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概述

鼠咬热(rat bite fever)是因家鼠和其他啮齿类动物咬伤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病因

致病菌为小螺菌(spirillum minus)和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us moniliformis)。前者由啮齿类动物传染,如鼠、猫、松鼠、猪等等。实验用鼠也可引起感染。后者除由上述动物传染外,还可由污染的牛奶和食物传染。

发病机制

致病菌为小螺菌(spirillum minus)和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us moniliformis)。前者由啮齿类动物传染。可由污染的牛奶和食物传染。链杆菌型潜伏期短,一般为10天。先出现发热、寒战,2~4天后出现泛发性麻疹样皮疹,可累及掌跖。小螺菌型潜伏期较长,约1~4周。突然发生高热、寒战。叮咬部位发炎,溃疡,可发生淋巴管炎。皮损初起为红斑,多见于腹部,像玫瑰疹,扩大,呈紫红色,形成发硬的斑块。

临床表现

发热、皮疹和全身症状是二者共同的表现。
1.链杆菌型 潜伏期短,一般为10天。先出现发热、寒战,2~4天后出现泛发性麻疹样皮疹,可累及掌跖。也可呈瘀斑。关节疼痛,可发生胸腔积液。心内膜炎、肺炎和败血性梗死也可发生。10%不经治疗的患者可死于本病。
2.小螺菌型 潜伏期较长,约1~4周。突然发生高热、寒战。叮咬部位发炎,溃疡,可发生淋巴管炎。皮损初起为红斑,多见于腹部,像玫瑰疹,扩大,呈紫红色,形成发硬的斑块。关节炎少见。可有心内膜炎、肾炎、脑膜炎、肝炎等并发症。6%的患者不经治疗可致死。

并发症

可有心内膜炎、肾炎、脑膜炎、肝炎等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增多,(15~30)×109/L,嗜酸性粒细胞也可增多。部分患者VDRL假阳性。可作血或关节抽液培养链杆菌。可用患者的血接种动物,Wright染色、暗视野检查来检测小螺菌。

其他辅助检查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诊断

根据鼠咬史、发热、皮疹和全身症状以及辅助检查,诊断不难。

治疗

叮咬后立即用硝酸腐蚀局部,清洗伤口。预防破伤风,青霉素2g/d,连用3天可预防本病的发生。两型对青霉素、四环素或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反应良好。

预后

可有心内膜炎、肾炎、脑膜炎、肝炎等并发症。6%的患者不经治疗可致死。

预防

预防破伤风,青霉素2g/d,连用3天可预防本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