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室:
白内障科
-
别名:
先天性内障
-
症状:
暂无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所有人
-
相关疾病:
眼畸形
先天性白内障是严重影响婴幼儿视力发育的常见眼病。先天性白内障常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智力低下、惊厥或脑麻痹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很可能与妊娠最后3个月期间子宫缺氧或胎盘功能障碍有关。由于病因比较复杂,先天性白内障在形态、混浊部位、混浊程度以及发病年龄方面有较大差异。
与遗传、环境因素等相关。先天性白内障病例中约30%有遗传因素,还有30%与胎生期母体罹患风疹或内分泌失调有关。35%~50%的先天性白内障为散发病例,一般病因不明。
确定先天性白内障病因的最基本的方法,先是要明确白内障是健康患儿的孤立病症,还是全身或眼部病变的一部分。在一些病例,通过了解家族史和个人史,结合完整的全身和眼部检查一般可找到病因并做出正确诊断。前极性白内障、后晶状体圆锥一般不合并全身异常;有双侧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的患儿,应与Norrie病、13-三体相鉴别。母体怀孕最初3个月的疾病史、用药史、X线暴露史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先天性白内障中有30%~50%具有遗传性,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为多见。我国的统计资料表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占73%,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占23%,尚未见伴性遗传的报道。在血缘配婚比率高的地区或国家,隐性遗传也并非少见。 由于本病有不同的类型,遗传基因位点的差异和遗传异质性,给遗传规律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20世纪50年代即开始研究先天性白内障的基因位点,发现至少有12个致病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的不同位点。有一种类型的白内障(后极型)的致病基因位于16号染色体与亲血色球蛋白(haptoglobin)连锁;还有一种类型的胚胎核白内障的致病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另有一种类型的胚胎核白内障的致病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8.3%~23%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白内障有家族史,由于外显率不同,因而表现为不规则的遗传规律。单眼先天性白内障的父代可以有双眼白内障的子代,也可以隔代遗传。这样的病例有可能被认为是隐性遗传或是原因不明的先天性白内障。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白内障较为少见,多与近亲婚配有关。近亲婚配后代的发病率要比随机婚配后代的发病率高10倍以上,比较常见的是核性白内障。 X-连锁遗传极为少见,所有报道的病例均为显性。男性病人多为核性白内障,静止不变或者逐渐发展为成熟期白内障。女性携带者有Y字缝混浊,一般无视力障碍。 在先天性白内障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发现其结果是不一致的,这是由于本病有不同的基因位点,并呈多态性的缘故。 2.非遗传因素 除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引起先天性白内障的另一重要原因,约占先天性白内障的30%。 应该提出的是母亲在妊娠期前2~3个月的感染,是导致白内障发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妊娠期间晶状体囊膜尚未发育完全,不能抵御病毒的侵犯,而且此时的晶状体蛋白合成活跃,对病毒的感染敏感。此时如受感染(风疹、水痘、单纯疱疹、荨麻疹、带状疱疹以及流感等病毒),可以严重影响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发育,同时有营养和生物化学的改变、晶状体的代谢紊乱,从而引起晶状体混浊。在妊娠的后期,由于胎儿的晶状体囊膜已逐渐发育完善,有了保护晶状体免受病毒侵害的作用,因此很少发病。在多种病毒感染所致的白内障中,以风疹病毒感染最为多见。 此外,随着各种性病发病率的上升,单纯疱疹病毒Ⅱ型感染所致的白内障亦应给予重视。新生儿可以从母亲的产道受病毒感染。新生儿的晶状体可为透明,但白内障不久即可发生。 妊娠期营养不良,盆腔受放射线照射,服用某些药物(如大剂量四环素、激素、水杨酸制剂、抗凝剂等)、妊娠期患系统性疾病(心脏病、肾炎、糖尿病、贫血、甲亢、手足抽搐症、钙代谢紊乱)以及维生素D缺乏等,均可造成胎儿的晶状体混浊。 先天性白内障另一个常见的原因是胎儿最后3个月的发育障碍。典型表现是早产儿出生时体重过低和缺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已有动物实验证实宫内缺氧可以引起先天性白内障。约有2.7%早产儿在出生后有白内障,晶状体前后囊下有清晰的囊泡,双眼对称,囊泡可以自行消退或逐渐发展成后囊下弥漫性混浊。发育不成熟的早产儿,常需吸入高浓度氧气,多有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数月后可有晶状体混浊。 总之,在非遗传性的先天性白内障中,环境因素的影响是造成白内障的重要原因。 3.原因不明 约有1/3先天性白内障原因不明,即散发病例,也被称作特发性白内障(idiopathic cataract),无明显的环境因素影响。在这组病例中可能有一部分还是遗传性的,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突变,无家族史,其子代开始显现白内障的家族性,因此很难确定是遗传性。隐性遗传的单发病例也很难诊为遗传性白内障。[收起]
确定先天性白内障病因的最基本的方法,先是要明确白内障是健康患儿的孤立病症,还是全身或眼部病变的一部分。在一些病例,通过了解家族史和个人史,结合完整的全身和眼部检查一般可找到病因并做出正确诊断。前极性白内障、后晶状体圆锥一般不合并全身异常;有双侧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的患儿,应与Norrie病、13-三体相鉴别。母体怀孕最初3个月的疾病史、用药史、X线暴露史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先天性白内障中有30%~50%具有遗传性,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为多见。我国的统计资料表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占73%,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占23%,尚未见伴性遗传的报道。在血缘配婚比率高的...[详细]
1.白瞳征 成年白内障患者,常常因视力明显减退而就诊。而婴幼儿白内障患者,特别是单眼患者,一般并无症状,因此经常被延误诊断。只有当瞳孔区出现白色反光,即所谓白瞳征(leukokoria)时,方引起家长或医生的注意。白瞳征并非先天性白内障所特有,临床上应与其他病症加以鉴别。 2.眼球震颤 患双眼致密混浊性白内障的患儿,大多伴有眼球震颤(nystagmus),震颤多为游移性(wanderring)和搜寻性(searching)等类型。这种类型的眼球震颤往往提示视力极为低下,一般不会超过0.1。 3.斜视 由于视力低下或双眼视力不平衡,阻碍融合机制的形成,可迅速造成眼位偏斜。 4.畏光 在一些情况下,由于晶状体混浊引起光散射,可使患儿产生畏光症状,这种情况在有绕核性白内障的患儿更易出现。 5.合并的其他眼部异常 先天性白内障合并先天性小眼球临床并不罕见,先天性小眼球的存在与白内障类型无关,且常合并其他眼组织发育异常,如脉络膜缺损。视力预后极差,即使手术也不能获得满意的视力结果。[收起]
1.白瞳征 成年白内障患者,常常因视力明显减退而就诊。而婴幼儿白内障患者,特别是单眼患者,一般并无症状,因此经常被延误诊断。只有当瞳孔区出现白色反光,即所谓白瞳征(leukokoria)时,方引起家长或医生的注意。白瞳征并非先天性白内障所特有,临床上应与其他病症加以鉴别。 2.眼球震颤 患双眼致密混浊性白内障的患儿,大多伴有眼球震颤(nystagmus),震颤多为游移性(wanderring)和搜寻性(searching)等类型。这种类型的眼球震颤往往提示视力极为低下,一般不会超过0.1。 3.斜视 由于视力低下或双眼视力不平衡,阻碍融合机制的形成,可迅速造成眼位...[详细]
大约6%的先天性白内障合并眼部其他异常,如原始玻璃体增生症、无虹膜、脉络膜缺损等。先天性白内障在1岁以内出现,大多与代谢性或系统性疾病相伴随。少数患儿可合并有近视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视网膜变性,以及黄斑部营养不良等。还可合并晶状体脱位、晶状体缺损、虹膜和脉络膜缺损、瞳孔残膜、圆锥角膜等异常情况。
先天性白内障病因复杂,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合并眼部和其他系统异常,因此临床表现呈现多样性的特点。为明确诊断,有时需完成一些实验室检查,以提供更为准确的客观证据。 1. 染色体检查 先天性白内障合并其他系统的畸形,这些病人有可能是染色体病,因此要完成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分带检查。 2.血糖相关检查 糖尿病、新生儿低血糖症应查血糖,尿糖和酮体。 3.肾病合并先天性白内障检查 应查尿常规和尿氨基酸,以确诊Lowe综合征、Alport综合征等。 4.苯丙酮尿症检查 尿苯丙酮酸(phenylpyruvic acid)检查阳性,尿的氯化铁试验阳性。 5.甲状旁腺功能检查 低下时可出现血清钙降低,血清磷升高,血清钙低于1.92mmol/L有低钙性白内障发生。 6.半乳糖血症检查 除了进行半乳糖尿的筛选以外,应查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和半乳糖激酶。 7.同型胱氨酸尿症检查 应做同型胱氨酸尿的定性检查,氢硼化钠试验阳性可以确诊本病。 8.氨基酸测定 应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血氨基酸水平,可以诊断某些代谢病合并先天性白内障,如同型胱氨酸尿症、酪氨酸血症。 9.风疹综合征检查 母亲感染风疹病毒后,取急性期或恢复期血清,测血清抗体滴度,如果高于正常4倍,则为阳性结果。[收起]
先天性白内障病因复杂,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合并眼部和其他系统异常,因此临床表现呈现多样性的特点。为明确诊断,有时需完成一些实验室检查,以提供更为准确的客观证据。 1. 染色体检查 先天性白内障合并其他系统的畸形,这些病人有可能是染色体病,因此要完成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分带检查。 2.血糖相关检查 糖尿病、新生儿低血糖症应查血糖,尿糖和酮体。 3.肾病合并先天性白内障检查 应查尿常规和尿氨基酸,以确诊Lowe综合征、Alport综合征等。 4.苯丙酮尿症检查 尿苯丙酮酸(phenylpyruvic acid)检查阳性,尿的氯化铁试验阳性。 5.甲...[详细]
因先天性白内障还可能合并其他眼病,所以除了完成上述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外,应做B超、视网膜电流图、视觉诱发电位等项检查,不仅可以考察其他眼部病变及功能情况,还可以预测白内障手术后视力恢复的情况。
新生儿白瞳征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先天性白内障,临床诊断并不困难。然而,许多其他眼部先天异常,也可表现为白瞳征,其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和预后均不相同。因此,及时做出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十分重要的。
1.儿童白内障手术的复杂性 婴幼儿白内障手术远较成年人白内障手术复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术前检查困难;②不完全混浊的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时机难于确定;③眼轴测量和人工晶体计算复杂;④全身麻醉有生命危险;⑤眼球组织脆弱,手术操作难度增大;⑥术中瞳孔往往不易散大;⑦撕囊成功率低;⑧常常存在后囊膜局限性混浊、机化或缺损;⑨手术反应重,部分患者术中即发生前房渗出,术后炎症反应较成年人重,有时导致虹膜后粘连,瞳孔机化膜形成,瞳孔膜闭;⑩术后并发症多,如瞳孔变形、虹膜后粘连、人工晶体瞳孔夹持,100%患者发生后囊膜混浊。 2.手术时机 手术时机的选择是儿童白内障最重要的问题。一般认为,生后双眼全白内障患者,手术应在生后3个月以内进行,以避免不可逆的弱视形成。单眼白内障患者由于出生时即存在单眼剥夺性弱视,术后视力预后远较双眼患者差,单眼全白内障患儿应在2个月内进行手术,术后早期配戴角膜接触镜,遮盖健眼,进行弱视治疗,手术眼可望获得一定的视力。 先天性白内障的手术时机选择相当重要。在全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手术应越早越好。一般要求在出生3~6个月内摘除。弥漫致密的白内障需在确诊后及早手术。不完全性混浊直径小于3.0mm核性白内障,视力低于0.3时可行手术摘除;年龄过小者,可以使用阿托品散瞳至年龄适宜于手术摘除和(或)植入人工晶体。单眼患儿1岁即可考虑人工晶体植入,双眼患者2岁以上可植入人工晶体。 儿童人工晶体植入的禁忌证:①青光眼;②持续、反复发作的葡萄膜炎;③显著小眼球;④无虹膜(相对禁忌证)。 3.人工晶体度数计算及其屈光度选择 双眼手术患者人工晶体计算度数以看远正视眼为准,看近时戴双焦镜。单眼手术人工晶体度数的计算仍以看远正视为准,术后加强弱视治疗,可能获得一定的视力。但是,儿童人工晶体植入的计算争议较多,目前多数认为儿童应低度欠矫,剩余的屈光不正通过眼镜矫正。有作者建议双眼白内障人工晶体屈光力的选择为:2~3岁术后早期的屈光状态为+1.0~+2.0D,4~5岁为+1.0D左右,6~7岁为0D左右,8岁以上为-1.0D左右;同时要根据患儿眼轴的发育情况加以调整。 为了使临床医生获得更加具体的计算方法,Wilson等医生提出儿童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度数参考方案(表1)。7岁按照人工晶体计算的实际度数植入,术后呈正视屈光状态,8岁以上可以轻度过矫(即术后屈光状态为-1.0~-2.0D)。残留欠矫度数通过眼镜矫正,8岁以后佩戴双焦点眼镜便于阅读使用。 术中进行后囊膜连续环形撕膜术(posterior continu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PCCC)以防止后发障。[收起]
1.儿童白内障手术的复杂性 婴幼儿白内障手术远较成年人白内障手术复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术前检查困难;②不完全混浊的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时机难于确定;③眼轴测量和人工晶体计算复杂;④全身麻醉有生命危险;⑤眼球组织脆弱,手术操作难度增大;⑥术中瞳孔往往不易散大;⑦撕囊成功率低;⑧常常存在后囊膜局限性混浊、机化或缺损;⑨手术反应重,部分患者术中即发生前房渗出,术后炎症反应较成年人重,有时导致虹膜后粘连,瞳孔机化膜形成,瞳孔膜闭;⑩术后并发症多,如瞳孔变形、虹膜后粘连、人工晶体瞳孔夹持,100%患者发生后囊膜混浊。 2.手术时机 手术时机的选择是儿童白内障最重要的问题。一般认为,...[详细]
手术当天开放滴眼,含皮质激素的抗生素如复方妥布霉素滴眼液4~5次/d,晚上涂眼膏,共4~5周。术后炎症反应明显的患者可适当延长局部用药时间,但应定期检查眼压,防止产生药物性高眼压。术后定期复查,每年验光1~2次,合并弱视的儿童定期进行弱视治疗。
由于目前还没有检出隐性基因携带者的方法,因此禁止近亲婚配是减少隐性遗传白内障的重要措施。同时要强调围生期保健,预防怀孕前3个月的病毒感染,以减少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生。对于早产儿的吸氧措施应该规范,防止吸氧时间过长和浓度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