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室:
小儿皮肤科
-
别名:
新生儿大疱性脓疱病
bullous impetigo of the newborn
pemphigus neonatorum
-
症状:
暂无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新生儿
-
相关疾病:
脓疱症
新生儿脓疱病(impetigo neonatorum)又称新生儿大疱性脓疱病(bullous impetigo of the newborn)或新生儿天疱疮(pemphigus neonatorum),为新生儿常见的一种以大疱为主的急性传染性化脓性皮肤病,发病急剧,传染性强。
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接触传染所致。致病菌多来自带菌医护人员或患儿母亲,主要通过接触方式传播。
致病菌多来自带菌医护人员或患儿母亲,主要通过接触方式传播。新生儿皮肤娇嫩,免疫功能不全,对细菌特别敏感,特别是营养不良、气候湿热、过度保暖、皮肤多汗浸渍时可诱发本病。
多在婴儿出生后4~10天发病,传染性强,易在产科、婴儿室或哺乳室内流行。发病急骤,初期为正常皮肤上突然发生豌豆至核桃大或更大的水疱,疱壁紧张,内容为浆液性,疱周围有炎性红晕。不久疱液混浊呈脓液,疱壁松弛、易破裂,破裂后露出红色糜烂面。好发于颜面、四肢、臀部、手足和其他暴露部位,病情发展迅速,可在1~2天内扩展或散发于躯干各处,黏膜也可受累。初起时无全身症状,以后可有发热或低热。患儿常伴有绿色泡沫状稀便。个别患儿可并发菌血症、肺炎、肾炎或脑膜炎,甚至致死。
个别患儿可并发菌血症、肺炎、肾炎或脑膜炎,甚至致死。
为表皮内角质下大疱,疱液内含大量中性粒细胞和球菌,疱底棘层有海绵形成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真皮上层呈非特异性炎症改变。
1.尽早应用有效抗生素,如青霉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新型青霉素Ⅱ、头孢唑林(先锋霉素Ⅴ)、头孢拉定(先锋霉素Ⅵ),红霉素等。加强支持疗法,多次少量输全血、新鲜血浆。 2.局部治疗 在无菌情况下,剪除已破的疱膜,外用0.05%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或1/8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1%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溶液湿敷或清洗创面。创面清洁无脓液时可外敷1%新霉素软膏。有脓液时可酌用脓疱疮泥膏,也可用新霉素软膏或红霉素软膏、杆菌肽软膏等。 3.中医辨证及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胎毒,系母体孕育期间感受风热、湿热之邪,或因过食辛辣之品,致使胎毒内蕴,生后复感毒热之邪而发病。中医治疗同脓疱疮,局部可用中药黄柏生地榆煎水湿敷创面,外敷5%紫草、10%生地榆油膏。[收起]
1.尽早应用有效抗生素,如青霉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新型青霉素Ⅱ、头孢唑林(先锋霉素Ⅴ)、头孢拉定(先锋霉素Ⅵ),红霉素等。加强支持疗法,多次少量输全血、新鲜血浆。 2.局部治疗 在无菌情况下,剪除已破的疱膜,外用0.05%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或1/8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1%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溶液湿敷或清洗创面。创面清洁无脓液时可外敷1%新霉素软膏。有脓液时可酌用脓疱疮泥膏,也可用新霉素软膏或红霉素软膏、杆菌肽软膏等。 3.中医辨证及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胎毒,系母体孕育期间感受风热、湿热之邪,或因过食辛辣之品,致使胎毒内蕴,生后复感毒热之邪而发病。中...[详细]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表皮极易剥脱呈烫伤样外观,全身症状危重,死亡率较高。
严禁患有化脓性皮肤病的医护人员及家属接触新生儿,非工作人员严禁进入婴儿室。发现患儿应立即隔离。注意新生儿清洁卫生,患儿尿布、衣被要经常消毒。婴儿室内注意通风散热,定期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