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概述

高原性心脏病(高心病)(High Altitude Heart Disease)以慢性低压低氧引起的肺动脉高压为基本特征,并有右心室肥厚或右心功能不全。它是慢性高原病的另一种类型,可分为小儿和成人高原心脏病。1955年吴氏等报道我国首例小儿高原心脏病,1966年吴氏报道了成人高原心脏病。在国外,有些学者把它称之为“高原肺动脉高压症或高原肺高血压”,被认为是人体对高原低氧的一种病理生理学的反应,不承认它是一种独立疾病;另有些人将其归为慢性肺心病的一个变异型。因此,目前对本病的命名和定义虽国内已基本趋于统一,但国际上尚未取得一致。本病易发生在3500m以上高原,多为慢性经过,个别初进高原者特别是儿童可以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国外称亚急性高原病(subacute mountian sickness)。急性或亚急性患病者,以显著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右心室扩大和充血性右心衰竭为特征,而慢性患病者以右心室后负荷过重所致的右室肥厚为主的多脏器损害。[收起] 高原性心脏病(高心病)(High Altitude Heart Disease)以慢性低压低氧引起的肺动脉高压为基本特征,并有右心室肥厚或右心功能不全。它是慢性高原病的另一种类型,可分为小儿和成人高原心脏病。1955年吴氏等报道我国首例小儿高原心脏病,1966年吴氏报道了成人高原心脏病。在国外,有些学者把它称之为“高原肺动脉高压症或高原肺高血压”,被认为是人体对高原低氧的一种病理生理学的反应,不承认它是一种独立疾病;另有些人将其归为慢性肺心病的一个变异型。因此,目前对本病的命名和定义虽国内已基本趋于统一,但国际上尚未取得一致。本病易发生在3500m以上高原,多为慢性经过,个别初进高原者特别是儿...[详细]

病因

高原心脏病多发生于平原移居高原或由中度海拔到更高海拔处的居民,其发病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高。本症除低氧个体差异外,劳累、寒冷、呼吸道感染常为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

1.症状 小儿与成人高心病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小儿发病较早,病程进展快,而成人起病缓慢,出现症状较晚。小儿早期症状为烦躁不安、夜啼不眠、食欲不振、咳嗽、口唇发绀、多汗,继而出现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发绀加重、水肿、尿少、消化道功能紊乱;若有呼吸道感染,则体温升高,咳嗽剧增,最终发展为右心衰竭。成人发病缓慢,症状逐渐加重,早期仅有慢性高原反应及轻度肺动脉高压的表现,如头痛、疲乏无力、睡眠紊乱、食欲不振等。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出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颈静脉充盈、肝脏肿大、下肢水肿等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2.体征 小儿发育一般较差,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口唇发绀明显、心率增快、心界扩大;多数患儿于心前区或三尖瓣区可闻及Ⅱ-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肺动脉第二音亢进或分裂。肺部可有干湿性啰音,与肺部感染有关。当出现右心衰竭时,肝脏肿大、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肺部感染严重者常合并有肺水肿。成人中常有代偿性肺气肿体征,部分病人有杵状指,口唇、指甲床发绀,血压多为正常;心界轻度扩大,心率加快,少数病人心动过缓,心尖部闻及Ⅱ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个别病人出现舒张期隆隆样杂音;肺动脉第二音亢进、分裂。右心功能不全者可有肝脏肿大,常有压痛、下肢水肿。[收起]
1.症状 小儿与成人高心病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小儿发病较早,病程进展快,而成人起病缓慢,出现症状较晚。小儿早期症状为烦躁不安、夜啼不眠、食欲不振、咳嗽、口唇发绀、多汗,继而出现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发绀加重、水肿、尿少、消化道功能紊乱;若有呼吸道感染,则体温升高,咳嗽剧增,最终发展为右心衰竭。成人发病缓慢,症状逐渐加重,早期仅有慢性高原反应及轻度肺动脉高压的表现,如头痛、疲乏无力、睡眠紊乱、食欲不振等。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出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颈静脉充盈、肝脏肿大、下肢水肿等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2.体征 小儿发育一般较差,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口唇发绀明显、心率增快...[详细]

并发症

并发肺部感染、肺水肿,合并右心衰竭。

实验室检查

血液中红细胞数异常升高。Velarde在秘鲁(3850m)报告了72例高红症,平均血红蛋白为235g/L,血细胞比容71%。我国对高红症的诊断标准是:血红蛋白>200g/L,血细胞比容>65%和红细胞数>6.5×1012/L。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均正常范围,血小板与同海拔高度健康人相同。骨髓粒细胞系统主要特点为红系统增生旺盛,红系占有核细胞的33.3%,以中、晚幼红细胞为明显。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统无明显变化。酸碱度(pH值)测定高红症病人pH降低。血气分析表现为显著的低氧血症。PaO2降低。PaCO2增高。A-aDO2增高。标准碳酸氢盐相对性高碳酸血症。肺功能除了小气道功能轻度异常外,其他无明显变化。小气道功能表现在病人的闭合容积增高.用力呼气中段流量降低。[收起] 血液中红细胞数异常升高。Velarde在秘鲁(3850m)报告了72例高红症,平均血红蛋白为235g/L,血细胞比容71%。我国对高红症的诊断标准是:血红蛋白>200g/L,血细胞比容>65%和红细胞数>6.5×1012/L。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均正常范围,血小板与同海拔高度健康人相同。骨髓粒细胞系统主要特点为红系统增生旺盛,红系占有核细胞的33.3%,以中、晚幼红细胞为明显。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统无明显变化。酸碱度(pH值)测定高红症病人pH降低。血气分析表现为显著的低氧血症。PaO2降低。PaCO2增高。A-aDO2增高。标准碳酸氢盐相对性高碳酸血症。肺功能除了小气道功能轻度异常外,其他无明显变...[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心电图以右心室肥厚为主要表现,电轴右偏,极度顺钟向转位,肺型P波或尖峰形P波,完全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右室肥厚伴有心肌劳损等。仅少数病人P-R及Q-T间隙延长及双室肥厚。右室肥厚与肺动脉高压呈正相关。
最大中段呼气流速临床上有时高心病与肺心病较易混淆,前者是慢性缺氧引起的肺血管损伤性疾病,而后者是由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所致的气道阻塞性疾病,故肺功能检查对两者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高心病病人仅轻度小气道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用力呼气中段流量(FEF25%~75%)、闭合气量(CV/VC%)等降低。
超声心动图:特别是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最理想的无创伤性定量化诊断肺动脉高压的方法。超声心动图主要表现为右室流出道扩张,右室内径增大,右室流出道增宽而左房内径无明显变化,右室流出道与左房内径比值增大;右室前壁厚度也增加。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会制订的高原心脏病诊断标准是:右室流出道>33mm,右室舒张末期内径>23mm。
X线检查:多数病人肺血增多和肺淤血可同时存在,有的病例肺门影扩大,肺纹理增加。心脏改变为肺动脉段凸,圆锥膨隆,有的甚至呈动脉瘤样凸;右心房和(或)右心室增大,心脏呈二尖瓣型,右下肺动脉外径增宽。个别病人也可出现左右心室都增大。高心病X线诊断标准:右下肺动脉干横径>17mm,右肺下动脉干横径与气管横内径比值>1.10。[收起]
心电图以右心室肥厚为主要表现,电轴右偏,极度顺钟向转位,肺型P波或尖峰形P波,完全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右室肥厚伴有心肌劳损等。仅少数病人P-R及Q-T间隙延长及双室肥厚。右室肥厚与肺动脉高压呈正相关。
最大中段呼气流速临床上有时高心病与肺心病较易混淆,前者是慢性缺氧引起的肺血管损伤性疾病,而后者是由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所致的气道阻塞性疾病,故肺功能检查对两者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高心病病人仅轻度小气道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用力呼气中段流量(FEF25%~75%)、闭合气量(CV/VC%)等降低。
超声心动图:特别是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最理想的无创伤性定量化诊断肺动...[详细]

诊断

1.一般在海拔3500m以上移居者易发病,个别对缺氧易感的世居者亦可罹患。
2.临床表现主要为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及右心衰竭。小儿有烦躁不安,夜啼不眠,呼吸困难,发绀,肺动脉第二音亢进,肝脏肿大,下肢水肿等。成人有心悸,疲乏无力,咳嗽,呼吸困难,肺动脉第二音亢进或分裂,重症者出现肝脏肿大,下肢水肿,尿少等。
3.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表现为有显著的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厚的征象。
4.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平均压>25mmHg。
5.排除其他心血管病,特别是肺心病。
6.转至平原或低海拔处病情缓解,肺动脉压下降,心功能恢复正常。

治疗

1.一般治疗 高心病病人除低氧的个体差异外,劳累、寒冷及呼吸道感染常为诱发因素。故在高原应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适当的体育锻炼。心功能不全者应注意卧床休息,消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调整饮食,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禁过量饮酒和吸烟。
2.氧疗 吸氧是纠正缺氧,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心功能的重要手段。给氧依病情采用间断或持续低流量(1L/min)吸氧,一般不必应用高浓度给氧,以使PaO2提高到50mmHg,SaO285%以上为宜。
3.强心及利尿有心力衰竭者宜选用强心剂,可选用毛花苷C (西地兰)、地高辛等。并可合用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呋塞米(速尿)或依他尼酸(利尿酸钠)。
4.降低肺动脉压肺动脉高压是发生高心病的关键,但通过药物降压,并不令人满意。可酌情选用氨茶碱或酚妥拉明等。
5.抗生素 在高原因低氧、寒冷、干燥等特殊环境,高心病病人极易并发呼吸道感染,故如何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显得十分重要。防治感染依病情可酌情选用广谱或一般抗生素。
6.脱离高原环境 对本病转至平原治疗的标准,尚无统一的意见。一般来讲,凡心脏明显扩大,有明显肺动脉高压和心功能严重不全者应考虑转至平原或较低海拔处治疗[收起]
1.一般治疗 高心病病人除低氧的个体差异外,劳累、寒冷及呼吸道感染常为诱发因素。故在高原应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适当的体育锻炼。心功能不全者应注意卧床休息,消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调整饮食,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禁过量饮酒和吸烟。
2.氧疗 吸氧是纠正缺氧,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心功能的重要手段。给氧依病情采用间断或持续低流量(1L/min)吸氧,一般不必应用高浓度给氧,以使PaO2提高到50mmHg,SaO285%以上为宜。
3.强心及利尿有心力衰竭者宜选用强心剂,可选用毛花苷C (西地兰)、地高辛等。并可合用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呋塞米(...[详细]

预后

采取措施,积极治疗,一般预后尚好,小儿和老年人有合并症者预后不良。

预防

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