癌症,男性患胃癌比例为40/10万,女性为20/10万。2

除了发病率较高外,胃癌更让人恐惧的往往是很多人发现时已经是晚期。所以,如何预防胃癌,如何在早期发现胃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与胃癌相关的5个高危因素

一般来说,当我们搞清了致病原因,就容易做到避而远之。但很遗憾,胃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研究认为胃癌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致和以下几种因素相关性较大:

1、遗传

胃癌的发病有家族聚集倾向。患者直系亲属发病率高于常人2-4倍,研究者们认为这是由于某些遗传因素使得易感者在同样的生活环境条件下更容易致癌。

2、环境

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病率有明显差异。

在国外研究中发现,二战后从日本(东亚,胃癌高发区)移民美国(北美,胃癌低发区)的人群中,第一代人胃癌发病率和日本本土居民相似,第二代就有明显下降,第三代胃癌发病率已经和美国当地居民相似,提示胃癌发病和环境因素相关,其中最主要的是饮食因素。


很多味美的食品中含有致癌物或癌前物质:腌制食品中存在大量亚硝酸盐,而人类胃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和胃癌发病率呈正相关;油炸食品在高温加热过程中产生多环芳烃;熏制的鱼肉含较多3,4-苯并芘;霉变的食物含较多真菌毒素。

以上这些名字拗口的玩意儿在体内代谢转化,可以和亚硝基化合物起协同致癌作用。

另外,高盐、低蛋白饮食,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都可能增加发生胃癌的风险。吸烟一定程度上可能增加胃癌的发病危险性,但尚未发现饮酒和胃癌之间的明显相关性。

3、感染

幽门螺杆菌(Hp)是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的Ⅰ类致癌物,胃癌发病率与Hp感染率正相关。Hp主要造成基因损伤和突变,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同时削弱胃清除亚硝酸盐和氧自由基的能力,从而增加胃癌的风险。

4、基因改变

人体细胞的增殖和凋亡都受到众多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调控。基因异常、缺失、错位及表达水平高低变化都会影响胃癌发生的危险程度和发生胃癌后疾病的恶性程度。

5、癌前期变化

说到胃癌,必须提到一个概念叫“癌前期变化”,指的是具有较强恶变倾向的病变,包括癌前期状态和癌前期病变。这些概念在胃镜检查报告单上能经常看到。

其中,癌前期状态属于临床诊断概念,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手术后胃等;癌前期病变属于病理诊断概念,包括上皮内瘤变、肠化生等。

癌前期变化并非一定会进展为癌,但它相比没有这些病变的正常人群,发生恶变的几率要更高。拿汽车轮胎举个例子,有划痕的轮胎,爆胎的风险肯定比外形完好的轮胎要高,但也不是说有划痕的轮胎就一定会爆,外形完好的轮胎就一定能用到寿终正寝,只是发生意外的概率不同罢了。

当然这些癌前期变化还是需要引起足够的注意,如果诊断报告上出现了这些字眼,那么就需要提高重视,遵从医嘱进行定期的复查和治疗,避免出现难以收拾的结局。

早期胃癌的确不易发现

胃癌可以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其症状和疾病进展密切相关。早期胃癌的病变仅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因此大多数没有症状,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上腹不适、反酸嗳气、早饱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而且时隐时现,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很难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很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因此早期胃癌的患者,大多数是在例行健康体检时发现。

一旦疾病发展到进展期,一些较明显的症状就会出现,多数患者也是因为这些症状而就诊,最常见的是上腹疼痛,还会伴有进行性加重的食欲减退和消瘦,呕血、黑便,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幽门梗阻、穿孔等并发症和肿瘤转移的相关症状。(从这看来,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倒很像是死于胃癌,进食量少、消瘦、动辄大口吐血,是不是挺符合的?)

内镜检查可以筛查早期胃癌

诊断胃癌最可靠的方法,是内镜检查和活检病理,大多数没有症状的早期胃癌,诊断几乎完全依赖内镜,而CT和磁共振可以用于判断胃癌的范围、侵犯深度以及和周围脏器的关系,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我们的邻国日本同样是胃癌高发国家,但日本在胃癌诊断和治疗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甚至绝大多数医院的胃镜也是日本品牌“富士”和“奥林巴斯”的)——最关键的就在于把握住了早期诊断这一环,这和他们举国推广胃镜筛查不无关系。

据报道,日本每年完成胃镜检查约1500万例,相对1.3亿的人口基数,这个比例已经相当可观,因此能够做到早期胃癌诊断率达到惊人的50%-70%。相比之下,我国胃镜检查尤其是中老年人群的筛查普及度还不令人满意,很多人对胃镜检查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认识——因为惧怕检查时的不适而排斥做胃镜,往往就错过了发现隐患的最佳时机。殊不知胃镜可怕,但胃癌更可怕。

胃癌确诊时的分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疾病的预后,再高明的医生,再精湛的手术技艺,也比不上肿瘤的早期发现。

预防胃癌,要从这3方面下手

说了这么多,恐怕大家最关心的还是怎样防范胃癌的发生,或者能够尽早识别可能出现的症状,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本文开头已经说过胃癌相关性较大的几种因素。其中,对于遗传和基因改变我们无能为力,但其他致病因素还是可以人为干预的。

从生活习惯角度来看,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不新鲜和霉变的食物,以减少摄入可能的致癌物质;不要吸烟;饮食上不要吃得太咸,尽量少吃腌制、熏制和油炸食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抗氧化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绿茶中的茶多酚等都具有一定防癌作用,富含这些营养物质的食物也可以适当增加摄入。

从疾病角度来看,明确有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溃疡、胃手术史的人群,如果近来疼痛强度、性质、发作时间有改变,原来有效的药物变得效果不佳的慢性胃病患者,有黑便、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直系亲属有胃癌史的人群,都需要提高重视,密切随访,以便及时治疗。对于有胃基础疾病又发现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的患者,应该视情况考虑根治Hp。

从预防筛查角度来看,40岁以上人群,每1-2年应该进行胃镜检查1次。鉴于胃癌有逐步年轻化的趋势,即便是40岁以下的人群,如果涉及到较多的上述危险因素或有反复胃部不适,也应该尽早接受胃镜检查,不要讳疾忌医或自欺欺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