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科室: 皮肤科 
  • 别名: 热痱 红色粟粒疹 汗疹
  • 症状: 热痱 白痱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多见于小儿
  • 相关疾病: 暂无

概述

痱(miliaria)亦称为粟粒疹,是由于高温闷热环境中出汗过多且不易蒸发,致使汗腺导管口阻塞,汗液潴留后汗管破裂而引起汗液外溢渗入周围组织引起的浅表性炎症反应。包括四种类型:白痱或晶形粟粒疹(miliaria crystallina),红痱或红色粟粒疹(miliaria rubia),脓痱或脓疱性粟粒疹(miliaria pustulosa)和深痱或深部粟粒疹(miliaria profunda)
本病与祖国医学文献记载的“”“痤”相类似。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汗出见湿,乃生痤”。又如。外科证治全书?(俗名痱子)记载:“夏月汗湿——郁毛窍发如疹”。又如。外科正宗〃记载:“痤者密如撒粟,尖如芒刺,痒痛非常,浑身草刺,此因热体见风毛窍所闭”。[收起]
痱(miliaria)亦称为粟粒疹,是由于高温闷热环境中出汗过多且不易蒸发,致使汗腺导管口阻塞,汗液潴留后汗管破裂而引起汗液外溢渗入周围组织引起的浅表性炎症反应。包括四种类型:白痱或晶形粟粒疹(miliaria crystallina),红痱或红色粟粒疹(miliaria rubia),脓痱或脓疱性粟粒疹(miliaria pustulosa)和深痱或深部粟粒疹(miliaria profunda)
本病与祖国医学文献记载的“”“痤”相类似。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汗出见湿,乃生痤”。又如。外科证治全书?(俗名痱子)记载:“夏月汗湿——郁毛窍发如疹”。又如。外科正宗〃记载:“痤...[详细]

病因

在下列情况下,易发生痱:在高温潮湿季节,排汗功能尚未健全的婴幼儿、幼童及体胖多汗的成人或长期卧床病人等因汗液排泄不畅,汗孔阻塞而发病。此外维生素A缺乏患者,皮肤角质层增厚,汗腺导管因潴留的汗液而肿胀,致使汗孔变窄或阻塞。

发病机制

痱的发生有3个步骤:小汗腺导管的角质栓形成,导管破裂和汗液外渗至阻塞水平以下部位。导管阻塞水平决定了粟粒疹的类型,角层内的浅表角质栓引起白痱,导管恰好在角栓下方破裂,形成隆起的透明小水疱,顶部完全由角层细胞构成。表皮较深在部位的阻塞导致红色粟粒疹,此型可出现红斑和瘙痒,这是因为汗液损伤表皮细胞后释放的酶刺激皮肤感受器所致。表皮真皮交界处的汗管阻塞,使汗管真皮部的上端破裂,从而在浅层真皮内发生汗液潴留,导致深痱形成。

临床表现

1.白痱 常见于间擦部位,皮疹为帽针头大小白色密集薄壁透明小水疱,约1mm大小,疱壁易破,外观呈露珠状,周围无红晕,迅速出现,数天后很快干枯而消失,干后有极薄细小鳞屑,自然脱落。常无自觉症状。多见于卧床不起,高热汗出不畅及术后体弱者,维生素A缺乏所致痱以此型为多。
2.红痱 一般见于潮湿闷热的夏季。皮疹好发于肘窝、腋窝、颈、胸、背及小儿头面部、臀部、妇女乳房下,但手掌与足底不出现。发病急骤,开始出现红斑,继之发生密集排列的针头大小丘疹或丘疱疹,周围绕以红晕。皮疹成批出现,消退后有轻度脱屑,搔抓后可继发感染导致毛囊炎,疖肿,有时可继续数周。自觉有灼热和刺痒感。
3.脓痱 皮损好发于四肢屈侧和阴部等皮肤皱褶部位,小儿头颈部亦可见。痱顶端有针头大小的浅在性小脓疱,疱内可查见细菌。自觉有刺痒感,可伴微热或高热。常发生于婴儿湿疹,尿布皮炎,接触性皮炎的患部。机体抵抗力差或皮肤卫生条件差者,可于红痱基础上继发感染形成脓痱。
4.深痱 皮疹好发于躯干、颈部,皮损为密集的与汗孔一致的非炎症性正常肤色深在性水疱,直径约1~3mm,刺破水疱有透明液体流出。无红斑与瘙痒。本病多发生于热带地区,以复发性红色粟粒疹患者多见。患者常有代偿性面部多汗和腹股沟及腋窝淋巴结肿大,其中大多数出现广泛的小汗腺功能丧失,肿大的淋巴结随粟粒疹的消失而逐渐变小。[收起]
1.白痱 常见于间擦部位,皮疹为帽针头大小白色密集薄壁透明小水疱,约1mm大小,疱壁易破,外观呈露珠状,周围无红晕,迅速出现,数天后很快干枯而消失,干后有极薄细小鳞屑,自然脱落。常无自觉症状。多见于卧床不起,高热汗出不畅及术后体弱者,维生素A缺乏所致痱以此型为多。
2.红痱 一般见于潮湿闷热的夏季。皮疹好发于肘窝、腋窝、颈、胸、背及小儿头面部、臀部、妇女乳房下,但手掌与足底不出现。发病急骤,开始出现红斑,继之发生密集排列的针头大小丘疹或丘疱疹,周围绕以红晕。皮疹成批出现,消退后有轻度脱屑,搔抓后可继发感染导致毛囊炎,疖肿,有时可继续数周。自觉有灼热和刺痒感。
3.脓痱 ...[详细]

并发症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实验室检查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各型痱均有角质及角化不全栓和汗液潴留水疱,糖原染色技术可证实蟠形导管仍有持续分泌能力。白痱无其他组织改变,而红痱出现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和部分血管扩张,复发和广泛病变者可并发无菌性脓疱及细菌感染性脓疱。

诊断

根据其临床症状,损害特征及发病季节便可诊断。
中医病机和辨证: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夏日蕴湿,复感暑邪,熏蒸皮肤,闭于毛窍,汗出不畅,而致使汗液潴留于皮肤所致;也有因素有食滞,外感暑热之邪而发生本病者。
中医辨证分型:
1.暑湿蕴结型
主证:皮肤潮红,有密集成片的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剧痒,心烦口渴,尿黄,舌红,苔黄或腻,脉象滑数。
辨证:暑湿蕴结,汗出不畅。
2.湿热郁蒸型
主证:久病卧床或高热汗出不解,胸腹有水晶状粟粒大小水疱,色白透明,发热身重,胸闷呕恶,大便燥结,小便赤,舌苔黄,脉数。
辨证:湿热郁蒸,里热不泄。
3.暑湿夹毒型
主证:皮疹色红,掺杂脓疱,痒痛相兼,心烦口渴,便结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辨证:暑热夹毒。[收起]
根据其临床症状,损害特征及发病季节便可诊断。
中医病机和辨证: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夏日蕴湿,复感暑邪,熏蒸皮肤,闭于毛窍,汗出不畅,而致使汗液潴留于皮肤所致;也有因素有食滞,外感暑热之邪而发生本病者。
中医辨证分型:
1.暑湿蕴结型
主证:皮肤潮红,有密集成片的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剧痒,心烦口渴,尿黄,舌红,苔黄或腻,脉象滑数。
辨证:暑湿蕴结,汗出不畅。
2.湿热郁蒸型
主证:久病卧床或高热汗出不解,胸腹有水晶状粟粒大小水疱,色白透明,发热身重,胸闷呕恶,大便燥结,小便赤,舌苔黄,脉数。
辨证:湿热郁蒸,里热不泄...[详细]

治疗

外用痱子粉或炉甘石洗剂,有继发感染者应酌加抗生素药膏外用或口服抗生素。
1.中医疗法
(1)暑湿蕴结型:
治法:清暑利湿,散热解毒。
芦根30g、茵陈15g、藿香10g、黄芩10g、竹叶10g、滑石块20g、荷梗10g、生薏米30g、西瓜翠衣10g、六一散30g。
(2)湿热郁蒸型:
治法:清热利湿,透表散热。
方药:杏仁10g、滑石块20g、通草10g、竹叶10g、香薷10g、黄连10g、厚朴10g、藿香10g、冬瓜皮15g、生薏米30g、茯苓10g。
(3)暑湿夹毒型:
治法:清暑解毒。
选药:双花15g、连翘15g、黄连10g、黄芩10g、生地30g、菊花15g、栀子10g、丹皮15g、茅根15g、藿香10g、生石膏30g、六一散30g。
2.单方成药
(1)绿豆适量,煮水代茶饮。
(2)六一散适量冲水代茶饮。
3.局部治疗
(1)马齿苋30g,煎水外洗,后扑撒痱子粉。
(2)蒲公英30g、败酱草30g、车前草15g,煎水外洗,后扑痱子粉,适用于有脓疱者。[收起]
外用痱子粉或炉甘石洗剂,有继发感染者应酌加抗生素药膏外用或口服抗生素。
1.中医疗法
(1)暑湿蕴结型:
治法:清暑利湿,散热解毒。
芦根30g、茵陈15g、藿香10g、黄芩10g、竹叶10g、滑石块20g、荷梗10g、生薏米30g、西瓜翠衣10g、六一散30g。
(2)湿热郁蒸型:
治法:清热利湿,透表散热。
方药:杏仁10g、滑石块20g、通草10g、竹叶10g、香薷10g、黄连10g、厚朴10g、藿香10g、冬瓜皮15g、生薏米30g、茯苓10g。
(3)暑湿夹毒型:
治法:清暑解毒。
选...[详细]

预后

红痱搔抓后可继发感染导致毛囊炎,(疖肿),有时可继续数周。深痱,大多数出现广泛的小汗腺功能丧失,肿大的淋巴结随粟粒疹的消失而逐渐变小。

预防

暑伏季节应加强室内通风,散热,衣着宜宽大,勤换内衣,勤洗澡,但忌用热水洗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此外应避免搔抓,以防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