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教育系列11
2017年11月06日 1085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第十一期:
高血压患者教育系列之寻找靶器官损害
寻找靶器官损害及某些临床情况
靶器官损害对高血压病人总心血管病危险的判断是十分重要的,故应仔细寻找靶器官损害的证据。
1.心脏:
心电图检查:旨在发现心肌缺血、心脏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及左室肥厚。
超声心动图:诊断左室肥厚和预测心血管危险无疑优于心电图。
磁共振、心脏同位素显像、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在有特殊适应证时(如诊断冠心病)可应用。
胸部X线检查也是一种有用的诊断方法(了解心脏轮廓、大动脉或肺循环情况)。
2.血管:
超声探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可能有预测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的价值。
收缩压和脉压作为老年人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脉搏波速率测量和增强指数测量仪有望发展成为大动脉顺应性的诊断工具。
内皮细胞功能失调作为心血管损害的早期标志也受到广泛关注,内皮细胞活性标志物(一氧化氮及其代谢产物,内皮素等)研究有可能在将来提供一种检测内皮功能的简单方法。
3.肾脏:
高血压肾脏损害的诊断主要依据血清肌酐升高,肌酐清除率降低和尿蛋白(微量白蛋白尿或大量白蛋白尿)排泄率增加。
高尿酸血症【血尿酸>416mmol/L】常见于未治疗的高血压病人。高尿酸血症与肾硬化症相关。
血清肌酐浓度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排出白蛋白增加提示肾小球过滤屏障功能紊乱。
微量白蛋白尿强烈提示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了进展性糖尿病肾病,而蛋白尿常提示肾实质损害。
非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伴有微白蛋白尿,对心血管事件有预测价值。
因此,建议所有高血压病人均测定血清肌酐、血清尿酸和尿蛋白。
4.眼底镜检查:
按 Wagener和Backer高血压眼底改变分为四级。
其中1级和2级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在高血压病人中达78%,故其对在总心血管危险分层中作为靶器官损害的证据尚有疑问。
而3级和4级视网膜病变则肯定是严重高血压并发症,故眼底发现出血,渗出和视乳头水肿列为临床并存情况。
5.脑:
头颅CT、MRI检查是诊断脑卒中的标准方法。
MRI检查对有神经系统异常的高血压病人是可行的。
老年认知功能障碍至少部分与高血压有关,故对老年高血压可作认知评估。
【学习要点】
高血压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所致的人体器官功能的损害和丧失。高血压主要的靶器官损害,还是用一张图来简述。希望目前还对高血压病认识不足或存有侥幸心理的患者,认真学习,加强血压监测及管理,定期评估自己的心血管靶器官损害情况,及早规范诊治。
图片采集于网络
下一期讲:
心血管病总体危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