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创伤后慢性痛02—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慢性痛
2022年06月26日 587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关节成型术后慢性疼痛(四级诊断)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慢性痛
膝关节是人体重要的承重关节,且运动要求较高,一旦失去功能,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今天,人们对医疗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延长生存期,有品质的生存状态是社会进步赋予的需求。 随着人口老龄化从趋势变为现实,老年性退行性病变的构成比例逐步提高。骨关节炎作为一种老年人常见的退行性病变,患病率逐年提高,诊疗需求日益旺盛。
骨关节炎本质上是患病关节的代谢修复能力已无法应对日常负荷所致的磨损,最终导致关节软骨消失,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畸形,常伴有渐进的疼痛,随病程发展日益加剧,直至无法耐受。
膝关节关节置换作为一种有效且日趋成熟的手术治疗方式,不仅符合患者提高生活品质的诉求,而且在减少家庭成员的人力支出,降低社会面附加消耗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其社会接受度也与日俱增。
全膝置换术的人工膝关节的设计大致分三型:
1)髁型人工膝关节(分两种类型):
a.多中心假体,poly-centric condylar prosthesis;模拟人体股骨髁的的曲率半径变化,假体关节面的轴心位置是变更的。
b. 单中心假体,uni-centric condylar prosthesis)
正常人体的股骨内髁与外髁的曲度是不同的,但是假体的内髁与外髁曲度则是一致的。这些假体的设计差别在于关节面曲度。术后作用于骨与人工关节间的主要是压力,剪力和张力都很小,不容易松动。髁型人工关节的设计基础是膝关节的韧带基本正常,股骨髁和胫骨平台假体之间无任何连接之处。但在骨质疏松,骨和韧带严重破坏以及明显畸形时均不适用。
2)铰链式人工膝关节:
优点: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易于矫正各种畸形,在严重的骨和韧带破坏以及骨肿瘤切除的情况下,可以获得稳定,无痛,迅速恢复步行功能。缺点:负载完全由轴承担当,膝关节屈曲45°时,轴的负载力为523-703kg,膝关节屈曲90°时,轴的负载力为847-1043kg。人体膝关节在运动的过程中,轴心不断变动,但铰链式人工关节的轴不能移动。轴心的位置将影响肌肉的杠杆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拉伸。轴心过高将产生关节柄拉出髓腔的张力,轴心过低,股骨髁后方易与胫骨上部碰撞。无论是否使用骨水泥,由于张力和剪力的反复作用,易于松动或疲劳折断。
3)其它类型
这些设计包括半限制型关节等,企图结合髁型和铰链型的优点。如球臼式人工膝关节,Atten-Borough型假体,GSB假体,Trillat等.
虽然全膝置换术有诸多优点,但在现实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即便手术非常成功(置换后关节对位对线理想),一小部分患者任然会出现顽固的全膝置换术后慢性痛,使患者和骨科医生都非常困惑。
基于对膝关节解剖的特殊性,以及对膝关节置换术手术流程特点的分析,我们觉得以下因素可能参与了全膝置换术后慢性痛的形成:
1) 依照常规手术流程,膝关节暴露需切开关节囊,翻转髌骨皮瓣,以充分暴露关节表面,所以翻转点容易有软组织挤压/顿挫伤。
2) 止血带的使用,可能导致部分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3) 关节面截骨前,膝关节囊周围软组织松解不完善,内、外、后侧软组织张力不平衡,可能导致术后软组织张力与肌骨生物力线之间不能协调。
4) 膝关节置换术截骨面较大,手术前后股骨髁和胫骨平台的应力变化显著(正常人体的股骨内髁与外髁的曲度是不同的,而且内髁与外髁关节面曲度都是渐变的,在生理状态下,人体膝关节在运动的过程中,运动轴心也在不断变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与胫骨之间经假体力学传递,力线和应力点都与生理状态有较大差异。假体支撑面的骨小梁在术后须经受断裂、吸收、重建的应力再塑过程,骨痛不可避免。
5) 术前因骨关节炎迁延不愈导致的关节外翻/内翻畸形,使膝关节屈伸时的髌骨运动轨迹发生病理性适应性变,与关节假体设计的髌骨轨迹拟合困难。
6) 生理状态下,膝关节周围有十余个滑囊协调肌腱间的相对运动。术中/术后的创伤、水肿和炎性修复过程,损伤了膝关节周围滑囊,影响了膝关节周围的组织顺应性。
7) 手术创伤累及膝关节周围神经,且围术期剧烈疼痛诱发神经末梢感受器的外周敏化,神经兴奋性升高。
疼痛科解决方案:1.超声引导下个体化定位粘连组织结构,生理盐水液压松解粘连组织,恢复运动顺应性。2.超声引导下定位膝周神经,神经阻滞调节膝关节周围神经的兴奋性,3.微调髌骨轨迹,降低髌骨与假体间剪力和压力。
内容参考《实用骨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第4版。《骨科基础基础科学》—骨关节肌肉系统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第2版,陈启明 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华裔骨科医师学会和美国骨科医师学会联合出版;《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