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积极防治脑血管病(七)

2019年01月28日 854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降压药应用的时机与调整

       对于初诊的高血压患者,需要根据心血管危险分层来决定何时开始服降压药。低危患者先改善生活方式并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3个月,中危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并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1个月,若血压仍≥140/90mmHg,则启动药物治疗;高危、很高危的患者,必须立即开始服降压药并同时治疗并存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疾病。长效制剂一般在早晨顿服,如果血压控制不理想,应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由医生据此调整服用时间。约有10%的患者白天血压正常,单纯夜间高血压,是一种隐蔽性高血压,需做动态血压才能确诊,这种患者需要睡前服药;对清晨血压高的患者可在睡前服药,以控制晨峰血压。

        季节和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引起血压波动,季节变化时应注意多次测量血压。夏季由于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加上出汗多、未能及时补充水分,此时如果仍服用原来的药量可能会出现血压过低或较大波动,尤其是老年人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这就需要减小药量。冬季气温低,血压一般比夏季高,一般要相应增加降压药剂量才能达标。

       难治性高血压:在生活方式改善的基础上,规律服用足量3种作用机制不同的降压药,其中之一是利尿剂,而血压仍不能达标,为难治性高血压,是高血压治疗中最难达标的人群,占接受规范降压治疗者的10%,一般在高龄、肥胖、糖尿病、肾脏疾病和左心室肥厚者中多见。对于难治性高血压,首先要排除下列原因所致的“假性难治性高血压”:测血压方法不当(如测量时姿势不正确、上臂较粗者未使用较大的袖带,单纯诊室(白大衣性)高血压,结合家庭自测血压、动态血压监测可使血压测定结果更接近真实;药物相关原因:患者的依从性差,漏服或自行减量,降压药物选择不当、剂量偏低、联合用药不够合理、以及服用有升压作用的药物如口服避孕药、肾上腺类固醇类、可卡因、甘草、麻黄等;未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或未控制其他危险因如肥胖、吸烟、重度饮酒、高血脂症、长期紧张失

眠等;容量负荷过重,利尿剂治疗不充分、高盐摄入、肾功能不全进展;伴慢性疼痛和长期焦虑等。排除上述原因后血压仍未达标者,应建议转高血压专科检查,除外继发性高血压,进一步诊治。

       长期治疗和定期随访的重要性:目前还缺乏针对高血压病因的根本性的治疗方法,大多数患者需长期、甚至终生服降压药。只有通过长期治疗,才可能使血压达到或接近目标血压,预防靶器官损害和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所以要坚持定期随访,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治疗,观察降压疗效,监测各种危险因素,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会获得好的疗效。病情较重的患者应每1~个月随访1次,病情较轻者每3个月随访1次。

       药物的不良反应:一些高血压患者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故不愿意长期服药,看药品说明书有不良反应就不敢服药,出现了不良反应后就自行停药、换药,这些都是欠妥的做法。如何看待降压药的不良反应呢?任何一种降压药都可能有个别 人不能耐受,药品说明书上列举的不良反应,是临床上长期观察发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的总结,仅占1%~5%,并不是每个患者在用药后都会发生;一些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仅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发生,如β受体阻滞剂只有在哮喘体质的人才会诱发哮喘发作,在一般人不会出现哮喘;降压药的不良反应均是可逆的,停药后不良反应可逐渐消失,有些降压药的不良反应还可以通过联合用药来抵消,如长期服用钙拮抗剂可出现踝部水肿,联合小剂量的ACEI/ARB或利尿剂即可消除 水肿,并能增强降压作用。高血压不控制所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降压药的益处非常明确,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很低且较轻的,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一般都是安全的,可长期应用。

       防止血压过低:血压过低也会对人体带来危害。直立性低血压是血压过低的一种特殊情况,是指在体位变化时,如从卧位或坐位或蹲位突然站立(直立位)时,发生的血压突然过度下降(收缩压/舒张压下降>20/10mmHg以上,或下降大于原来血压的30%以上)情况,同时伴有头晕或晕厥等脑供血不足的症状,诊断为直立体位性低血压,一般发生在直立数秒内。服降压药治疗尤其是多种药物合用、卧床时间久、老年人需注意这种情况,小便、大便(迷走神经刺激)后直立性低血压多更严重,所以从卧位站起要小心,要先伸展手脚,其次抬起上半身,然后再慢慢站起。服用α受体阻滞剂,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应格外小心,一般首次服半量,且在夜间服后卧床。一旦血压下降幅度过快,或<90/60mmHg时要及时卧倒,并咨询医生,必要时暂时停服降压药。

       餐后胃肠道血流量增加,老年人由于心血管调节功能差,易引起血压下降。餐后2小时内每15分钟测1次血压,与餐前比较收缩压下降>20mmHg,或餐前收缩压≥110mmHg,餐后<90mmHg;或餐后血压下降轻但出现心脑血管缺血症状(心绞痛、乏力、晕厥、意识障碍等)诊断为餐后低血压。处理办法:食物不宜过热,要注意混合膳食,不要单纯食用以淀粉或葡萄糖为主的食物作为早餐,控制进餐量,采取少吃多餐的办法进食,餐后在沙发或椅子上多坐一会儿,5~10分钟后再起立活动,已发生过餐后低血压症状的老年人,早餐前可先喝一小杯凉开水。

 

 参考文献: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中华高血压杂志,2013年12月第21卷第12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