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科室: 口腔科 
  • 别名: 唾液腺鳞状细胞癌
  • 症状: 暂无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暂无
  • 相关疾病: 涎腺腺癌 

概述

涎腺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salivary gland)是指原发于大涎腺导管上皮的鳞状细胞癌。不包括皮肤及邻近部位鳞状细胞癌转移至涎腺。是十分少见病理类型。属于高度恶性病理类型。

病因

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

肿瘤生长迅速,病程短,多数在半年内。原发于腮腺区常伴有疼痛与面瘫症状。可以出现皮肤溃疡。原发于下颌下腺鳞状细胞癌患者可见到舌下神经功能障碍,患侧舌肌萎缩。肿瘤可广泛侵及周围肌肉。侵犯咬肌后,引起张口受限。区域性淋巴结肿大,Shemen等报道50例,42例(84%)发生于腮腺,多在肿块出现后1年左右就诊。据他们的资料,46%的病人在初诊时即发现有颈淋巴结转移。

并发症

原发于下颌下腺鳞状细胞癌患者可见到舌下神经功能障碍,患侧舌肌萎缩。肿瘤可广泛侵及周围肌肉。侵犯咬肌后,引起张口受限。

实验室检查

1.肉眼观 肿瘤形态呈不规则形,实性状,无包膜,剖面呈实质灰白色。
2.镜下 与黏膜上皮发生的鳞状细胞癌一样为增生的鳞状上皮团,癌细胞大小不一,有核分裂及核浓染,上皮团块有角化珠形成。

诊断

临床上需与涎腺转移性鳞状细胞癌鉴别,主要鉴别是头皮或皮肤上有鳞状细胞癌溃疡病灶。确诊原发于涎腺鳞状细胞癌之前必须排除转移性鳞状细胞癌和低分化型黏液表皮样癌。镜下区分鳞状细胞癌和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主要根据特殊染色和细胞组成。低分化型黏液表皮样癌的表皮样细胞中黏液染色阳性。黏液细胞为数虽少但可以仔细检查发现,也可见到一些中间型细胞。角化珠形成和细胞内角化(intracellular keratinization)则极罕见广泛存在于黏液表皮样癌。从组织病理上区分转移性和原发性鳞状细胞癌往往不易,必须仔细从临床上寻求有无原发灶可能。转移性癌常见于腮腺淋巴结,如果癌灶仅限于淋巴结内而没有累及腺实质,转移而来的可能性最大。然而腺实质原发鳞状细胞癌累及或转移至腺内淋巴结的情况是有的,仔细检查头颈皮肤及器官无原发灶可疑,可以诊断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收起] 临床上需与涎腺转移性鳞状细胞癌鉴别,主要鉴别是头皮或皮肤上有鳞状细胞癌溃疡病灶。确诊原发于涎腺鳞状细胞癌之前必须排除转移性鳞状细胞癌和低分化型黏液表皮样癌。镜下区分鳞状细胞癌和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主要根据特殊染色和细胞组成。低分化型黏液表皮样癌的表皮样细胞中黏液染色阳性。黏液细胞为数虽少但可以仔细检查发现,也可见到一些中间型细胞。角化珠形成和细胞内角化(intracellular keratinization)则极罕见广泛存在于黏液表皮样癌。从组织病理上区分转移性和原发性鳞状细胞癌往往不易,必须仔细从临床上寻求有无原发灶可能。转移性癌常见于腮腺淋巴结,如果癌灶仅限于淋巴结内而没有累及腺实质,转移...[详细]

治疗

鳞状细胞癌属高度恶性涎腺癌类型。治疗宜采取局部广泛切除并常规作根治性颈淋巴清除术。术后辅助放射治疗可以提高局部控制率。
原发灶处理:按高度恶性肿瘤原发灶处理原则,作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
原发于下颌下腺者,肿瘤侵犯舌下神经者,亦应一并切除舌下神经。切除后皮肤缺损,按口腔癌缺损修复方法修补之。
术后应加用放射治疗。

预后

治疗失败原因主要是原发灶和颈部转移灶复发以及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为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