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
2018年09月04日 796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致病基因为ATP7B基因,突变导致ATP酶功能减弱或丧失,引起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即胆道排铜障碍,蓄积于体内的铜离子在肝、脑、肾、角膜等沉积,引起进行性加重的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和肾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F环)等表现。
肝豆状核变性,世界范围发病率为1/3万~1/10万,致病基因携带者约为1/90。本病在中国较多见,但缺乏具体流行病学数据。好发于青少年(多数见于3岁~35岁),男比女稍多,如不恰当治疗,将会导致残疾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