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泥沙样结石,怎么办?

2021年04月10日 833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原创胆病博士徐安安2021-04-10 17:52:59


近几天,微医等平台里有好几位患者向我咨询胆囊泥沙样结石的问题。因此,今天我将就胆囊泥沙样结石做一详细介绍,希望对广大患友有所帮助!

一堆细沙

什么是泥沙样结石?

泥沙样结石迄今没有公认的定义,一般指超声或CT等影像检查里发现的胆囊内较小的结石(小于1cm),数量不等。

典型超声影像表述为:胆囊腔内片状或堆状强回声,可随位置改变活动,范围根据结石多少而异。

为什么会得泥沙样结石?

根据临床观察和总结,我认为按泥沙样结石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胆固醇泥沙样结石,其形成主要和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有关。常见于合并肥胖、高血脂、脂肪肝,缺乏运动锻炼的一类人群。临床随访发现,这一类泥沙样结石和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原因是一致的,属于胆固醇结石的一个阶段,后期继续发展的话,会形成大结石和多发结石。

第二类是色素结石,主要见于一些有肝脏硬化或者是做过胃肠道手术的患者。近几年的研究和临床观察发现,在胆囊存在结构异常,比如胆囊分节、狭窄的,胆囊管异常的,这一类患者的结石,一般都是色素结石,且多表现为泥沙样。

临床上我们通过腹部CT检查即可明确泥沙样结石的性质:CT中不显影的结石即为胆固醇性泥沙样结石;反之,CT上可见的结石则为色素结石。

CT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胆囊结石性质

胆囊泥沙样结石有什么症状?

大部分的胆囊泥沙样结石都是体检发现的,平时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少数人可能会有类似于腹胀、消化不良的“胃病”症状。

因此,泥沙样结石通常并未引起患者的足够重视。

一些患者,在油腻饮食或者某些因素(如怀孕)影响下,泥沙样结石容易发生结石嵌顿于胆囊管甚至进入胆总管的情况,这时则会引起明显的胆绞痛。

正是基于泥沙样结石的症状特点,我专门给他起了个名字:沉默的杀手!因为杀手的特征是:多数时候沉默,一旦爆发,杀人放火,后果严重!

杀人于无形的沉默杀手

胆囊泥沙样结石有什么危害?

对于胆囊结石的危害,有很多患者甚至包括一部分医务工作者都存在一个误区:大家普遍认为结石越大,风险越大,越危险;结石越小,风险越小,不着急处理!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

实际上,大结石最主要的危险是引起胆囊癌,并且癌变的风险和胆囊结石的大小以及罹患的时间密切相关,因此,其危害需要耗费5-10年以上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胆囊癌(结石诱发)多发生50-60岁之后的原因。


胆囊小结石或者泥沙样结石主要的风险是结石容易嵌顿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诱发胰腺炎。 一旦发生这一类风险,不仅需要切除胆囊、可能需要联合手术治疗,还可能在手术以后造成长期的后遗症,如慢性腹痛、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等。遗憾的是,小结石引起这一类并发症的风险无法预知、预判。

胆囊泥沙样结石如何治疗?

前面提到,由于胆囊泥沙样结石多数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因此,绝大部分患者未给予重视,倾向于观察治疗或者药物治疗。通常等到并发症发生才后悔莫及,但也已经无济于事!

临床上,这类“悲剧”经常可以碰到,尤其是一些待孕女同志,在孕前的检查中已经发现胆囊泥沙样结石,但出于侥幸心理,往往选择“带石怀孕”,在孕期由于需要补充营养且子宫逐渐抬高,因此结石发作的概率增大,如果在妊娠早期或晚期发作,往往会把孕妇置于危险和尴尬境地,在治疗上也将医生置于两难处境。

对医生而言,考虑结石的并发症风险,一旦发现患者有胆囊泥沙样结石,往往倾向于建议切除胆囊,以免后患!但对一部分患者而言,切除的胆囊仍具有较好的功能,因此,胆囊被过早或“错误”的切除了。

那胆囊泥沙样结石到底该如何治疗最好!

对不同患者、不同胆囊、不同结石而言,最佳治疗方法不尽一致!根据临床观察和实践,我总结了胆囊泥沙样结石的治疗流程图,希望能让广大患者受益!

胆囊泥沙样结石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