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切勿滥用抗生素!!!

2018年03月03日 829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般非感染性腹泻无需使用抗生素

腹泻大体上分为感染和非感染两大类。
  
感染性腹泻:主要由病原微生物引起,这类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最常见的感染性腹泻如细菌性痢疾,便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常常需要抗生素治疗。

当然,轻度的感染性腹泻若无明显不适,如发热、恶心、呕吐等,也大可不用抗生素。
  
非感染性腹泻主要由于消化不良、肠道功能异常等引起,如肠胃消化不良、肠蠕动过快或肠胃吸收不良引起的腹泻。这类腹泻主要通过提高肠胃消化、吸收能力,减缓肠蠕动来止泻。
      
日常生活中,以非感染性腹泻多见。如此一来,大多数的腹泻是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疗的。  

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目前,我国患者仍然存在抗生素使用率高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老百姓对抗生素的毒副作用、适应证等认识不足,把抗生素当成了家常便饭。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如下:

1.使肠道菌群失衡,可致二重感染
      
平时使用的抗生素一般不单只针对一种致病菌,在消灭“敌人”的同时,也打伤了许多无辜的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菌群,从而影响胃肠道消化吸收等功能。

当抗菌药物抑制或杀死敏感细菌后,有些不敏感的细菌或霉菌却继续生长繁殖,造成新的感染,这就是“二重感染”。这在长期滥用抗菌药物的病人中很多见。

2.容易导致“抗生素性腹泻(AAD)”

抗生素滥用也可导致腹泻,主要原因如下:

①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是AAD公认的主要机制,其他病原体还有产气荚膜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酸克雷伯菌、抗药沙门菌以及念珠菌等。

②抗生素使肠道生理性细菌明显减少,使多糖发酵成短链脂肪酸减少,未经发酵的多糖不易被吸收,滞留于肠道而引起渗透性腹泻。

③抗生素的直接作用可引起肠黏膜损害、肠上皮纤毛萎缩及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也可与肠道内胆汁结合使脂肪吸收减少,导致吸收障碍性腹泻。



引起腹泻的抗生素中,以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多见,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较少见,抗结核药、抗真菌药及抗寄生虫药引起的腹泻尚未见报道。

据统计结果表明,广谱抗生素引起AAD的概率是窄谱抗生素的10~70倍。广谱青霉素及其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引起的AAD的发生率最高。青霉素类中以阿莫西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报道最多,头孢菌素类中以第二、第三代头孢菌素为主。

抗生素使用疗程越长,AAD发生率越高。


3.肝肾毒性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的确,一般药物都要通过肝肾来代谢,特别是一些抗生素还具有明确的肝肾毒性,这对于组织器官未完全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毒性更大。

如此一来,能不用抗生素则不用,应遵照医嘱用药,不应擅自使用抗生素。



4.过敏反应

在临床上,医生们常会问患者是否对哪些食物、药物过敏,而这些过敏的药物通常是一些抗生素,这又以青霉素多见。所以,医生在开具青霉素类针剂时,常会先做个皮试,以避免盲目打药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等危急现象。

因此,倘若不知道自己是否会对该抗生素过敏,应避免服用,特别是第一次使用抗生素,应找医生寻求建议。



5.致病菌耐药
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使致病菌耐受,这无疑对其抗药能力“锻炼”了一番,在绝大多数普通细菌被杀灭的同时,一些原先并不占优势但具有抗药性的致病菌存活了下来,并大量繁衍,便可造成再次感染,而该种抗生素也宣告“无效”。

由于药物长期刺激,使一部分致病菌产生变异、成为耐药菌株,从而形成“超级细菌”。这是非常危险的,很可能面临感染时无药可用的境地。



抗生素不作为常规使用的原因

经验性的抗生素治疗并不适用于所有急性腹泻患者,理由有下面几点:

①大多数急性腹泻患者,凭借自身的抵抗力足以有效清除病原;
②有研究发现,>50%的感染性腹泻患者,不使用抗生素也可以在3天内恢复;
③应用抗生素后反而会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上所述;
④应用抗生素可延长病原菌的毒素排出时间等。



哪些急性腹泻患者推荐使用抗生素

①有明确细菌感染征象者,如发热伴粪便镜检中有白细胞者;
②临床诊断的痢疾(粪便镜检白细胞>15/HP,同时出现红细胞)患者;
③危及生命的感染,如霍乱;
④旅行者腹泻,这些患者往往需要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缓解症状;
⑤免疫缺陷或免疫低下者。

如此可见,抗生素的使用应咨询医生建议,不要轻易使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