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科室: 妇产科 
  • 别名: 急性输卵管-卵巢炎
  • 症状: 下腹痛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生育年龄的妇女
  • 相关疾病: 附件炎 

概述

急性附件炎为输卵管炎、卵巢炎两者同时发炎。在急性盆腔炎中输卵管炎最为常见。卵巢毗邻输卵管,当输卵管炎症继续扩展,常引起卵巢炎。卵巢炎很少单独发生,仅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对卵巢有特殊亲和力,可经血行播散,使卵巢单独感染。

病因

多为混合感染,主要病原体有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大肠埃希杆菌、克雷白杆菌、变形杆菌、需氧性链球菌、厌氧菌(类杆菌、梭状芽孢杆菌、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放线菌)等。诱因有机体抵抗力低下、月经期或产褥期卫生不良、妇科手术和操作(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术、宫腔镜、腹腔镜检查或手术)、产科因素(剖宫产、产后出血、清宫术、人工剥离胎盘术、胎盘组织残留)、计划生育手术(人工流产术、放置宫内节育器)、性传播疾病或临近器官炎症的蔓延等。

发病机制

炎症可通过宫颈淋巴播散至宫旁结缔组织,首先入侵输卵管浆膜层,发生输卵管周围炎,然后累及输卵管肌层,而黏膜层受累较轻,管腔因肿胀变窄,病变以输卵管间质炎为主。炎症亦可经子宫内膜向上蔓延,首先入侵输卵管黏膜层,管腔黏膜肿胀,间质充血水肿和大量白细胞浸润,上皮可发生退行性变或剥脱。若伞端粘连封闭,脓性分泌物积聚在管腔内,则形成输卵管积脓;若脓性分泌物自伞端流入盆腔内,与卵巢粘连而破坏卵巢贯通,则形成输卵管卵巢脓肿,脓肿多位于子宫后方、阔韧带后叶及肠管间,偶可向阴道、直肠穿破,亦可破入腹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临床表现

1.发热 发病时即出现高热,39~40℃,可能有恶寒或寒战,随之体温呈不规则的弛张热。如炎性病灶由于黏连而被隔离,体温就可很快下降;如高热一度下降之后又复上升,提示炎症又蔓延扩展或产生化脓性病灶。脉率加速与体温呈正比,如两者不成比例可能炎症广泛播散。
2.腹痛 一开始即局限于下腹痛,多为双侧性,少有呕吐。与阑尾炎转移性疼痛不同。此外大便时腹痛加重,有时并有尿痛,常有便秘、腹胀。大便带黏液,是结肠壁受炎性刺激的结果。
3.一般情况 急性病容,颜面潮红,一般状况尚好。脉搏不超过100次/min,如病程迁延,有化脓病灶后一般状况变差,虚弱乏力,脉搏>100次/min,出汗,面色发黄。
4.体征 下腹部压痛显著,以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2cm处最为明显。严重者拒按,腹肌强直,反跳痛明显。妇科检查阴道有脓性分泌物,宫颈有不同程度红肿。双合诊宫颈举痛较剧,因腹肌紧张,盆腔情况难以查清。一般情况下子宫较固定,有剧烈触痛,两侧附件区触痛显著,不易摸清附件肿块。[收起]
1.发热 发病时即出现高热,39~40℃,可能有恶寒或寒战,随之体温呈不规则的弛张热。如炎性病灶由于黏连而被隔离,体温就可很快下降;如高热一度下降之后又复上升,提示炎症又蔓延扩展或产生化脓性病灶。脉率加速与体温呈正比,如两者不成比例可能炎症广泛播散。
2.腹痛 一开始即局限于下腹痛,多为双侧性,少有呕吐。与阑尾炎转移性疼痛不同。此外大便时腹痛加重,有时并有尿痛,常有便秘、腹胀。大便带黏液,是结肠壁受炎性刺激的结果。
3.一般情况 急性病容,颜面潮红,一般状况尚好。脉搏不超过100次/min,如病程迁延,有化脓病灶后一般状况变差,虚弱乏力,脉搏>100次/min,出...[详细]

并发症

不孕、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等。

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 白细胞总数(20~25)×109/L,中性粒细胞0.8~0.85(80%~85%),核左移,提示炎性病灶没有完全被包围、隔离或有毒素被吸收,有脓性或其他炎性液体存在。白细胞总数继续升高,则为化脓及脓肿形成。如总数降至(10~15)×109/L,一般无脓肿形成,即使有脓肿也缺乏毒力。
2.红细胞沉降率测定(血沉) 血沉测定是一非特异性反应,应与体温、脉搏数及白细胞总数等项对照。但血沉加快对临床表现不显著的隐匿性病变有较大参考价值,须进一步寻找有无潜在炎性病灶。急性盆腔炎血沉加快常>30~40mm/h。
3.后穹隆穿刺
(1)常规检查:如炎性病变尚处于局限阶段,常可抽得稀薄的浆液性穿刺液,作白细胞计数及涂片,直接作Gram染色,检查中性白细胞数及鉴别细菌类型,除有助于诊断外,还可作为选择抗生素的依据。
(2)细菌培养:穿刺液作需氧及厌氧细菌培养。
(3)淀粉酶测定:抽吸子宫直肠窝渗液作同种淀粉酶(输卵管黏膜产生的淀粉酶)测定,同时抽血测定血中酶值。当输卵管黏膜有炎症浸润时,此酶含量明显降低(正常值300U/L),降低程度与炎症严重度成正比,而病人血清中浓度仍可维持在140U/L,两者比值如<1.5,则可诊断为急性输卵管炎。如同时检测抽出液的白细胞数增高则诊断急性输卵管炎更为可靠。[收起]
1.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 白细胞总数(20~25)×109/L,中性粒细胞0.8~0.85(80%~85%),核左移,提示炎性病灶没有完全被包围、隔离或有毒素被吸收,有脓性或其他炎性液体存在。白细胞总数继续升高,则为化脓及脓肿形成。如总数降至(10~15)×109/L,一般无脓肿形成,即使有脓肿也缺乏毒力。
2.红细胞沉降率测定(血沉) 血沉测定是一非特异性反应,应与体温、脉搏数及白细胞总数等项对照。但血沉加快对临床表现不显著的隐匿性病变有较大参考价值,须进一步寻找有无潜在炎性病灶。急性盆腔炎血沉加快常>30~40mm/h。
3.后穹隆穿刺
(1)常规检查:如...[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B超及CT检查 对严重腹肌紧张、拒按而盆腔检查不满意者,可通过B超或CT进行辅助诊断。附件炎性包块的B超回声性质可概括为3种类型:
(1)实质型,可在子宫旁有不均质的实性肿块,肿块边界不清。
(2)囊肿型,肿块有积脓时,则呈现轮廓不规则的非均质囊性肿块。
(3)半囊半实型,在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早期对诊断帮助不大。可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血管丰富,呈网状或团块状。
2.腹腔镜检查 可通过电视腹腔镜明确诊断,并可了解急性盆腔炎的病变程度、范围。

诊断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局部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对病程较晚病例不难诊断。重要的是早期给予明确诊断。有人调查于症状出现2天之内即获得治疗者,日后子宫输卵管造影显示输卵管均通畅;如在第7天或更后日子才开始治疗者,仅有70%的输卵管通畅。但早期病例的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轻症常被误诊。Jacobson(1980)根据急性下腹痛伴以下2~3个症状或体征:白带异常、发热、恶心、月经异常、泌尿系及直肠症状,附件压痛、触及肿块,血沉>15mm/h等,临床诊断为急性盆腔炎 814例,均作腹腔镜检查,符合诊断者仅512例(65%);而盆腔无明显病变者达184例(23%);误诊病例98例(12%)。另外还有假阴性,即临床未诊断盆腔炎而事实为盆腔炎者有15%。输卵管炎在腹腔镜直视下诊断最为确切,但该方法为创伤性检查,尚不能在临床普遍开展。
鉴于上述原因,需要制定临床诊断盆腔炎的严格标准以减少误诊及漏诊。
1.Hager(1983)的诊断标准
(1)必须具备下列3条:
①下腹痛史及下腹压痛(可有或无反跳痛)。
②宫颈举痛或子宫触痛。
③附件区有压痛。
(2)以上3条偏重主观感觉,故必须再具备下面6条中任何一条:
①体温>38℃。
②白细胞总数>10.5×109/L。
③血沉≥15mim/h。
④盆腔检查或B超扫描有炎性肿物。
⑤后穹隆穿刺液中有脓性物质(白细胞)。
⑥宫颈管分泌液涂片见白细胞内有革兰双球菌。
2.Kahn(1991)提出新的诊断方案 鉴于腹部压痛为非特异性,且常常缺乏压痛,而提出新的诊断方案。
(1)必备条件有二:
①宫颈举痛或摇摆痛。
②附件区触痛。
(2)并具备下列9条次要条件中任何一条:
①阴道排液异常。
②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
③血沉增快。
④子宫内膜活检有炎症改变。
⑤宫颈黏液涂片找到白细胞内革兰阴性-双球菌。
⑥衣原体检测阳性。
⑦体温升高。
⑧触及附件肿块。
⑨腹腔镜检查有盆腔炎证据。[收起]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局部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对病程较晚病例不难诊断。重要的是早期给予明确诊断。有人调查于症状出现2天之内即获得治疗者,日后子宫输卵管造影显示输卵管均通畅;如在第7天或更后日子才开始治疗者,仅有70%的输卵管通畅。但早期病例的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轻症常被误诊。Jacobson(1980)根据急性下腹痛伴以下2~3个症状或体征:白带异常、发热、恶心、月经异常、泌尿系及直肠症状,附件压痛、触及肿块,血沉>15mm/h等,临床诊断为急性盆腔炎 814例,均作腹腔镜检查,符合诊断者仅512例(65%);而盆腔无明显病变者达184例(23%);误诊病例98例(12%)。另外还有假阴性,即临床...[详细]

治疗

1.全身治疗 卧床休息,取头高脚低位,以利于分泌物的排出和局限化,应补充液体,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
2.抗生素治疗 宫颈分泌物细菌培养可靠性差,可经阴道后穹隆穿刺或腹腔镜下取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指导抗生素的选择。由于附件炎多为混合性感染,在培养报告出来前,选用有效抗生素联合用药,住院患者以静脉给药为主。
(1)抗生素选择原则如下:
①青霉素类:代表药物有青霉素G,剂量240~1200万U/d静滴,主要针对革兰阳性或阴性球菌;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剂量2~6g/d静滴,主要针对大肠埃希杆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羟氨苄青霉素-克拉维酸钾),剂量1.2~2.4g/d静滴,抗菌谱更广,能抑制β-内酰胺酶活性;氨苄青霉素-舒巴坦3.0~9.0g/d静滴;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羧噻吩青霉素-克拉维酸钾),3.2~9.0g/d静滴。
②头孢菌素类抗生素:A.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有效,代表药物有头孢唑林(先锋V)2~4g/d静滴;头孢拉定(先锋Ⅵ)2~4g/d静滴。B.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抗菌力较第一代强,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谱较第一代有所扩大。代表药物有头孢呋辛1.5~3g/d静滴;头孢西丁2~4g/d静滴;头孢替安1.0~2.0g/d静滴。C.第三代头孢菌素,对β-内酰胺酶较第二代稳定,其抗菌谱更广、更强,不良反应更少。代表药物有头孢噻肟2g/d静滴;头孢哌酮2~4g/d静滴;头孢他啶4~6g/d静滴;头孢曲松(头孢曲松钠)2~4g/d静滴;头孢曲松(头孢三嗪)2~4g/d静滴;头孢唑肟1~2g/d静滴;头孢甲肟1~2g/d静滴。
③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革兰阴性菌效果良好,代表药物有庆大霉素16~24万U/d静滴;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0.4~0.8g/d静滴;阿米卡星(硫酸阿米卡星)0.2~0.4g/d静滴;妥布霉素80~240mg/d静滴。
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沙眼衣原体有较强作用。代表药物有红霉素1.2~1.8g/d静滴;交沙霉素800~1200mg/d,口服;[收起]
1.全身治疗 卧床休息,取头高脚低位,以利于分泌物的排出和局限化,应补充液体,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
2.抗生素治疗 宫颈分泌物细菌培养可靠性差,可经阴道后穹隆穿刺或腹腔镜下取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指导抗生素的选择。由于附件炎多为混合性感染,在培养报告出来前,选用有效抗生素联合用药,住院患者以静脉给药为主。
(1)抗生素选择原则如下:
①青霉素类:代表药物有青霉素G,剂量240~1200万U/d静滴,主要针对革兰阳性或阴性球菌;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剂量2~6g/d静滴,主要针对大肠埃希杆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羟氨苄青霉素-克...[详细]

预后

易复发。

预防

1.预防重点
(1)宣传生殖健康及预防生殖道感染的重要性。必须保持外阴清洁。宣传月经期性交、人工流产的危害性。及时治疗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及宫颈炎等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
(2)医务人员进行妇科手术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常规。
2.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1)围手术期抗生素预防用药的原则:
①有明显的术后感染的危险性,如机体存在贫血、慢性疾病、肿瘤及分娩过程中的胎膜早破、产程延长、多次阴道检查或肛查等易感因素。
②手术中很可能污染细菌,如阴道式及腹式子宫全切除术,盆腔脓肿手术治疗、妇科肿瘤根治手术及选择性终止妊娠等。
③抗生素预防性治疗必须选择针对阴道菌群的广谱抗生素。
④设计当手术中有可能污染细菌时,在组织中已存在足够浓度的抗生素。在手术前1h及术后3h内给药,杀灭细菌的效果最为理想。因此抗生素预防性给药的疗程尽可能缩短。
⑤抗生素预防性给药方案不能作为手术后感染的治疗措施。
(2)给药方法:用药时间是预防感染成功的关键。许多前瞻性研究提示,预防性抗生素的用药疗程≤24h的效果好于长疗程。
①手术前给药:目前都主张在术前30~60min或麻醉开始时单剂单次给药。如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所用药物的半衰期短,则宜在术中再给药1次。例如头孢曲松1g溶于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50ml,于30min滴完。
②手术后给药:术后3~6h按上述剂量再给药1次。需要时可在术后24h内再追加1次。
(3)尽管预防性抗生素用药对预防手术后感染有很多优点,但仍须强调手术操作要细致轻柔、很好止血、避免损伤组织、残留的结扎断端不应过长和放置适当的引流管。[收起]
1.预防重点
(1)宣传生殖健康及预防生殖道感染的重要性。必须保持外阴清洁。宣传月经期性交、人工流产的危害性。及时治疗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及宫颈炎等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
(2)医务人员进行妇科手术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常规。
2.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1)围手术期抗生素预防用药的原则:
①有明显的术后感染的危险性,如机体存在贫血、慢性疾病、肿瘤及分娩过程中的胎膜早破、产程延长、多次阴道检查或肛查等易感因素。
②手术中很可能污染细菌,如阴道式及腹式子宫全切除术,盆腔脓肿手术治疗、妇科肿瘤根治手术及选择性终止妊娠等。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