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性斜颈

2018年07月24日 504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概述】

肌性斜颈又名“先天性斜颈”、“胸锁乳突肌挛缩性斜颈”,俗称“歪脖”。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儿童较常见的一种颈部先天性畸形,是一侧胸锁乳突肌缩短或发生纤维性挛缩所致。往往出生一个月内发现。及早诊断、尽早治疗,效果好。否则畸形和继发性改变随年龄增大而加重,面部的不对称和视觉不在一个水平难予改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骨科王达辉

【病因】

先天性肌性斜颈病因不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与产伤、胎儿头位不正或胎头在子宫内位置处于歪斜状态等有关。上述原因使一侧胸锁乳突肌受压而血液循行受阻,引起缺血性改变,最后导致胸锁乳、突肌发生挛缩而出现斜颈。主要有血肿学说、静脉受阻学说、动脉受阻学说、遗传学说、过度伸展学说等。总之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发病原因是患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和挛缩。胸缩乳突肌之所以发病,众说纷纭,除以上所述的几种学说外,仍有胎内负荷学说,炎症学说,胎儿运动学说等等,其中产伤血肿学说已被多数学者否定,认为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发病为多种因素所致,肌肉的血循环障碍为直接的发病原因,但不能排除先天性致病因素,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临床表现】

1.婴儿出生后1个月内,多于生后10天左右发现一侧胸锁乳突肌中部出现一梭形质硬、不痛的肿块。右侧较多见,一般在2个月后开始缩小,4—6个月后消失,变成无弹性的纤维索带。主要表现为患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和头的歪斜。

2.头面颈部发育畸形(继发性畸形)出现。头偏向患侧,面部及下颌转向健侧。患侧面部自上而下缩小,扁而短,健侧圆而长,两侧不对称。外眥与口角间的距离两侧不等长;眼与耳不在一个水平上;颈胸段脊柱侧凸,凹侧指向患侧。

3.头颈向患侧旋转和向健侧倾斜活动受限。

【诊断】

1.可有臀位产或难产史。

2.一侧胸锁乳突肌有局部肿块或压痛,以后呈条索状挛缩。

3.斜颈畸形,头偏向患侧,面部及下颌转向健侧,面部不对称,患侧眼耳平面较低,头部和颈椎有代偿性侧弯。

4.X线摄片排除颈椎发育异常、颈椎结核等。

【治疗】

1.及早诊断,尽早治疗,效果好。否则畸形和继发性改变随年龄增大而加重,面部不对称和视觉不在一个平面难以改变。一般应在学龄前治疗为佳。

2.手法治疗:按摩治疗斜颈适用1岁以内者。如能及早坚持手法治疗,多数可获得矫正。

常用手法(仅供参考,具体在康复科医师指导下)

(1)患儿取仰卧位,头向家长,用滑石粉做介质。家长坐于床前,一手托住患儿颈枕部,用另一手拇指按揉患侧的胸锁乳突肌5分钟。
(2)拿捏患侧胸锁乳突肌的肿块,用拇、中、食三指仔细拿捏。稍微加大力量,尤如肿块捏散样,但需与轻揉相交替,以免患儿剧烈哭闹。时间为2分钟。
(3)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

,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使胸锁乳突肌拉长,反复操作5次。
(4)再用按揉法放松局部5分钟。

(5)可配合局部温热或红外线等理疗,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肿块吸收。

生活调理:家长在日常给患儿哺乳、视物、怀抱以及睡眠时有意使患儿头向健侧转动以帮助矫正畸形。

3.手术治疗,切断挛缩的胸锁乳突肌。术后可用颈托或头颈胸石膏固定于过度矫正位,4—6周后拆除。手术治疗适用于1岁以上之儿童。

【随访】

1.治愈:切口愈合,斜颈畸形矫正,颈部活动正常。

2.好转:斜颈有所改善,颜面仍不对称。

【在复旦大学小儿骨科的治疗程序】

斜颈、颈部包块

(除外眼睛异常、颈椎畸形)

门诊检查诊断 1岁左右 外科手术

小于1岁

康复科推拿治疗

3~6月

骨科专科或专家门诊随访

先天性肌性斜颈科普文章2006年发表于儿科医院网站

手法矫正图片链接地址:http://www.ch.shmu.edu.cn/wk/news/show.asp?id=58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