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是如何诊治疾病——上消化道出血
2017年11月14日 840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入院查体:体温36.2℃,脉博10次/min,血压89/55mmHg,心率18次/min。神志清楚,精神萎靡,皮肤巩膜无黄染。慢性肝病容,贫血貌,皮肤黏膜无出血点,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平软,上中腹有轻度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叩痛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扑翼样震颤阴性。
实验室检查:血清白蛋白(Alb)26.8g/L;ALT610U/L;AST645U/L;总胆红素(TBil)13.1μmol/L;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52.7U/L;尿素氮(BUN)17.64mmol/L;肌酐(Cr)104μmol/L;空腹血糖8.90mmol/L。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18.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81.6%;淋巴细胞百分比(LY)10.2%;血红蛋白(Hb)58g/L;血小板计数(PLT)176×109/L;凝血酶原时间(PT)15.3s,凝血酶原活动度(PTA)68%;血浆氨119.1μmol/L;血清甲胎蛋白3.66ng/ml。甲、乙、丙、戊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均为阴性。
肝脏超声:肝脏回声粗糙,不除外肝硬化;脾面积增大;胆囊壁增厚水肿;胆囊内沉积物。
诊断过程及其依据:患者既往无肝炎病史,肝炎病毒学标志物检查结果阴性,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入院。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明显异常,肝脏超声检查提示“肝硬化”,结合患者既往有长期大量饮酒史,肝硬化原因考虑为“酒精性肝硬化”可能性大。上消化道出血考虑为肝硬化引起的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入院后给予止血,输血及补液对症治疗,未再出现活动性出血。
患者于入院第2天开始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39.7℃,明显发冷,寒战,呈弛张热型,伴有明显乏力,困倦,无恶心呕吐,食欲正常,无腹痛。血常规白细胞明显升高(18.8×109/L),C反应蛋白水平由入院时的11.2mg/L迅速升高至64.9mg/L。诊断为脓毒症,开始应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进行经验抗感染治疗,同时行血细菌培养,查找病原菌,并复查肝脏超声,肺CT等影像学检查,积极查找感染灶。应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抗炎治疗后患者体温略有下降,但未恢复正常,3d后体温又再度升高,治疗7d后患者寒战,高热,乏力症状仍未见明显好转。
实验室检查提示:血白细胞总数仍明显升高(20.6×109/L),伴有肝功能损伤加重(ALT2065U/L,AST2745U/L,γ-谷氨酰转移酶621U/L,碱性磷酶酶214U/L,TBil43.3μmol/L),患者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BUN7.35mmol/L;Cr79.3μmol/L),入院后多次监测空腹血糖水平持续超过10mmol/L,诊断糖尿病。血培养未见细菌生长。入院1周复查肝脏超声检查提示:肝硬化,腹水,肝内未见占位l生病变。肺CT提示少量胸腔积液,双肺少量炎症,扫描肝脏影像见肝内病变不明显。
虽经经验抗生素治疗1周体温仍未恢复正常,入院后第1次血培养结果阴性,但患者仍反复寒战高热,血WBC明显升高,伴肝脏损伤加重,不能除外脓毒症,故抗生素升级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同时复查血细菌培养,并完善全腹CT增强检查。患者发热时间长,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入院后虽无活动性出血,但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性下降,完善骨髓穿刺检查,除外血液系统疾病。
患者第2次血培养结果:大肠埃希菌生长,为多重耐药菌株。肝脏CT检查结果提示肝硬化、腹水、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脏多发占位(尾状叶病灶范围约6.0cm×5.2cm),不除外肝癌伴肝内多发转移瘤。骨髓穿。刺检查结果为增生活跃骨髓象
诊断与鉴别:患者持续发热,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10d,体温未见明显下降,入院前后2次肝脏超声检查,均提示肝硬化,未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而病后10d肝脏CT检查发现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结合患者持续高热,血培养阳性,虽肝脏CT检查不除外肝癌伴肝内多发转移,多发肝脓肿也不能除外,我们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进行抗炎治疗,用药3d后患者仍寒战,高热,复查血细菌培养仍阳性,超声检查提示肝内占位性病变增大,为明确肝内占位性病变性质,取肝脏组织活检,镜下见肝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和坏死组织。
继续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抗炎治疗,总疗程14d,患者体温完全恢复正常,血培养连续3次阴性。但超声及CT检查提示肝内占位性病变继续增大(图1c),仍有肝功能明显异常:凝血酶原时间延长(PT19.3s),总胆红素水平升高(TBil147.8μmol/L),经保肝对症治疗,患者肝功能略有好转(PT18.6s,TBil147.8μmol/L),但未进一步治疗,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