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概述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又名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指由阻塞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胆道感染,是胆道外科病人死亡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多数继发于胆管结石和胆道蛔虫症,腹痛比较常见,为本病的首发症状,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病因

  多数继发于胆管结石和胆道蛔虫症。但胆管狭窄和胆管肿瘤等病变有时亦可继发此症。上述疾病造成胆管阻塞,胆汁郁积,以及继发细菌感染。致病菌几乎都来自肠道,经乏特壶腹或经胆肠吻合口的通道逆行进入胆道。细菌亦可通过血行或淋巴通道进入胆道。致病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克雷白菌,粪链球菌和某些厌氧菌。

临床表现

  起病常急骤,突然发生剑突下或右上腹剧烈疼痛,一般呈持续性。继而发生寒战和弛张型高热,体温可超过40℃。常伴恶心和呕吐。多数病人有黄疸,但黄疸的深浅与病情的严重性可不一致。近半数病人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睡乃至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表现,同时常有血压下降现象。往往提示病人已发生败血和感染性休克,是病情危重的一种表现。体温升高,脉率增快可超过120次/分,脉搏微弱,剑突下和右上腹有明显压痛和肌紧张。如胆囊未切除者,常可扪及肿大和有压痛的胆囊和肮脏,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和右移,可达2~4万/mm3,并可出现毒性颗粒。血清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值升高,并常有GPT和r-GT值增高等肝功能损害表现。血培养常有细菌生长。


[收起]
起病常急骤,突然发生剑突下或右上腹剧烈疼痛,一般呈持续性。继而发生寒战和弛张型高热,体温可超过40℃。常伴恶心和呕吐。多数病人有黄疸,但黄疸的深浅与病情的严重性可不一致。近半数病人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睡乃至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表现,同时常有血压下降现象。往往提示病人已发生败血和感染性休克,是病情危重的一种表现。体温升高,脉率增快可超过120次/分,脉搏微弱,剑突下和右上腹有明显压痛和肌紧张。如胆囊未切除者,常可扪及肿大和有压痛的胆囊和肮脏,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和右移,可达2~4万/mm3,并可出现毒性颗粒。血清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值升高,并常有GPT和r-GT值增高等肝功能损害表现。血培养...[详细]

并发症

  1.菌血症,即病原菌入血液系统后在人体血液内繁殖并随血流在全身播散,后果是很严重的。

  2.黄疸,即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其发生率约占80%。黄疸出现与否及黄疸的程度,取决于胆道梗阻的部位和梗阻持续的时间。

  3.腹膜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肌紧张,以及恶心、呕吐、发热,严重时可致血压下降和全身中毒性反应。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计数80%的病例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伴核左移。2.胆红素测定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的测定和尿胆原、尿胆红素试验,均表现为阻塞性黄疸的特征。3.血清酶学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如胆管梗阻时间较长,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4.细菌培养在寒战、发热时采血作细菌培养,常呈阳性。细菌种类和胆汁中的一致,最常见细菌为大肠埃希杆菌、克雷白杆菌、假单胞菌、肠球菌和变形杆菌等。在约15%胆汁标本中可见到厌氧菌,如脆弱类杆菌或产气荚膜杆菌。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1.胆管造影多采用PTC术,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可以发现扩张的胆管和梗阻的部位、原因,但严重休克病人一般不宜立即作此项检查。

  2.CT和MRI检查当高度怀疑肝内外胆管梗阻而B超检查未能确立诊断时,可行CT或MRI检查。CT或MRI对于明确梗阻部位、引起梗阻的原因明显优于B超检查,其准确率可达90%以上。

  3.超声波检查B超检查已成为首选的检查方法。探查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及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70%~80%和80%~90%。可发现结石阻塞部位的胆管和(或)肝内胆管扩张,并可了解胆囊的大小、肝脏大小和有无肝脓肿形成等。

[收起]
其他辅助检查  1.胆管造影多采用PTC术,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可以发现扩张的胆管和梗阻的部位、原因,但严重休克病人一般不宜立即作此项检查。  2.CT和MRI检查当高度怀疑肝内外胆管梗阻而B超检查未能确立诊断时,可行CT或MRI检查。CT或MRI对于明确梗阻部位、引起梗阻的原因明显优于B超检查,其准确率可达90%以上。  3.超声波检查B超检查已成为首选的检查方法。探查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及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70%~80%和80%~90%。可发现结石阻塞部位的胆管和(或)肝内胆管扩张,并可了解胆囊的大小、肝脏大小和有无肝脓肿形成等。...[详细]

治疗

  治疗原则是手术解除胆管梗阻,减压胆管和引流胆道。但在疾病早期,尤如急性单纯性胆管炎,病情不太严重时,可先采用非手术方法。约有75%左右的病人,可获得病情稳定和控制感染。而另25%病人,对非手术治疗无效,并由单纯性胆管炎发展成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应及时改用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解痉镇痛和利胆药物的应用,其中50%硫酸镁溶液常有较好的效果,用量为30~50ml一次服用或10ml日3次;胃肠减压也常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很重要,虽在胆管梗阻时胆汁中的抗生素浓度不能达到治疗所需浓度,但它能有效治疗菌血症和败血症,常用的抗生素有庆大霉素,氯霉素,先锋霉素和氨卞青霉素等。最终还须根据血或胆汁细菌培养以及药物敏感试验,再调整合适的抗生素。

  如有休克存在,应积极抗休克治疗。如非手术治疗后12~24小时病情无明显改善,应即进行手术。即使休克不易纠正,也应争取手术引流。对病情一开始就较严重,特别是黄疸较深的病例,应及时手术。手术死亡率仍高达25~30%。手术方法应力求简单有效,主要是胆管切开探查和引流术。应注意的是引流管必须放在胆管梗阻的近侧,在梗阻远侧的引流是无效的,病情不能得到缓解。如病情条件允许,还可切除炎症的胆囊,待病人渡过危险期后,再彻底解决胆管内的病变。

[收起]
治疗原则是手术解除胆管梗阻,减压胆管和引流胆道。但在疾病早期,尤如急性单纯性胆管炎,病情不太严重时,可先采用非手术方法。约有75%左右的病人,可获得病情稳定和控制感染。而另25%病人,对非手术治疗无效,并由单纯性胆管炎发展成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应及时改用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解痉镇痛和利胆药物的应用,其中50%硫酸镁溶液常有较好的效果,用量为30~50ml一次服用或10ml日3次;胃肠减压也常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很重要,虽在胆管梗阻时胆汁中的抗生素浓度不能达到治疗所需浓度,但它能有效治疗菌血症和败血症,常用的抗生素有庆大霉素,氯霉素,先锋霉素和氨卞青霉素等。最终还须根据血或胆...[详细]

预防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是肝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症的严重并发症,故该病的一级预防主要是针对肝胆管结石及胆道蛔虫的防治。

  ①防治肝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的预防关键在于预防及消除致病因素。而已确诊为肝胆管结石的病人,则应高度警惕本病的发生,尤其在并发胆道感染时应更积极地防治。早期即应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加强全身支持治疗控制胆道感染。在全身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尽早手术,去除结石,通畅引流,从而达到预防AOST的发生。

  ②防治胆道蛔虫症。蛔虫进入胆道后造成胆道不同程度的梗阻,使胆道压力增高,当并发细菌感染时,可诱发AOST。另外,胆道蛔虫症也是肝胆管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防治胆道蛔虫症是预防AOST的极其重要的方面。主要是注意饮水、饮食卫生,防治肠道蛔虫病。一旦确诊即行驱蛔治疗,如已确诊为胆道蛔虫症,则应尽快治疗。给予镇痛、解痉、控制感染,促使蛔虫自行从胆道退出。另外,可作十二指肠内镜检查,用圈套器将部分进入胆总管口的蛔虫套住拉出体外。治疗无效时方考虑手术治疗。

[收起]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是肝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症的严重并发症,故该病的一级预防主要是针对肝胆管结石及胆道蛔虫的防治。  ①防治肝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的预防关键在于预防及消除致病因素。而已确诊为肝胆管结石的病人,则应高度警惕本病的发生,尤其在并发胆道感染时应更积极地防治。早期即应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加强全身支持治疗控制胆道感染。在全身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尽早手术,去除结石,通畅引流,从而达到预防AOST的发生。  ②防治胆道蛔虫症。蛔虫进入胆道后造成胆道不同程度的梗阻,使胆道压力增高,当并发细菌感染时,可诱发AOST。另外,胆道蛔虫症也是肝胆管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防治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