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 唐氏综合症中医治疗

2017年06月12日 976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唐氏综合征与小柴胡汤
作者/徐凤新

 一、临床病案及诊治经过

李某,男,2岁,2016年3月16日初诊。主诉:肢体、语言、智力等发育迟缓。

其母诉,在孕早期及孕中期的产前初筛检查时,“唐氏综合征”的诊断已然明确,但仍怀着一线希望而分娩。出生至今,肢体、语言、智力等发育明显较同龄儿童迟缓。近两年来,多次在大理和昆明各大医院之间往返,不仅耗资较大,且无明显改善。经人介绍前来求诊。

刻诊:外观体形、头围偏瘦小,毛发枯,眼距宽,斜视,山根低平,手背较枯黑,掌心纹理如常年干重活的老人一般粗乱。平素易怒易哭闹不宁,易流涎,喜用手揉眼周,纳食差,进食难,眠中多惊、躁,易出汗,大便稍硬,小便黄,舌红少苔,脉细。诊查极其不配合,躁动不安。           

中医诊断属“脑痿”,“疳证”范畴。辨为少阳阳明太阴合病。证属先天禀赋不足而显现于外之少阳气机郁滞,阳明微热,太阴里虚。处以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6g,黄芩3g,半夏3g,炙甘草3g,大枣10g,党参3g,山药10g,鸡内金6g,灯芯草2g,龙骨9g,生姜3g。10剂,水煎服,2日一剂。         

2016年4月20日二诊。年轻乐观的患儿母亲进门就欣喜地说,药后患儿饮食增加,汗出减少,比先前安静了许多和更懂事,交流更顺畅,许多事教过他一遍后,像现在每天妈妈下班回来时知道把换的鞋子拎来。诊后还在妈妈清唱的小苹果声中起舞。给了他两个大枣,一个劲朝我比着致谢的手势。此外,原来患儿的手背较枯黑,掌心纹理如常年干重活的老人一般粗乱,现颜色变白许多,手心纹理也已接近正常,倒睫也改善了不少,而且不仅不拒药,用他妈妈的话说似乎还有点自觉。舌红,脉细。

去上方中山药、鸡内金,原方加钩藤3g,白菊花3g,焦山楂10g,10剂,水煎服,2日一剂。

2016年5月19日三诊。肢体发育无明显改善,但反应、语言饮食、睡眠等改变满意。按二诊时原方10剂继服,水煎服,2日一剂。

2016年6月11日四诊。主症与四诊相若。流涎、揉眼周次数、眠中惊、躁减少,饮食可,大便一日一次,小便可。舌红,脉细。去三诊方中灯芯草,加蝉衣3g,继疏郁热。因其父母远在丽江做生意,来诊极不方便,病情、疗效稳定,要求多带药,拟处30剂,水煎服,2日一剂。

2016年9月26日第5诊。智力发育、性子急躁、皮肤、目睛斜视等较一诊时已有明显改善,体重亦增加。但仍易急易怒,偶咳,纳食可,二便调,舌红苔白,脉细。思路不变,转调方为:

钩藤4g,莲子心1.5g,白菊花3g,白茅根6g,蝉衣3g,百合6g,浙贝母2g,天麻3g,龙骨9g,焦山楂10g,30剂。

二、六经辨析思路

患儿外观体形、头围偏瘦小,毛发枯,眼距宽,斜视,山根低平,手背较枯黑,掌心纹理如常年干重活的老人一般粗乱等肢体、语言、智力方面发育迟缓,属先天禀赋不足。并导致此类患儿喂养困难,脾胃功能吸纳较差,亦有后天失养的客观存在。

平素易怒、易哭闹不宁,眠中多惊、躁等,辨为少阳病,气机郁滞 。

喜用手揉眼周,大便稍硬,小便黄,舌红,辨为阳明病,属阳明微热。

易流涎、出汗,纳食差,脉细,辨为太阴病。

四诊合参,共为先天禀赋不足而显现于外之少阳阳明太阴合病。  

三、六经方证运用体会

现代西医学资料显示:唐氏综合征,也即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是由染色体异常(多一条21号染色体)而导致的疾病。患儿具明显的特殊体征,如眼距宽,鼻根低平,眼裂小,眼外侧上斜,有内眦赘皮,外耳小,舌胖,常伸出口外,流涎多。身材矮小,头围小于正常,头前、后径短,枕部平呈扁头。颈短、皮肤宽松。骨龄常落后于年龄,出牙延迟且常错位。头发细软而较少。前囟闭合晚,顶枕中线可有第三囟门。四肢短,由于韧带松弛,关节可过度弯曲,手指粗短,小指中节骨发育不良使小指向内弯曲,指骨短,手掌三叉点向远端移位,常见通贯掌纹、草鞋足,拇趾球部约半数患儿呈弓形皮纹。

中医并无“唐氏综合征”病名,也鲜见相关治疗经验载录。笔者刚接诊时,也颇费思商。经长考后,从文献记载的相类病证“脑痿”、“疳证”着手,紧抓患儿机体各方面发育迟缓,饮食差的先后天主因,以及根据患儿平素主要体现“易哭闹、烦躁不安,饮食差”等,选主方为小柴胡汤。

一是按《伤寒论》96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以及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来看,契合小柴胡汤方证用药特点。

二是从分析小柴胡汤中诸药,在《神农本草经》中的功用来看:

柴胡:味苦,平,主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黄芩:味苦,平,主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半夏 :味辛,平,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生姜:本经未录生姜,仅于干姜条言生者尤良。但谓干姜:味辛,温,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人参 :味甘,微寒,主补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大枣 :味甘,平,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

甘草 :味甘,平,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其中柴、芩清外透内,可清疏郁热,调理气机,又有姜、夏助柴、芩,以清少阳寒热,兼能祛痰饮和止汗,参、草、枣扶正祛邪,并可顾护和调补后天,而达补先天之功。且人参兼具开心益智之功。诸药合用则能通上彻下,燮理阴阳,气血和调。并能“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以除阳明微热。

同时,从本病例的证机综合分析,其所主要表现的少阳阳明太阴合病见证,应当为先天禀赋不足而显现于外的证,也即外证,而小儿又具:“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但总属纯阳之体的特点。当外证郁热明显时,贸然峻补先天则反会失其所宜。而“和”之一法,可内外调和,以期透里逐邪,缓而图本,亦不失为正法。

三是受台湾经方张步桃先生擅用小柴胡汤治斜视、斜颈一类疾病的启示,疗效的确卓然。五诊时转调方,着眼以钩藤、莲心、蝉衣清疏少阳郁滞。菊花、浙贝、茅根清热化痰,以除微热。并加龙骨重镇安魂,百合、天麻补益神机,焦楂助食,合钩、莲等清而不峻、疏而不滞,合龙骨、百合、天麻,补而无碍。虽为自拟之方,亦可效法六经方证而用。

当然,从此病的严重和复杂程度,可归属为“坏病”之一,加之患儿幼小,患病后更是配合度极差,导致四诊采集资料困难重重。虽然经旨对“坏病”的治疗大法早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明训,但临证时总常有:非六经全能概括其主证,非某方能通治其病的乏术和无所适从感。

总之,唐氏综合征一病,患儿死亡率极高,超过40岁的存活率更是极低。前5诊虽有小效,但治疗之路极其艰辛,也远未完成,且尚有许多未知的客观因素存在。行文旨在抛砖引玉,为更多的治疗提供和积累第一手临床资料。
本文转自:中医书友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