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1.什么是儿童青少年拒学行为
2022年08月25日 347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拒绝上学行为(schoolrefusal),指的是6至18岁儿童青少年由于心理的、社会的原因(身体疾病和经济贫困除外),主动地拒绝上学或难以整天坚持在课堂学习的现象。不仅包含长期不上学行为,也包含那些在胁迫下上学的行为,多数学生经常表现出波动的上学模式。拒学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有一些教育界学者提出了拒学的概念,用以定义那些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不上学行为。20世纪60年后开始,社会逐渐接受了用拒学这一概念来定义由情绪障碍引起的儿童及青少年不能正常上学、并出现回避上学的行为问题。
到了1996年,Kearney和Silverman提出拒学比较具体的症状学特征包括:
1、完全不上学;
2、或上课时间中途离开学校;
3、出现回避上学的行为表现,比如早晨起床发脾气、表现出躯体化症状(头痛、腹痛和呼吸困难等)、哀求父母允许他们不去上学待在家里。
Kearney等根据拒学严重程度将拒学分为七个等级:
1、威胁或哀求不上学;
2、早上反复出现回避上学的行为;
3、早上反复耍赖,需要陪同上学;
4、偶尔不上学或缺课:
5、反复交替出现不上学或缺课;
6、在一个学期中的大部分时间完全不上学;
7、完全长期不上学。
自新冠疫情以来,儿童青少年拒学行为在国内、外均越来越凸显,在欧美,有5-35%的青少年存在各种原因引起的拒学行为。日本学者对青少年拒学行为已有50多年的研究,存在拒学行为的学生数在不断增加。而据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的报道,前来儿童青少年精神科或心理门诊就诊的首位问题是“不上学”,且人数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