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身上不痛,我就不焦虑,我真的没有“精神病”
2021年01月19日 796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陈女士几年48岁,因“全身游走性疼痛”就医20余年,最多去的科室就风湿免疫科,她坚信自己在生孩子后“受风”导致的全身疼痛,所以反复就医,长时间服用“激素类”药物,但疼痛时轻时重,从未真正完全消失。但她的疼痛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每逢农忙的时候疼痛就自动消失,她就可以正常干活;一旦闲下来,疼痛就自动开始了,所以20余年并未严重影响其劳动能力,主要是自己感觉很痛苦。本次陈女士再次到我院风湿科就诊,风湿科医生看了她带来的厚厚一沓检查单后未再让她检查“风湿病”---所有关于风湿病的化验检查均为正常结果---而是建议她到精神科就诊。陈女士很气愤:我只要身上不痛,我就不焦虑,不抑郁,我真的没有精神病,但在女儿的一再坚持下,陈女士勉强同意到精神科就诊---带着十二分不情愿的表情。
类似陈女士的病情,在综合医院非常常见,患者来就诊时通常带着多种重复化验检查的阴性结果以及各种痛苦绝望的表情---认为自己患了某种不治之症,现有的医疗仪器都无法检查出来。其实,这些患者真的“没病”---没有躯体疾病,或者没有器质性疾病,而是精神疾病中的一种---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是什么?(以下部分参考精神卫生686科普内容)
躯体形式障碍,其实是一组疾病的名称,这类疾病均表现有难以解释的躯体不适症状,患者往往因为躯体不适症状感到焦虑,非常关注身体,对阴性的化验检查结果以及医生反复做出的“无病”解释不能接受,甚至会因“查不出病因”“看不好病”而埋怨医生,往往频繁换医生、换医院,反复要求检查。
因身体不适长期得不到缓解,患者本人非常痛苦,生活工作等很容易受到影响,又因频繁就医检查造成了大量的医疗资源浪费。有一部分患者通过检查确实发现了一些身体的“小问题”,但经过专业医生判断这些“小问题”不能解释患者出现的不适症状。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饱受各种躯体不适的困扰,最初总是到综合医院的相关科室就诊,是综合医院最为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患者往往是在“束手无策”的内外科医生的建议下来到精神科,而之前他们多已饱受疾病折磨数年。
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该组疾病表现为多种躯体不适,常见的有各种疼痛及胃肠道不适,如头痛、背痛、口干、恶心、腹胀、腹泻、便秘等,还可以有心慌、头晕、皮肤麻木、烧灼以及一些性方面的不适等;这些症状持续、易变化,往往“按下葫芦起来瓢”。患者同样难以接受多名医生给出的“症状没有躯体疾病的解释”的忠告与保证。这个病往往在成年早期就出现了,女性更为常见,持续数年,给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和家庭功能损害。
躯体形式障碍的病因是什么?
同所有其他慢性疾病一样,躯体形式障碍的病因不明,有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
部分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基础躯体疾病,但躯体疾病往往难以完全解释患者泛化和严重的不适感。因此,针对性的躯体检查也是必要的,这样有助于排除躯体病因,避免漏诊误诊造成病情延误,但应避免过度的不必要的检查。
其次,多数患者的情绪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层面和生理层面来表达,心理层面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语言、表情、行为、动作等方式将情绪表达出来;生理表达是以身体感受为主,比如心慌、肌肉紧张、呼吸急促、疼痛、头晕、发冷发热等。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往往难以识别情绪或者长期过分的压抑负性情绪,心理表达不足,身体表达代偿性的增加,身体成了患者情绪表达的主要载体,由此出现各种身体不适。
躯体形式障碍该如何治疗?
针对躯体形式障碍的治疗目标是减少躯体不适,减少不必要的就医、检查及治疗,减少对生活、工作等的影响。心理治疗推荐认知行为治疗,简称CBT,CBT聚焦于患者的歪曲认知、不现实的信念等,帮助减少患者躯体症状、降低躯体不适的频率,改善社会功能。
药物治疗目前尚无充分的证据,部分研究发现抗抑郁药可能对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有益;一些药物也会用于治疗躯体形式障碍合并的精神障碍,如最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往往会采用抗抑郁药物来治疗;部分精神症状如失眠也会采用一些对症药物。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如何自我调节?
除了积极接受上述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外,在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学会通过心理层面来表达情绪,比如学会识别、体察及描述自己的情绪,及时向自己、家人及朋友倾诉,学会在生活环境中通过行为表达情绪,比如运动、唱歌、哭泣等,或者通过书法、绘画、写日记、手工制作等文学艺术方式表达。此外,患者要学会丰富生活,寻找兴趣爱好,主动创造积极情绪,获取生活乐趣,减轻对身体的关注。
最后,还想跟患者家人叮嘱几句,虽然查不出躯体疾病,但患者的不适感是真实的,甚至比躯体疾病患者的不适感更强烈和持久,这种感受是非常痛苦的,并不是“装病”“矫情”等。因此,家属要理解及肯定患者的不适感,多倾听,少争辩,少说教。家人的支持是患者获取康复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