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色性干皮病致病基因种类及其基因诊断策略
2017年09月19日 1038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着色性干皮病是1870年由Kaposi等首先报道。该病是第一个被发现与损伤DNA修复缺陷有关的疾病,可累及各种族人群,以日本人和中东人发病率最高。XP的最主要特征是患者皮肤对阳光敏感并可在幼年发生癌变。通常在出生后最初几年发病,一开始常会在皮肤暴露部位出现炎症、溃烂、遗留色素沉着,随后几乎90%的病人会在十多岁时发生基底细胞癌、鳞状癌、黑色素瘤等皮肤癌,并可伴有智力发育迟缓、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症状。XP的临床症状较复杂多变,并且伴发疾病较多。到目前为止,研究发现XP共有9个互补组(complementation group)XPA、XPB、XPC、XPD、XPE、XPF、XPG、XPH和1个变异型(XPV),与之相对应的基因9个。
一、XP致病基因
XPA互补组
XPA基因位于9q22.3,含6个外显子。XPA 蛋白由 273 个氨基酸构成,在体内XPA蛋白与RPA蛋白结合构成杂二聚体参与损伤DNA的识别。XPA互补组患者大约占XP 25%。患者多见于日本。
目前为止,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http://www.hgmd.cf.ac.uk/)中基因致病的突变类型有:错义突变/无义(missense/nonsense)突变(12)、剪切(splicing)突变(9)、调节(regulatory)突变(1)、小片段缺失(small deletions )(6)、小片段插入(small insertions)(3),小片段插入缺失(small indels)(1),共计32种。研究显示XPA 组的病人除表现出对皮肤的损伤外,还常伴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异常。在日本80%的XPA患者是IV3 -1G>C这一建立者突变(founder mutation),即发生在内含子3区间与外显子4接头处的剪切突变。该突变的患者如为纯合,则会有严重的、渐进的神经变性。外显子6的无义突变Arg228X在突尼斯人群中常见,有此突变的患者症状较轻。另外二个较常见突变是在外显子3的无意义突变Y116X和R228X 。XPA热点突变区在3-5外显子区。它编码的蛋白是DNA结合区。在此区域发生的常为纯合突变,表型较严重。而表型较轻的患者至少有一个杂合突变发生在外显子6。外显子6编码的是转录因子IIH (transcriptionfactor IIH,TFIIH)。学者通过广泛比较XPA各种突变及其编码的蛋白功能区和临床症状严重度,发现C端在整个蛋白中功能并不重要。
XPC互补组
XPC基因位于3p25,含有16个外显子,编码940个氨基酸的蛋白。XPC互补组细胞仅有GGR缺陷,而TCR正常。XPC蛋白与RAD23B蛋白(也称HR23B)形成复合物参与损伤DNA的识别(图.1)。XPC互补组患者大约占XP 的25%。患者多见于美国和欧洲。
目前XPC基因致病的突变类型有:错义突变/无义突变(21)、剪切突变(7)、调节突变(2)、小片段缺失(16)、小片段插入(3),小片段插入缺失(1)、大片段缺失(2)、大片段插入(1)、复杂重排(2),共计55种。研究发现c.1643_1644delTG在北非摩洛哥是高频突变[4]。Schafer分析16个XPC患者认为表型的差别是光照引起[5]。建立者突变,非洲马约特[6]有(IVS 12-1G>C),在北非埃尔及利亚、突尼斯是V548A fs X572[7],Val548AlafsX25[8]。
研究发现具有剪切突变的XPC患者表型轻重不一。细胞检测在表型轻微的患者中XPC基因的mRNA仅有正常的3%,而严重表型的未能检测到。
XPB、XPD互补组
XPB、XPD蛋白共同参与损伤部位双链的打开。这两组患者细胞的TCR、GGR完全缺陷。XPB蛋白、XPD蛋白是转录因子TFIIH的两个亚基,都是ATP依赖的解链酶。
XPB (ERCC3)位于2q14.3,含有15个外显子,编码782个氨基酸的蛋白。该蛋白具有3ˊ-5ˊ解链酶活性。作为TFIIH的一部分,XPB蛋白参与DNA的转录、修复。它是NER必需的一个解链酶,若发生突变患者经常会致死。因而这组患者罕见。基因致病的突变类型有:错义突变/无义突变(7)、剪切突变(2)、小片段缺失(1)、小片段插入(1),小片段插入缺失(1),共计11种。其中4种与XP/CS有关,2个与XPB有关,另外T119P是TTD致病突变。目前仅有六个家系,其中剪切突变Q739insX42最常见。XP/CS患者中错义突变症状较轻。而无义突变患者症状较重,有严重神经系统受累[9]。
XPD (ERCC2)位于19q13,含有23 个外显子,编码760个氨基酸的蛋白,该蛋白具有5ˊ-3ˊ解链酶活性。XPD患者临床表现严重,皮肤癌的发生率较高,伴有神经系统异常,一般发生在20岁左右。XPD互补组患者大约占XP 的15%。基因致病的突变类型有:错义突变/无义突变(41)、剪切突变(5)、小片段缺失(10)、小片段插入(1),小片段插入缺失(1)、大片段缺失(2),共有60种.
XPB,XPD也是TTD的致病基因。临床上同样这两基因引起的XP患者光敏明显,且易患肿瘤。尽管同样基因存在缺陷,但是细胞学研究显示TTD患者细胞NER功能却正常。而且患者并没有皮肤肿瘤。神经影像检查表明,TTD和CS患者是神经髓鞘形成不良而不是脱髓鞘。TTD患者的神经系统反常是由于此发育缺陷所引起。所以进行性神经变性在TTD患者中未见报道。从基因突变分析光敏型TTD大多位于R112 环和蛋白 C末端。具有XPD突变的患者可显示出遗传异质性。而来自于XPD突变个体的细胞,经常发现错义突变会导致蛋白残留一些功能。XPD基因突变的XP患者DNA损伤处有持续NER修复蛋白的累积,而TTD患者却无累积[11]。
XPE互补组
XPE患者的日光敏感程度最轻。XPE细胞存在GGR缺陷,而TCR正常。XPE患者细胞缺乏紫外线损伤的DNA结合蛋白(DDB)活性。DDB是由p127、p48两个亚单位构成的杂二聚体,参与损伤DNA的识别。这两个亚单位分别由DDBl、DDB2编码(图1)。其中DDB2基因位于11p12,有10 个外显子,编码427氨基酸的p48。XPE患者的DDB活性缺失是由DDB2基因突变所致,DDB1突变患者至今尚无报道。
基因致病的突变类型有:错义突变/无义突变(7)、剪切突变(1)、小片段缺失(2),共有10种。研究显示发生XPE突变的患者罕见,目前大约有十几例患者报道。DDB2基因突变都造成蛋白截断和内部缺失。这些缺陷导致P48蛋白表达严重下降,以致不能与P127亚基相互作用,从而造成DDB结合活性下降。Oh等分析了4例XPE突变的患者并总结既往8例,发现XPE成人患者都有各种大量的皮肤肿瘤,从而推测DDB2基因突变与皮肤肿瘤发生有关。
XPF互补组
ERCC4(XPF)基因位于16p13.13,含有11个外显子 。XPF 蛋白由 905 个氨基酸组成, XPF蛋白和ERCCl蛋白单独存在是不稳定的。XPF蛋白N末端的378个氨基酸具有核酸内切酶活性,与ERCCl蛋白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杂二聚体XPF-ERCCl,发挥5’核酸内切酶活性。杂二聚体中的ERCCl蛋白又与XPA蛋白相互作用,该蛋白引导XPF核酸内切酶准确定位。XPF互补组患者大约占XP 的6%。
基因致病的突变类型有:错义突变/无义突变(15)、调节突变(1)、小片段缺失(4)、小片段插入(1),大片段缺失(1),共有22种.XPF 组的病人虽对紫外线敏感但病情却较轻。在XPF突变可能有轻微的疾病或成人时发病才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变性。研究发现,在XPF的错义突变可以不仅导致XP,也会造成一种早衰综合征。在体外和体内,Ahmad等对引起早老症的突变R153P和引起XP的突变R799W的进行了效果比较。试图确定XPF突变如何可以导致这些不同的症状。他们发现源于R153P的细胞质中XPF-ERCC1丰富,而导致XP的细胞质XPF-ERCC1却仅有小部分。这表明,至少DNA修复缺陷和突变的相关症状的一部分是由于XPF-ERCC1的错误定位引起。
XPG互补组
ERCC5基因位于13q33.1,含有 18 个外显子。编码1186氨基酸,该蛋白具有3’核酸内切酶活性。损伤修复需要XPG蛋白发挥其核酸内切酶活性,而转录只需其特异地结合到DNA上,无需内切酶活性。XPG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XP和CS综合征。XPG基因突变的位置、类型决定所致疾病的类型。XP是由于XPG基因点突变引起核酸内切酶活性缺陷所致,CS综合征则是由于XPG基因缩短突变引起转录活性缺陷所致。XPG互补组患者大约占XP6%。
基因致病的突变类型有:错义突变/无义突变(16)、小片段缺失(7)共计23种。XPG造成蛋白截断的突变主要出现于XP/ CS患者,而XP-G错义突变出现于无神经系统疾病的XP患者,这些错义突变保留了一些XPG蛋白活性[14]。迄今为止报道的约16例XPG突变患者中7例为CS综合征,2例为伴有神经系统疾病的XP,余者为无神经系统疾病的XP。
XPH互补组
ERCC1该基因位于19q13.32,含有10个外显子。编码1493碱基的蛋白,功能是形成稳定的杂二聚体XPF-ERCCl,用于切割损伤的核苷酸片段5’端。致病的突变类型有:错义突变/无义突变(2)、调节突变(3)、)仅5种。尽管此基因在修复基因中最早被克隆,但目前在人类仅有一例报道,其余是在哺乳动物病例上发现。Jaspers等发现的是一复合杂合突变。表现的NER损伤效应类似XPF突变,但是该病例在婴儿早期即因发育衰竭而死亡。
XPV互补组
POLH基因位于6p21.1,含有11个外显子。编码713个氨基酸组成的DNA 聚合酶eta,该蛋白功能与错配修复有关。XPV细胞无NER缺陷,但存在跨损伤合成(Translesion Synthesis,TLS)缺陷。XPV互补组患者大约占XP的 21%。患者多见于美国和欧洲。XPV患者尽管有各种皮肤肿瘤但是没有神经系统损害。基因致病的突变类型有:错义突变/无义突变(23)、剪切突变(2)、小片段缺失(9)、小片段插入(5)、大片段缺失(4)、大片段插入(1),共有44种。
XPV在日本也较多见。Tanioka研究16个日本XPV 患者显示皮肤肿瘤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而欧美患者在70岁以上。该研究还显示在检测到的突变中,G490T(占39%)是一高频突变。目前XPV没有发现明确的基因型表型关系。通过总结文献报道的XPV 患者得出可能的假设是:基因突变如发生在POLH催化结构域外,症状总是较轻。
二、XP基因诊断策略
XP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由于种族在人文、地理环境上存在差异,因而在常见基因型、表型上都有所差异。另外许多种族都有建立者突变,因此基因诊断策略上应该针对世界各地的XP各型发病率不同,优先检测建立者突变和高发的基因突变。目前在中国人群对XP的基因诊断开展还较少,同样对其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也缺乏研究。 Yang等在2004年最先产前诊断了一例XPC,其余报道分别为2例XPC和1例XPV。本课题组近期研究了12个汉族XP家系,包括13个患者,仅发现了XPA、XPC、XPG和XPV4个互补组。由于存在众多XP致病基因,为高效经济的基因诊断临床可疑XP患者,结合我们的研究结果及以上概述的XP及相关疾病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我们提出目前汉族人群的XP基因诊断策略。如果一个临床诊断的XP患者伴神经系统损害,那么首先检测XPA的致病基因,然后XPC、XPG和XPV。假如XP患者未伴有神经系统损害,检测顺序则正好相反。若XPA、XPC、XPG和XPV基因突变分析都为阴性,最后检测剩余4型(XPB XPD、XPE和XPF)。
总之,本文概述了核苷酸损伤切除修复缺陷疾病致病基因研究进展,重点是XP诸基因的突变研究和基因型表型关系,目的是为其基因诊断、产前诊断提供帮助。
注:本文内容已发表于《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