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医学——神经节细胞瘤
2022年12月04日 64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神经节细胞瘤
Gangliocytoma
神经节细胞瘤属于WHO-1级。
而神经节胶质瘤可能是WHO-1级,也可能是WHO-2和WHO-3级。
不论如何,这两者属于分化良好的肿瘤。
临床上
两者,都经常被发现位于颞叶。
神经节胶质瘤,是与慢性颞叶癫痫相关的最常见肿瘤,占肿瘤相关性颞叶癫痫病例的40%。
这两种肿瘤都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是实性的、或囊性的,且经常含有钙化。
显微镜下
在显微镜下,神经节细胞瘤,完全由畸形的、成熟的神经节细胞簇组成;而神经节胶质瘤中的神经节细胞,则经常有胶质瘤成分伴随,通常为星形细胞瘤。
神经节胶质瘤中的胶质成分,可能包括:类似于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具有 Rosenthal 纤维和 EGB)、纤维状星形细胞瘤、或罕见的少突胶质细胞瘤的细胞类型。 在后两种场合里,神经节胶质瘤有可能发生间变性进展,即有可能为WHO-3级。
特别地,神经节胶质瘤,必须与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皮质侵犯和被包裹的神经元区分开来。 淋巴细胞的血管周围浸润很常见。在肿瘤细胞亚群中,神经元标记物(如突触素和 NeuN)呈免疫阳性,是其特征。 另一个有用的标志物是癌胚 CD34 抗原,它在神经节胶质瘤的神经成分中有表达,但在正常大脑中不表达。
分子特征
接近60%的神经节胶质瘤中,含有BRAF V600E突变,包含此突变的儿童低级别胶质瘤,在经过标准治疗后容易复发。
更少见的是,肿瘤含有涉及神经营养受体酪氨酸激酶 (NTRK) 等基因的致癌融合,这些基因与 BRAF 改变相互排斥,并且可能与治疗相关。
假如被发现具有异柠檬酸脱氢酶 1 型 (IDH1) 突变,此时,虽然在组织学上类似于神经节胶质瘤,但还是强烈支持弥漫性胶质瘤,并且IDH1突变的出现,会与诊断时年龄较大、复发风险较高和预后较差有关。
脑室内神经节细胞瘤
靶向治疗神经节胶质瘤
对于具有BRAF V600E 突变的肿瘤,单独使用 BRAF 抑制剂、或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 (MEK) 抑制剂联合使用,具有临床抗肿瘤活性和抗癫痫的双重作用。
处于临床2 期的开放标签的 ROAR 试验,显示出达拉非尼和曲美替尼联合用药的益处,客观缓解率为 69%,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 27.5 个月;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 14 个月,中位总生存期尚未有结论。在该试验中,有53%的患者出现 3 级或 4 级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疲劳、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头痛。
基于这些数据,美国FDA于2022年6月批准对年龄≥6岁的患有不可切除、或转移性BRAF V600E突变的神经节胶质瘤,且在先前治疗中出现进展的患者使用达拉非尼和曲美替尼的联合用药。
对于检测到包含有NTRK融合的神经节胶质瘤,NTRK抑制剂恩特雷替尼和拉莫替尼可能是一种选择,并已获得FDA批准,适用于12岁以上的、先前的标准治疗失败、或无反应的具有NTRK融合的肿瘤儿童。
鞍区神经节细胞瘤
鞍区的神经节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分化良好的低级别肿瘤,通常与垂体腺瘤一起出现。
有一例52岁女性患者,患有2年的头痛、体重增加、和近期的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糖尿病。
入院检查,除了发现轻微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升高和鞍区肿块外,垂体轮廓可见正常。
术前诊断为垂体大腺瘤,为了防止症状恶化,切除了肿瘤。
术后病理学显示有2种细胞群:神经节细胞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手术后三年,病人不再有头痛,但持续动脉高血压和二型糖尿病。
回顾文献,共有207例鞍区神经节细胞瘤的记录。该瘤通常出现在40岁的女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肢端肥大症的症状。在记录在案的病例中,分别有74%和93%接受了单独手术或联合治疗。
鞍区神经节细胞瘤,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诊断,但该病具有良性的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