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科室: 皮肤科 
  • 别名: 暂无
  • 症状: 暂无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妇女
  • 相关疾病: 天疱疮 

概述

外阴天疱疮是一种由抗表皮细胞间物质抗体介导的、慢性、复发性、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其特征为正常皮肤或黏膜上出现松弛性水疱,尼氏症阳性。

病因

外阴天疱疮的发生需要诱因,某些药物、食物可诱发天疱疮。最近研究提示感染因素可能是天疱疮的又一诱因,可诱发天疱疮的药物常有:巯基类药物如青霉胺、巯甲丙脯酸、他巴唑、脑复新等;抗生素类:青霉素、利福平、异烟肼、菌必治等;吡唑酮类:氨基比林、保太松等;其他如地高辛、IL-2、β-干扰素、硝苯吡啶等,其中巯基类药物所引起的天疱疮数量约占药物性天疱疮总量的80%,药物诱导的寻常型天疱疮患者血中可测到循环天疱疮抗体。紫外线照射亦可加重病情,有报道用PUVA治疗银屑病诱发天疱疮。
许多研究表明寻常型天疱疮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血清学方法检测提示:北欧Asknezim犹太人寻常型天疱疮易感性与HLA-DR4相关,在非犹太人中,与HLA-DR4、DR6相关,日本一项研究发现天疱疮易感性与HLA-DRBl*0406、*0403及HLA-DRBl*1403、*1405相关。虽然目前研究资料提示天疱疮易感性与HIA相关,但并非具有易感相关基因的人群都发病。
目前认为寻常型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依据为:
1.直接免疫荧光证实在患者的表皮、口腔黏膜上皮受累及未受累区棘层细胞间均可见IgG型天疱疮抗体,在棘层松解部位,还可见C3沉积。
2.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80%~90%的寻常型天疱疮患者血清中可测到循环天疱疮抗体,且抗体滴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用血浆置换出患者血清中的天疱疮抗体可使病情缓解。
3.正常皮肤培养中加入天疱疮患者血清,可见到表皮棘层松解。
4.新生小鼠注射人类天疱疮抗体后18~72h内发生天疱疮皮损。进一步研究表明抗表皮细胞间物质抗体IgG4亚类是天疱疮致病性抗体。[收起]
外阴天疱疮的发生需要诱因,某些药物、食物可诱发天疱疮。最近研究提示感染因素可能是天疱疮的又一诱因,可诱发天疱疮的药物常有:巯基类药物如青霉胺、巯甲丙脯酸、他巴唑、脑复新等;抗生素类:青霉素、利福平、异烟肼、菌必治等;吡唑酮类:氨基比林、保太松等;其他如地高辛、IL-2、β-干扰素、硝苯吡啶等,其中巯基类药物所引起的天疱疮数量约占药物性天疱疮总量的80%,药物诱导的寻常型天疱疮患者血中可测到循环天疱疮抗体。紫外线照射亦可加重病情,有报道用PUVA治疗银屑病诱发天疱疮。
许多研究表明寻常型天疱疮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血清学方法检测提示:北欧Asknezim犹太人寻常型天疱疮易感性与HLA-...[详细]

发病机制

寻常型天疱疮抗原为桥粒蕊蛋白3(Dsg3),分子量130kd,是一种由角朊细胞及细胞间黏附物质合成的细胞表面糖蛋白,属钙依赖性黏附分子(钙粘素)家族,Dsg3与桥粒中85kD的桥粒斑珠蛋白结合,在表皮细胞间粘合上起重要作用。因此,抗表皮细胞间物质抗体与Dsg3结合后,抑制了桥粒黏合上皮细胞的功能,导致棘层松解是其发病机制之一。另外,天疱疮抗体与Dsg3结合后,磷脂酶C及1,4,5三磷酸肌醇介导了细胞内的信息传导,引起表皮胞合成并释放纤溶酶原激活剂,它能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从而造成棘细胞黏合能力丧失,发生松解。

临床表现

1.皮肤损害 典型的皮损为在外观正常皮肤上、少数在红斑基底上出现豌豆~鸡蛋大小不等的浆液性水疱,水疱可孤立散在,亦可聚集成片,疱液早期清,以后可浑浊或血性,疱壁薄、松弛、易破,Nikolsky征阳性,即:压迫完整水疱顶部,水疱向侧方扩大;摩擦或挤压水疱、糜烂附近的表皮,引起表皮剥脱,疱壁破后形成红色糜烂面,有浆液渗出,渐渐凝成污秽痂壳,有腥臭味,糜烂面不断向周围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状,其边缘可见领圈状分离的表皮,很少有自愈倾向,愈后遗留色素沉着。自觉灼热感或疼痛。可伴有发热、厌食等全身症状。
大疱可以发生于全身各处,但以头面、颈、胸背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多见。
2.女阴及黏膜损害 约60%患者水疱可以初发于口腔,几乎所有病例均有口腔黏膜受累,此外亦可以侵犯鼻、咽喉、眼结膜、食管黏膜。外生殖器、尿道、肛门皮肤黏膜亦为天疱疮好发部位之一。女阴常累及大小阴唇、阴道、宫颈黏膜,黏膜损害早期先有感觉过敏、灼痛,以后在易摩擦部位出现水疱,水疱很快破裂,完整水疱罕见,形成疼痛性糜烂面,触之极易出血,糜烂愈合缓慢,持续数周或数月,易继发细菌或白色念珠菌感染,有时可发展成溃疡。宫颈损害可在疾病早期发生,导致Papanicolaou涂片异常,易误诊为宫颈上皮增生异常。[收起]
1.皮肤损害 典型的皮损为在外观正常皮肤上、少数在红斑基底上出现豌豆~鸡蛋大小不等的浆液性水疱,水疱可孤立散在,亦可聚集成片,疱液早期清,以后可浑浊或血性,疱壁薄、松弛、易破,Nikolsky征阳性,即:压迫完整水疱顶部,水疱向侧方扩大;摩擦或挤压水疱、糜烂附近的表皮,引起表皮剥脱,疱壁破后形成红色糜烂面,有浆液渗出,渐渐凝成污秽痂壳,有腥臭味,糜烂面不断向周围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状,其边缘可见领圈状分离的表皮,很少有自愈倾向,愈后遗留色素沉着。自觉灼热感或疼痛。可伴有发热、厌食等全身症状。
大疱可以发生于全身各处,但以头面、颈、胸背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多见。
2.女...[详细]

并发症

部分天疱疮伴发恶性肿瘤。

实验室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示在基底层上方,出现裂隙、水疱,疱顶由表皮的大部分组成,疱底为一基底细胞附于真皮乳头上的基底细胞向表皮内腔隙突入,称为绒毛。疱液中有棘层松解细胞,这种细胞大而圆,核浓缩居中,胞浆均匀嗜碱性,核周有一淡染区。真皮浅层轻度水肿,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
免疫荧光检查:
1.直接免疫荧光 取皮损周围外观正常皮肤或新起皮损做检查,显示IgG和C3在表皮细胞间呈鱼网状沉积,其他成分有C1q、C4沉积,阳性率为80%~95%,活动性病变者可达100%。少数抗体可为IgM、IgA。
2.间接免疫荧光 80%~90%患者血清中可检出抗表皮细胞间物质抗体即天疱疮抗体,主要是IgG,少数可IgM、IgA,抗体滴度的高低与疾病活动性呈高度相关性,但疾病早期可假阴性。电镜观察:早期改变是表皮细胞间基质或糖被膜局部或全部溶解,细胞间隙变宽,桥粒彼此分离,后期张力丝从桥粒附着板处脱落,桥粒消失。[收起]
组织病理检查示在基底层上方,出现裂隙、水疱,疱顶由表皮的大部分组成,疱底为一基底细胞附于真皮乳头上的基底细胞向表皮内腔隙突入,称为绒毛。疱液中有棘层松解细胞,这种细胞大而圆,核浓缩居中,胞浆均匀嗜碱性,核周有一淡染区。真皮浅层轻度水肿,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
免疫荧光检查:
1.直接免疫荧光 取皮损周围外观正常皮肤或新起皮损做检查,显示IgG和C3在表皮细胞间呈鱼网状沉积,其他成分有C1q、C4沉积,阳性率为80%~95%,活动性病变者可达100%。少数抗体可为IgM、IgA。
2.间接免疫荧光 80%~90%患者血清中可检出抗表皮细胞间物质抗体...[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无异常表现。

诊断

根据临床上皮肤-黏膜有松弛性大疱、尼氏征阳性、组织病理示基底层上方棘层松解性水疱,直接免疫荧光示受累表皮细胞间IgG、C3沉积,间接免疫荧光检查血清中有抗表皮棘细胞间物质抗体(天疱疮抗体)可以诊断。
大疱性类天疱疮、重症多形红斑、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线状IgA大疱性皮病均可有腹股沟、会阴、肛周部位的水疱、糜烂,偶可有阴道黏膜损害。

治疗

1.支持治疗 因天疱疮患者皮损面积大,有水疱、糜烂渗出、脱屑,致使体内大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成分的丢失,且常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应积极给予支持治疗,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全身衰竭者可输鲜血、血浆或人血白蛋白,注意预防继发感染。
2.全身治疗
(1)皮质类固醇:是治疗天疱疮首选最有效的药物。主要抑制天疱疮抗体的产生,应做到早期、足量、足程,规律正确减量,以最小剂量长期维持。药物剂量根据皮损面积,病情严重程度而定。皮损局限者可给予0.5~1mg/kg泼尼松(强的松),泛发者(面积>50%)剂量1~2mg/(kg·d),治疗4~5天无效剂量要增加原用量的1/3~1/2,症状控制应用该剂量维持2~3周,然后逐渐减量,根据病情可隔1~2周减量1次,激素用量大时减量可快些、多些,减量约在原剂量的1/6~1/10。以后随着激素用量的减少应减得慢些、少些,尤其减至泼尼松(强的松)30mg左右时,更应慎重,维持量一般为10~15mg/d,大部分患者需维持数年。
病情严重、顽固者,可采用大剂量冲击疗法,常可收到良好疗效,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针0.5~1.0g静滴,连用3天,3天后继续用原剂量治疗。
(2)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可抑制天疱疮自身抗体的形成,常与皮质类固醇激素合用,可提高疗效,减少激素用量,使激素迅速减量,从而避免长期大剂量激素的副作用,改善预后,对皮质类固醇激素有禁忌证者亦可单独使用。
免疫抑制剂一般在应用1个月后才发挥作用,起效后,一般先减皮质类固醇剂量,然后再减免疫抑制剂至维持量。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
A.环磷酰胺(CTX):1~2mg/(kg·d),分次口服,服药期间应大量饮水以减少对膀胱毒性,由于环磷酰胺(CTX)起效慢,长期使用易累积产生不良反应,可用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CTX 8~12mg/(kg·d)加入液体中静滴,连用2天,每2周1次,累计总量不超过150mg/kg,或环磷酰胺(CTX)0.5~1g/m2加入液体中静滴,每月1次,连用3~6次,同时合用中等量糖皮质激素。
B.硫唑嘌呤(AZA):毒性低于环磷酰胺(CTX),疗效亦稍差,剂量1~3mg/d,分2次口服,常在用药8周左右疗效达高峰,病情稳定后可每2~3周减0.5mg/(kg·d),以最低维持量维持治疗。
C.环孢素(CsA):选择性抑制CD4T细胞亚群起作用,因而骨髓抑制作用小,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可取得良好效果,剂量4~8mg/(kg·d),分2次口服。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最小维持量1mg/(kg·d),可连续用药1~2年。
(3)人血丙种球蛋白: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下列途径使天疱疮抗体滴度大幅下降:
[收起]
1.支持治疗 因天疱疮患者皮损面积大,有水疱、糜烂渗出、脱屑,致使体内大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成分的丢失,且常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应积极给予支持治疗,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全身衰竭者可输鲜血、血浆或人血白蛋白,注意预防继发感染。
2.全身治疗
(1)皮质类固醇:是治疗天疱疮首选最有效的药物。主要抑制天疱疮抗体的产生,应做到早期、足量、足程,规律正确减量,以最小剂量长期维持。药物剂量根据皮损面积,病情严重程度而定。皮损局限者可给予0.5~1mg/kg泼尼松(强的松),泛发者(面积>50%)剂量1~2mg/(kg·d),治疗4~5天无效剂量要...[详细]

预后

尚有复发性;伴发恶性肿瘤时预后差。

预防

早发现、早治疗、做好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