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与心血管病
2016年05月24日 1163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吸烟对于心脑血管系统的危害
吸烟者的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主动脉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均明显升高。统计资料表明,冠心病和高血压患者中约75%有吸烟史。吸烟者的冠心病发病率较不吸烟者高3.5倍,冠心病病死率高6倍,心肌梗塞发病率高2~6倍。如果吸烟而同时有高血压、高胆固醇,则冠心病发病率增加9~12倍。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中30~40%与吸烟有关。
吸烟者的中风险较不吸烟者高2~3.5倍;如果吸烟而同时有高血压,则中风发病率增加近20倍。此外,吸烟者易患动脉粥样硬化症、闭塞性血栓性动脉炎和肺原性心脏病。凡吸烟而同时又服用避孕药的妇女的急性心梗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2倍。心肌梗塞死亡率高11.7倍。为此,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在口服避孕药物说明书上注明口服避孕药时不宜吸烟。
吸烟对于心脑血管系统的危害性是被科学验证了的事实,是无可置疑的。
二、吸烟对于心血管危害的机制
烟雾中的尼古丁(也称烟碱)和一氧化碳是公认的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有害因素。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引起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总胆固醇升高,前列腺素I2水平降低,血栓素A2 增加,碳氧血红蛋白增加,代偿性红细胞增多、血流减慢、微循环障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血粘滞度增高、血液凝固性增加和生命器官缺氧等许多有害作用。此外,尼古丁与N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肾上腺髓质释放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可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上述这些吸烟的多种有害作用的综合远期结果就会促进动脉收缩(或痉挛)、管壁变厚、进而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阻塞和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则表现为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中风)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周围血管病。心肌缺氧可使心肌应激性增强,心室颤动阈值下降,因此,吸烟的冠心病病人心律失常发生率、包括猝死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杨宝峰教授晚近提出尼古丁导致心律失常的原因是可能由于直接抑制心肌中的多种钾通道,使心肌细胞易于兴奋所致。
三、被动吸烟的危害
吸烟时,吸烟者本人吸入的烟雾,叫做主动吸烟。不吸烟的人吸入了吸烟者喷出的以及点燃处冒出的烟雾所污染的空气,就叫被动吸烟。被动吸烟又称吸二手烟、强迫吸烟或间接吸烟。不吸烟者每日被动吸烟15分钟以上者定为被动吸烟者。吸烟所散发的烟雾,可分为主流烟(即吸烟者吸入口内的烟)和支流烟(即烟草点燃外冒的烟)。支流烟比主流烟所含的有害成分更多。吸烟者吐出的烟雾中,烟焦油和烟碱含量比吸烟者吸入的烟雾中的多1倍,一氧化碳多4倍。其中一氧化碳,支流烟是主流烟的5倍;焦油和烟碱是3倍;氨是46倍;苯并芘是2倍;亚硝胺是50倍。硝酸氨等在支流烟中浓度也比从主流烟多。每支卷烟(去掉烟头)通常含9~17毫克尼古丁。其中约23~35 被高温破坏,30~40被支流烟带走,在烟头里停留5~10(无过滤嘴的)或27~75(带过滤嘴的),到达吸烟者的尼古丁量是0.2~3.5毫克。此外在烟草烟雾中还有烟草中原来没有的生物硷高温分解产物,包括哈尔满和去甲哈尔满属于β-咔啉生物硷具有精神赋活作用。
据计算,在通风不畅的场所,不吸烟者1小时内吸入的烟量,相当于吸入1支卷烟的剂量。根据全国吸烟情况抽样调查结果得知:343563名不吸烟者中,39.75%受到被动吸烟迫害。在家中被动吸烟的占67.1%,在工作场所或其它公共场所占14.44%,同时在家和公共场所占18.96%。
被动吸烟者所吸入的有害物质浓度并不比吸烟者为低,研究发现,经常在工作场所被动吸烟的妇女,其冠心病发病率高于工作场所没有或很少被动吸烟者。统计数据也表明,被动吸烟对于普通人来讲能增加患上心脏类疾病的平均几率25%。彼·惠卡普博士研究表明被动吸烟者体内可铁宁含量较高,患心脏病的几率要比那些可铁宁含量较低的人高出50%左右。他认为被动吸烟的危害一直被低估了。 2007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我国每年死于被动吸烟的人数超过10万。
四、戒烟对于身体有哪些益处
据科学家们多年的实验后发现,吸烟者在戒烟后其体内器官的变化大致表现如下:戒烟后 20分钟:血压、脉搏下降、手、脚温度上升。戒烟后8小时:血液中一氧化碳含量降低、氧含量增高。戒烟后24小时:心肌梗塞危险性降低。戒烟后 48小时:神经末梢功能开始恢复、嗅觉和味觉敏感性增强。戒烟后72小时:支气管痉挛减轻,呼吸舒畅,肺活量增加。 2星期至一个月:血液循环稳定、走路稳而轻、肺功能改善30。1至9个月:咳嗽、鼻窦充血、疲劳、气短等症状减轻;气管和支气管的粘膜上出现新的纤毛,处理粘液的功能增强;痰减少,肺部较干净,感染机会减少;身体的能量储备提高;体重可增加2~3公斤。 1年:冠心病死亡危险降低50。5年:比每天一包的吸烟者的肺癌死亡率下降(由1.37降至0.72),接近不吸烟者的死亡率;口腔、呼吸道、食管癌发生率下降50;心肌梗塞的发病率与非吸烟者相近。10年:癌前细胞被健康细胞代替,肺癌的发生率降至非吸烟者水平;口腔、呼吸道、食管、膀胱、肾脏、胰腺的癌症发病率明显下降。戒烟后15年:冠状动脉硬化的危险与不吸烟者相同。
因此,任何时间戒烟都不算迟,当然戒烟越早越好,务必在出现严重健康损害之前戒烟。英国研究表明:吸烟者如能在35岁以前戒烟,则死于烟草相关疾病的危险性明显下降,几乎与不吸烟者相近。很遗憾,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是极大多数人是在心肌梗死、中风或其他肺癌、肺心病等大病以后才被迫停止吸烟的。我们呼吁要让大家都明确地知道,戒烟是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病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必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也是心血管疾病的最大的可预防的致病因素。
五、为什么自觉戒烟如此艰难?
烟草中所含的尼古丁是一种毒物,其成瘾性与吸毒相似。极大多数吸烟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成瘾性,即尼可丁依赖性。尼可丁与大脑中枢内尼可丁受体结合,释放多巴胺。多巴胺以及高温分解产物哈尔满和去甲哈尔满都会兴奋愉悦中枢产生欣快感。当血液中上述尼可丁等物质的浓度下降后就会再次诱发吸烟行为,周而复始构成恶性循环。小剂量尼可丁兴奋中枢神经,达到“提神”效应,大剂量尼可丁则会产生先兴奋后抑制、甚至死亡的反应。有人指出一支香烟内的尼古丁含量即足以致人于死地,所以如果把一支香烟全部吞食的话,即会有丧命的危险。随着吸烟的持续,脑内尼古丁受体上调,于是吸烟者就必须吸入更多的尼古丁以达到和以前同样的舒适感。一旦体内尼古丁含量降低,便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依赖性反应,即形成烟瘾发作。除了成瘾性因素导致难于戒烟以外,社会、家庭、个人本身的心理压力以及难于回避的吸烟环境等也是造成难于戒烟或戒了以后又复吸的重要原因。
六、如何有效戒烟?
当我们弄明白吸烟的危害性及其成瘾的原理以及戒烟难的客观因素以后,我们就要开始制定切实有效的戒烟计划。我们认为戒烟的成功需要具备如下几个必要条件:1、充分认识吸烟的危害、戒烟对于身体的即刻和远期带来的好处。2、要具有高度自觉性。痛下决心,排除各种诱惑和干扰、不怕挫折、坚忍不拔、持之以恒,树立戒烟必胜的信念。3、要改变在思考或应对压力和各种事件时不自觉地吸烟的习惯。4、要熟息戒断症状及其应对办法。主动接受亲友和专业医师的支持和指导。5、吸烟已构成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应该接受必要的戒烟的药物治疗。
戒烟犹如解毒,但又不同于解毒,因为毒品不是像烟草那样轻易得到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戒烟要比戒毒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