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科室: 角膜病科 
  • 别名: 流行性角膜结膜炎
  • 症状: 畏光 流泪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
  • 相关疾病: 暂无

概述

腺病毒性角膜结膜炎包括流行性角膜结膜炎(epidemic keratoconjunctivitis,EKC)、咽-结膜热(pharyngoconjunctival fever,PCF),其中EKC是一种世界性广泛流行的眼部传染病,其临床特点是急性滤泡性或假膜性结膜炎,伴有角膜上皮下浸润。

病因

腺病毒直径约60~90nm,由核心和衣壳组成20面体结构。核心由线性双链DNA及其他4种相关蛋白组成,衣壳由12种蛋白质共252个子粒组成,其中240个子粒是六邻体,12个子粒为五邻体,五邻体由1个纤维及多边的基部和纤维远端的结节组成,五邻体和六邻体都具有特异性抗原决定簇。自1953年分离到腺病毒以来,已经发现了6个亚组47个血清型。能够引起眼部疾病的主要有D组(8,19和37型,少数由9,l0,13,15,20,22~24,29型引起),C组(1,2,5,6型),B组(3,7,少数由11,14,16,21型引起)和E组(4型)。共有19个血清型可引发腺病毒感染性眼病,和血清型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有流行性角结膜炎(Ad8,9,37),咽结膜热(Ad3,7),非特异性滤泡性结膜炎(Ad1,2,4,5,6)。尽管血清型和临床表现有密切的关联,但仍有很多例外,并且许多血清型可导致轻微滤泡性结膜炎。
1.腺病毒(adenovirus,Ad) 是一群十分广泛的DNA病毒,主要在细胞核内繁殖。除了感染结膜、角膜上皮及咽、淋巴组织外,还能在肠道繁殖。迄今总共发现80个血清型,其中感染人的有21个血清型,其中EKC是由Ad7,8,19,37型引起;咽-结膜热是由Ad3,4,7型引起;一般滤泡性结膜炎是由Ad1~11,14~17,19,20型引起。
2.EKC、PCF结膜炎和表层点状角膜炎是Ad感染的直接结果;上皮下浸润则为免疫反应所引起。[收起]
腺病毒直径约60~90nm,由核心和衣壳组成20面体结构。核心由线性双链DNA及其他4种相关蛋白组成,衣壳由12种蛋白质共252个子粒组成,其中240个子粒是六邻体,12个子粒为五邻体,五邻体由1个纤维及多边的基部和纤维远端的结节组成,五邻体和六邻体都具有特异性抗原决定簇。自1953年分离到腺病毒以来,已经发现了6个亚组47个血清型。能够引起眼部疾病的主要有D组(8,19和37型,少数由9,l0,13,15,20,22~24,29型引起),C组(1,2,5,6型),B组(3,7,少数由11,14,16,21型引起)和E组(4型)。共有19个血清型可引发腺病毒感染性眼病,和血清型密切相关的临床症...[详细]

发病机制

病毒侵入细胞内,在细胞核内繁殖,其复制和扩散可直接引起感染细胞损伤。该过程可能由机体免疫反应介导,病理改变出现黏膜出血、水肿、渗出及细胞浸润,部分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和脱落,胞质及胞核内可见包涵体。

临床表现

1.EKC 潜伏期5~12天,多为8天。常双眼发病,开始为单眼,2~7天后另眼受累,患者有异物感、烧灼感,怕光、流泪及轻度视力障碍。
(1)全身表现:有发热、咽痛、腹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此种情况多见于儿童,成年人则较少有全身症状。多见有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并压痛。
(2)结膜病变:有大量滤泡形成,以上、下穹隆部最多。结膜充血、水肿明显,下睑结膜有假膜形成。水样分泌物。上睑结膜有点状出血。有时睑结膜可出现扁平瘢痕或睑球粘连。
(3)角膜病变:
①周边部表层点状角膜炎:结膜炎发病后1天,部分患者角膜缘出现局限性充血,相应角膜周边部出现散在表层点状角膜炎。
②中央部表层点状角膜炎:发病1周左右,角膜中央部也出现表层点状角膜炎,裂隙灯下荧光素染色检查,点状病变微隆起于角膜表面,数量多少不等,有的呈散在分布、有的呈簇状排列。角膜知觉减退。
③上皮下浸润(subepithelial infiltration):发病2~3周后,结膜炎及表层点状角膜炎的体征逐渐消失;另一种角膜病变上皮下浸润同时或相继出现,位于前弹力层和基质浅层之间的灰白色圆形或半圆形浸润病灶,直径为0.2~0.5mm(很少超过1mm以上)。数目不等,可数个到百余个,荧光素染色阴性,无新生血管生长。常历经数月、数年才可吸收,不形成溃疡。若发生于瞳孔区,可造成一定程度的视力损害。
④多发性角膜上皮糜烂:部分患者在2~3周结膜炎症消退后发生弥漫性上皮糜烂或丝状角膜病变。发病机制不清楚,可能与EKC的泪液分泌减少有关。此外Ad8、19型尚可引起轻度的前部葡萄膜炎。
2.PCF 潜伏期5~6天,常为双眼发病,可先后或同时发病。典型的表现为结膜炎、发热、咽炎三联征。
(1)结膜、角膜炎:急性滤泡性结膜炎是最突出的也是病程最长的临床表现,可见眼睑及结膜水肿,滤泡形成,下睑结膜较上睑结膜多。部分患儿角膜可出现细点状上皮浸润、卷丝,一般随结膜炎好转而痊愈,不留痕迹,也不发生上皮下浸润。
(2)发热:一般表现为骤起性高热,持续4~7天。发热程度与年龄有关,儿童体温升高较明显,常伴有畏寒,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
(3)咽炎:表现为咽痛及咽部充血,出现率不如结膜炎和发热高。[收起]
1.EKC 潜伏期5~12天,多为8天。常双眼发病,开始为单眼,2~7天后另眼受累,患者有异物感、烧灼感,怕光、流泪及轻度视力障碍。
(1)全身表现:有发热、咽痛、腹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此种情况多见于儿童,成年人则较少有全身症状。多见有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并压痛。
(2)结膜病变:有大量滤泡形成,以上、下穹隆部最多。结膜充血、水肿明显,下睑结膜有假膜形成。水样分泌物。上睑结膜有点状出血。有时睑结膜可出现扁平瘢痕或睑球粘连。
(3)角膜病变:
①周边部表层点状角膜炎:结膜炎发病后1天,部分患者角膜缘出现局限性充血,相应角膜周边部出现散在表层...[详细]

并发症

本病属自限性疾病,在其病程过程中,随着免疫机制的建立,很快即可自愈。因此治疗的重点在于减轻症状,防止角膜并发病的发生。
1.抗病毒药物 目前对腺病毒尚无特效药物。常用的药物有:
(1)吗啉双呱(ABOB):采用10%~15%溶液及眼膏4~10次/d滴眼。必要时配合口服治疗。成人1.2~1.5g/d,小儿0.8g/d,分3次口服。ABOB一般无特殊副作用,高浓度溶液滴眼使用次数过多时,可发生多发性上皮糜烂。
(2)碘苷(IDU):0.1%IDU溶液或0.25%眼膏,4~8次/d点眼。
(3)1.25%聚维酮(PVP)溶液或0.5%眼膏,4~8次/d点眼。
以上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尚不能肯定,既不能缩短结膜炎的病程,也不能减少或防止上皮下浸润的发生。
2.抗生素药物 局部滴抗生素眼液对本病无治疗效果,主要是预防混合细菌感染,常用的药物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溶液或眼膏,应尽量不用混悬液,以减少局部刺激。
3.血管收缩药物 充血较重时可采用0.1%肾上腺素(epinephrine)用生理盐水稀释20倍滴眼,可使眼部充血减轻,症状好转。一般不宜使用过久,以3~5次/d滴眼,持续1周为度。
4.糖皮质激素
(1)结膜炎:在结膜炎期,如病人有严重的结膜反应并伴有假膜形成,或有早期睑球粘连,局部应用可减轻症状,同时可预防或减轻角膜病变的发生。常用的药物有0.1%氟米龙(FML)和0.02%地塞米松溶液,4~6次/d滴眼,晚上用可的松眼膏1次,一般以持续使用2周为度。
(2)角膜炎:2周后当结膜炎症消退,而未出现角膜炎者应立即停止使用。若上皮下浸润时应再继续使用,病情较轻者(10余个浸润灶)可采用0.05%氟米龙或0.02%地塞米松4~6次/d滴眼;较重者(10个浸润灶以上)可用0.1%氟米龙或0.05%~0.1%地塞米松6~8次/d滴眼,必要时联合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mg,每天或隔天1次;待浸润灶迅速减少或明显好转,再逐渐减少滴眼次数或降低滴眼溶液的浓度进行维持治疗,切勿立即停药、以防复发。对于位于瞳孔区或对视力影响不大的上皮下浸润,最好不要采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治疗。
5.其他药物 为了保护角膜,减轻混浊和并发症,可采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谷胱甘肽或1%硫酸软骨素钠滴眼;口服维生素B2、B6、吲哚美辛或保泰松等。上皮糜烂较广泛者,尽可能采用刺激症状较轻的眼药水和眼膏点眼。若能采用生长因子(EGF、bFGF)或自家血清滴眼,会取得更好效果。[收起]
本病属自限性疾病,在其病程过程中,随着免疫机制的建立,很快即可自愈。因此治疗的重点在于减轻症状,防止角膜并发病的发生。
1.抗病毒药物 目前对腺病毒尚无特效药物。常用的药物有:
(1)吗啉双呱(ABOB):采用10%~15%溶液及眼膏4~10次/d滴眼。必要时配合口服治疗。成人1.2~1.5g/d,小儿0.8g/d,分3次口服。ABOB一般无特殊副作用,高浓度溶液滴眼使用次数过多时,可发生多发性上皮糜烂。
(2)碘苷(IDU):0.1%IDU溶液或0.25%眼膏,4~8次/d点眼。
(3)1.25%聚维酮(PVP)溶液或0.5%眼膏,4~8次/d点眼。...[详细]

实验室检查

1.病毒分离 从患者结膜囊内分离病毒,以患病8天阳性率最高(80%),6~10天次之(67%),11天后为阴性。
2.血清学检查 以恢复期中和抗体滴度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作为诊断依据。
3.免疫荧光技术 为更快速简便的方法,即在患病高峰(1周左右)取结膜上皮刮片或分泌物涂片,加荧光素标记抗体标记,几乎全部病例均可发现感染的上皮细胞内有病毒抗原存在。

其他辅助检查

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病人的泪液或结膜刮片,在电镜下观察,可直接发现病毒颗粒或病毒抗原,但由于价格昂贵,限制了临床应用。

诊断

本病属自限性疾病,在其病程过程中,随着免疫机制的建立,很快即可自愈。因此治疗的重点在于减轻症状,防止角膜并发病的发生。
1.抗病毒药物 目前对腺病毒尚无特效药物。常用的药物有:
(1)吗啉双呱(ABOB):采用10%~15%溶液及眼膏4~10次/d滴眼。必要时配合口服治疗。成人1.2~1.5g/d,小儿0.8g/d,分3次口服。ABOB一般无特殊副作用,高浓度溶液滴眼使用次数过多时,可发生多发性上皮糜烂。
(2)碘苷(IDU):0.1%IDU溶液或0.25%眼膏,4~8次/d点眼。
(3)1.25%聚维酮(PVP)溶液或0.5%眼膏,4~8次/d点眼。
以上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尚不能肯定,既不能缩短结膜炎的病程,也不能减少或防止上皮下浸润的发生。
2.抗生素药物 局部滴抗生素眼液对本病无治疗效果,主要是预防混合细菌感染,常用的药物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溶液或眼膏,应尽量不用混悬液,以减少局部刺激。
3.血管收缩药物 充血较重时可采用0.1%肾上腺素(epinephrine)用生理盐水稀释20倍滴眼,可使眼部充血减轻,症状好转。一般不宜使用过久,以3~5次/d滴眼,持续1周为度。
4.糖皮质激素
(1)结膜炎:在结膜炎期,如病人有严重的结膜反应并伴有假膜形成,或有早期睑球粘连,局部应用可减轻症状,同时可预防或减轻角膜病变的发生。常用的药物有0.1%氟米龙(FML)和0.02%地塞米松溶液,4~6次/d滴眼,晚上用可的松眼膏1次,一般以持续使用2周为度。
(2)角膜炎:2周后当结膜炎症消退,而未出现角膜炎者应立即停止使用。若上皮下浸润时应再继续使用,病情较轻者(10余个浸润灶)可采用0.05%氟米龙或0.02%地塞米松4~6次/d滴眼;较重者(10个浸润灶以上)可用0.1%氟米龙或0.05%~0.1%地塞米松6~8次/d滴眼,必要时联合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mg,每天或隔天1次;待浸润灶迅速减少或明显好转,再逐渐减少滴眼次数或降低滴眼溶液的浓度进行维持治疗,切勿立即停药、以防复发。对于位于瞳孔区或对视力影响不大的上皮下浸润,最好不要采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治疗。
5.其他药物 为了保护角膜,减轻混浊和并发症,可采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谷胱甘肽或1%硫酸软骨素钠滴眼;口服维生素B2、B6、吲哚美辛或保泰松等。上皮糜烂较广泛者,尽可能采用刺激症状较轻的眼药水和眼膏点眼。若能采用生长因子(EGF、bFGF)或自家血清滴眼,会取得更好效果。[收起]
本病属自限性疾病,在其病程过程中,随着免疫机制的建立,很快即可自愈。因此治疗的重点在于减轻症状,防止角膜并发病的发生。
1.抗病毒药物 目前对腺病毒尚无特效药物。常用的药物有:
(1)吗啉双呱(ABOB):采用10%~15%溶液及眼膏4~10次/d滴眼。必要时配合口服治疗。成人1.2~1.5g/d,小儿0.8g/d,分3次口服。ABOB一般无特殊副作用,高浓度溶液滴眼使用次数过多时,可发生多发性上皮糜烂。
(2)碘苷(IDU):0.1%IDU溶液或0.25%眼膏,4~8次/d点眼。
(3)1.25%聚维酮(PVP)溶液或0.5%眼膏,4~8次/d点眼。...[详细]

治疗

本病属自限性疾病,在其病程过程中,随着免疫机制的建立,很快即可自愈。因此治疗的重点在于减轻症状,防止角膜并发病的发生。
1.抗病毒药物 目前对腺病毒尚无特效药物。常用的药物有:
(1)吗啉双呱(ABOB):采用10%~15%溶液及眼膏4~10次/d滴眼。必要时配合口服治疗。成人1.2~1.5g/d,小儿0.8g/d,分3次口服。ABOB一般无特殊副作用,高浓度溶液滴眼使用次数过多时,可发生多发性上皮糜烂。
(2)碘苷(IDU):0.1%IDU溶液或0.25%眼膏,4~8次/d点眼。
(3)1.25%聚维酮(PVP)溶液或0.5%眼膏,4~8次/d点眼。
以上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尚不能肯定,既不能缩短结膜炎的病程,也不能减少或防止上皮下浸润的发生。
2.抗生素药物 局部滴抗生素眼液对本病无治疗效果,主要是预防混合细菌感染,常用的药物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溶液或眼膏,应尽量不用混悬液,以减少局部刺激。
3.血管收缩药物 充血较重时可采用0.1%肾上腺素(epinephrine)用生理盐水稀释20倍滴眼,可使眼部充血减轻,症状好转。一般不宜使用过久,以3~5次/d滴眼,持续1周为度。
4.糖皮质激素
(1)结膜炎:在结膜炎期,如病人有严重的结膜反应并伴有假膜形成,或有早期睑球粘连,局部应用可减轻症状,同时可预防或减轻角膜病变的发生。常用的药物有0.1%氟米龙(FML)和0.02%地塞米松溶液,4~6次/d滴眼,晚上用可的松眼膏1次,一般以持续使用2周为度。
(2)角膜炎:2周后当结膜炎症消退,而未出现角膜炎者应立即停止使用。若上皮下浸润时应再继续使用,病情较轻者(10余个浸润灶)可采用0.05%氟米龙或0.02%地塞米松4~6次/d滴眼;较重者(10个浸润灶以上)可用0.1%氟米龙或0.05%~0.1%地塞米松6~8次/d滴眼,必要时联合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mg,每天或隔天1次;待浸润灶迅速减少或明显好转,再逐渐减少滴眼次数或降低滴眼溶液的浓度进行维持治疗,切勿立即停药、以防复发。对于位于瞳孔区或对视力影响不大的上皮下浸润,最好不要采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治疗。
5.其他药物 为了保护角膜,减轻混浊和并发症,可采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谷胱甘肽或1%硫酸软骨素钠滴眼;口服维生素B2、B6、吲哚美辛或保泰松等。上皮糜烂较广泛者,尽可能采用刺激症状较轻的眼药水和眼膏点眼。若能采用生长因子(EGF、bFGF)或自家血清滴眼,会取得更好效果。[收起]
本病属自限性疾病,在其病程过程中,随着免疫机制的建立,很快即可自愈。因此治疗的重点在于减轻症状,防止角膜并发病的发生。
1.抗病毒药物 目前对腺病毒尚无特效药物。常用的药物有:
(1)吗啉双呱(ABOB):采用10%~15%溶液及眼膏4~10次/d滴眼。必要时配合口服治疗。成人1.2~1.5g/d,小儿0.8g/d,分3次口服。ABOB一般无特殊副作用,高浓度溶液滴眼使用次数过多时,可发生多发性上皮糜烂。
(2)碘苷(IDU):0.1%IDU溶液或0.25%眼膏,4~8次/d点眼。
(3)1.25%聚维酮(PVP)溶液或0.5%眼膏,4~8次/d点眼。...[详细]

预后

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预防

1.现已证实含碘消毒液对腺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采用稀释1100倍的碘化聚维酮(PVP-I2)液或200倍的碘化聚乙烯醇(PVA-I2)液洗手30s,浸泡诊疗器具5min,或用浸泡的纱布擦拭诊断桌及门窗等,可防止医院内感染。
2.流行期间必须积极宣传防治知识,抓好学校、托儿所、工厂、企业、机关以及服务业(理发室、浴室)等的防治工作,制定有效的卫生管理和消毒隔离制度。
3.疫苗在预防腺病毒感染上有一定价值,Ad8,3,11型的灭活或减毒活疫苗已在日本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