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概述

外阴丹毒由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偶由C型或G型链球菌引起的外阴皮肤黏膜中表浅淋巴管网的急、慢性炎症。外阴皮肤黏膜受损,细菌侵入诱发外阴丹毒;也可由血行感染引发该病。因此丹毒发病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易感性及免疫力相关。发病后病灶局部皮色鲜红,与周围健康组织界限清楚,一般不化脓。

病因

任何使人体抵抗力下降的情况,如长期营养不良、糖尿病、尿毒症等,均可成为本病的发病因素。如患者身体虚弱、免疫功能低下时,病原菌则通过外阴部的创伤轻微的擦伤、抓伤,伤面便成为病菌侵入的缺口。

发病机制

致病菌从外阴皮肤和黏膜的表面微小破损处侵入皮内网状淋巴管后便迅速蔓延,从而引起急性弥漫性炎症。溶血性链球菌毒素不仅可引起局部红肿表现而且可引发全身中毒症状。病变主要位于真皮及表皮,真皮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炎细胞浸润,重者表皮内可发生水肿,甚至形成大疱。

临床表现

外阴丹毒发病急剧,常先有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然后出现皮疹。皮疹初起为一结节状红斑,迅速蔓延向周围形成一片红斑,境界清楚。局部红肿、发热、疼痛。严重者红斑表面触之皮肤灼热,明显压痛的表面紧张发亮,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有的患者可起大水疱甚至坏疽,称为坏疽性丹毒。有些严重病人由于细菌的扩散及毒素的作用,还可以发生内脏病变及血栓形成,如肾炎、心肌炎及海绵窦血栓形成。此外,胸膜、腹膜、脑膜均可有炎症发生,甚至因支气管肺炎、败血症而死亡。这种情况常见于年老体弱病人及婴儿。

并发症

感染继续向深层发展形成外阴疖肿。

实验室检查

外周白细胞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重症者查血清水电解质情况。

其他辅助检查

无异常表现。

诊断

丹毒皮损典型易诊断。发病初期,局部皮肤出现鲜红片状红斑之疹块,边界清楚,微隆起,伴灼痛,指压病变区立即退色。病灶向四周扩展时,中心部位颜色开始消退,有时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或血泡。常有畏寒、高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病变区域淋巴结常肿大。

治疗

1.一般治疗 注意卧床休息,多饮水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2.抗菌治疗 青霉素800万~1200万U/d,静脉滴注;头孢唑林4~6g/d,静脉滴注。对青霉素过敏者选红霉素0.9~1.0g/d,静脉滴注。在症状消失后应继续用药5~7天,以防止复发。如上述药物过敏可用红霉素或磺胺类药物。
3.局部治疗 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或苋煎液冷敷、50%硫酸镁湿敷、虎杖散外敷。
4.中医治疗 辨证施治:
(1)湿热型:皮损红肿发热,治宜利湿清热解毒,方选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2)风热型:头面红肿疼痛,发热恶寒,治宜散风凉血,清火解毒,方选普济消毒饮加减。
(3)湿火型:红肿蔓延,治宜清肝泄热利湿,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收起]
1.一般治疗 注意卧床休息,多饮水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2.抗菌治疗 青霉素800万~1200万U/d,静脉滴注;头孢唑林4~6g/d,静脉滴注。对青霉素过敏者选红霉素0.9~1.0g/d,静脉滴注。在症状消失后应继续用药5~7天,以防止复发。如上述药物过敏可用红霉素或磺胺类药物。
3.局部治疗 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或苋煎液冷敷、50%硫酸镁湿敷、虎杖散外敷。
4.中医治疗 辨证施治:
(1)湿热型:皮损红肿发热,治宜利湿清热解毒,方选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2)风热型:头面红肿疼痛,发热恶寒,治宜散风凉血,清火解毒,方选...[详细]

预后

外阴丹毒有复发倾向。

预防

积极治疗原发病,对预防丹毒的发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