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刊载:高龄与超高龄真是骨科手术禁区吗?
2018年07月10日 731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个多月前,101岁的倪老太太不慎又跌了一跤,送到中山医院急诊,拍片诊断为右侧股骨颈骨折,并伴有明显移位。老太太14年前曾经发生过左侧的股骨颈骨折,也是在中山医院骨科治疗,做了左侧的半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并发了左下肢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所幸并未因此继发其他的不良事件,14年来生活良好,每天仍然可以在家人陪伴下在小区内散步活动。老太太近十年来新增加了高血压和心脏病,都需要服药控制,又因为美尼尔氏综合征时常会有头晕,前一阵子又被诊断为腔隙性脑梗塞。这样一个超高龄的病人还有手术机会吗?不手术又会如何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脊柱外科董健
半年前,92岁的张奶奶也是不慎摔了一跤,导致了左侧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移位明显。这可愁坏了老太太,因为就在2年前,她的小姐妹也是因为同样的骨折到医院就诊,由于年龄太大医生建议保守治疗,要卧床3个月。她亲眼看着自己的朋友被疼痛折磨着,精神一天比一天差,还生了褥疮和肺炎,仅仅两个多月就撒手人寰。想着自己早已步入耄耋之年,十几年的老慢支、高血压和糖尿病还需要药物控制,情况远比自己的小姐妹差很多,张奶奶觉得眼前一片灰暗。
82岁的冒老先生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3个月前出现双下肢感觉减退、无力,行走困难等症状,胸椎核磁共振检查显示:胸椎管内肿瘤,脊髓严重受压。老人到多家医院就诊,均因为年龄太大,基础病增多,术中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预后差等原因被拒绝手术治疗。
随着人均寿命的增加,上海截至2013年底,60岁以上人口已占本市总人口的27.1%。骨科所面临的病人群体与10年、20年前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老年骨科病人正在变得越来越多,高龄甚至超高龄病人的比例也正在逐渐上升。这些病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合并疾病多且复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等是常见病,多种内科疾病合并发生也非常常见,有一些病人的心脏装过支架、做过搭桥手术,还有一些病人肾功能衰竭需要常年血透,更有病人是移植过肾脏甚至心脏的。上述三位病人正是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
那么,高龄与超高龄真的是手术禁区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高龄与超高龄不是直接的手术禁忌证,但是这些病人的外科手术处理一定有与年轻病人不同的地方。首先,在手术前,需要合理地处理并控制内科合并疾病,比如高血压、高血糖等等必须调整到能够耐受手术的范围;并且对病人的手术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与病人家属甚至家族进行有效的沟通,使他们明白手术的必要性及其可能的风险与收益。其次,需要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组建合适的手术团队,以尽可能小的创伤、短的时间、少的麻醉反应完成手术,以减少手术对机体的干扰。再次,手术后的管理同样极为重要,实力强大的监护室以及内科、康复团队是良好恢复的有效保障。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骨科、麻醉科、外科监护室、内科各专业、康复科等多个学科密切协作,形成了成熟的多学科合作团队。在上述三个典型病人中,101岁的倪奶奶在伤后的48小时内做了右侧的半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第5天开始下床活动,现在已可独立扶拐室内活动。92岁的张奶奶在伤后第2天做了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手术,免除了长期卧床的痛苦和风险。82岁的冒老先生则做了后路胸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很快又能重新站立行走了。因为两位老奶奶都属于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因此后续的抗骨质疏松治疗与防跌倒教育则由骨质疏松多学科团队进一步跟进,实现骨松治疗的无缝衔接,努力争取实现“把病人的第一次骨折变成最后一次骨折”的目标。
据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教授介绍,为了应对老年骨科疾病病种繁多、发病率极高的状况,中山医院骨科多年来在脊柱、关节、关节镜、创伤、骨肿瘤、足踝、显微与手外等7个亚专业上有意识向老年骨科方向倾斜发展,在脊柱退变性疾病、骨关节炎、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性骨折、肩关节周围退变性疾病、骨肿瘤、足踝、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老年骨科疾病处理方面形成特色,在医院兄弟科室的支持下,造福老年骨科疾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