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室:
小儿普外科
-
别名:
小儿肝病
pediatric liver cirrhosis
pediatric cirrhosis
-
症状:
蜘蛛痣
肝掌
腹胀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暂无
-
相关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肝硬化(hepatic sclerosis)是慢性弥漫性进行性肝脏疾病,其病因很多,可由肝脏本身疾病所致,也可以是全身系统性疾病的一部分表现。临床症状轻重相差悬殊,表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障碍及门脉高压现象。病理变化主要为肝脏的纤维化及假小叶的形成。
感染是导致小儿肝硬化的主要病因,先天性胆道梗阻及先天性代谢缺陷和遗传病也为小儿肝硬化较常见的病因: 1.感染 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庚型肝炎、巨细胞病毒性肝炎)、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先天性梅毒;寄生虫病(日本血吸虫、肝吸虫、弓形体病)等。 2.先天性遗传代谢异常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肝糖原累积症(Ⅳ型),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先天性酪氨酸血症(congenital tyrosinosis),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范可尼综合征(Fanconi syndrome),胰腺囊性纤维性变(mucoviscidosis),β-脂蛋白缺乏症(βlipoproteinemia),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Osler-Weber病),血色素沉着症(hemochromatosis)[特发性遗传性血色病(IHC),新生儿血色病(NHC),继发性血色病],过氧化物酶体病(peroxisomal disorders,PD)[脑-肝-肾综合征(又称Zellwegar综合征), 胆管发育不良伴三羟粪甾烷酸血症(biliary hypoplasia with trihydroxy coprostanic acidemia,THCA)。 3.后天性代谢异常 乙醇中毒,营养性,中毒性(新生儿感染中毒、毒素、药物)。 4.免疫异常 自家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小儿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 5.肝及胆管囊性疾病(cystic diseases of the biliary tract and liver)先天性肝纤维化(congenital hepatic fibrosis,CHF),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Caroli病),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ongenital choledochal cyst)。 6.淤血性肝硬化 Budd-Chiari综合征,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7.隐源性肝硬化 印度儿童肝硬化(Indian childhood cirrhosis,ICC)、家族性肝硬化(familial cirrhosis,又称Alper病)。[收起]
感染是导致小儿肝硬化的主要病因,先天性胆道梗阻及先天性代谢缺陷和遗传病也为小儿肝硬化较常见的病因: 1.感染 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庚型肝炎、巨细胞病毒性肝炎)、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先天性梅毒;寄生虫病(日本血吸虫、肝吸虫、弓形体病)等。 2.先天性遗传代谢异常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肝糖原累积症(Ⅳ型),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先天性酪氨酸血症(congenital tyrosinosis),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范可尼综合征(Fanconi syndrome),胰腺囊性纤维性变(mucoviscid...[详细]
1.发病机制 (1)感染:因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等感染肝脏后,渐进展为肝硬化,儿童中常见为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表1);急性重症肝炎后坏死后性肝硬化;新生儿因免疫功能不完善,感染肝炎后呈亚临床过程,易发展成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宫内感染,先天梅毒均易侵犯肝脏,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寄生虫病中晚期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弓形虫病及疟疾;细菌中毒性肝炎较少发展为肝硬化,但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或1岁以下婴儿伴有营养不良或病毒性肝炎时易导致肝硬化。 (2)遗传性或先天性代谢缺陷:主要由于某些酶的缺陷使酯、氨基酸、脂肪或金属微量元素铜、铁等贮积肝脏,致肝硬化。常见有肝豆状核变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酪氨酸血症、半乳糖血症、糖原累积病Ⅳ型、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Fanconi综合征、戈谢病等;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和血色沉着症(hemachromatosis)的后期进展为肝硬化,但较罕见;Zellweger综合征(脑肝肾综合征)是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发育缺陷或过氧化物酶体中某一种酶功能缺失所致,以肝硬化、肾囊肿、肌无力、惊厥、特殊面容及青光眼、白内障等先天眼疾为主要表现,伴有铁代谢异常。 (3)毒物及药物中毒:如砷、磷、铋、氯仿、异烟肼、辛可芬、毒蕈等中毒。 (4)免疫异常:法国学者Vajro等对92例小儿慢性肝炎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其中乙型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各46例,前者32%发展为肝硬化,而后者为89%。可见在法国儿童的肝炎后肝硬化中,自身免疫性肝炎占病因学首位。 (5)肝及胆管囊性疾病:为一组先天性肝纤维化和胆管囊性病变疾病。先天性肝纤维化(CHF)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病因不详,约40%为同胞儿,解放军302医院收治过同胞兄妹为CHF,确诊主要靠肝活检。Caroli病遗传方式同CHF,确诊靠B超、CT,必要时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详见胆道疾病。 (6)淤血性肝硬化:由于肝静脉血管畸形。血栓形成,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造成长期肝淤血而导致肝硬化。 (7)其他原因:未能确定病因者并不少见。印度儿童肝硬化主要发生于印度及其邻近地区,西非及中美洲地区亦有报告,多于1~3岁发病,肝肿大为最初表现,其他尚有发热、厌食及黄疸,多数迅速进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此病发生原因不清。 2.病理变化 肝硬化的特点是结缔组织增生。较多肝细胞或肝小叶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后。纤维组织增生取代正常肝组织,若病变累及邻近数个小叶则小叶结构紊乱,支架塌陷。由于纤维组织的收缩及再生结节的挤压,使肝内血流障碍,可致[收起]
1.发病机制 (1)感染:因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等感染肝脏后,渐进展为肝硬化,儿童中常见为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表1);急性重症肝炎后坏死后性肝硬化;新生儿因免疫功能不完善,感染肝炎后呈亚临床过程,易发展成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宫内感染,先天梅毒均易侵犯肝脏,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寄生虫病中晚期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弓形虫病及疟疾;细菌中毒性肝炎较少发展为肝硬化,但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或1岁以下婴儿伴有营养不良或病毒性肝炎时易导致肝硬化。 (2)遗传性或先天性代谢缺陷:主要由于某些酶的缺陷使酯、氨基酸、脂肪或金属微量元素铜、铁等贮积...[详细]
肝硬化临床症状悬殊,代偿期可仅有食欲不佳、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主要体征为肝大,脾脏亦可增大。失代偿期临床表现逐渐明显,患儿渐见消瘦、乏力,出现门脉高压、腹水、脾功能亢进、有出血倾向。亦可见肝掌、蜘蛛痣,但婴幼儿时期较少。患儿面色晦暗,常伴有贫血。后期侧支循环形成,有食管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为门脉高压的结果。 1.门脉性肝硬化 起病过程较缓慢,可潜伏数年。 2.坏死后性肝硬化 这类肝硬化一旦发生,其发展较迅速,不易代偿,常在短期内由继发感染导致肝衰竭而死亡。进展较慢者,可逐渐出现肝硬化的症状和体征。但多数病儿常以肝衰竭为最早表现,出现黄疸、消化道症状,易误诊为急性肝炎。北京儿童医院病理科报道14例坏死后肝硬化病例,自症状出现至死亡多数为2~3个月,最短11天,最长的2例分别为半年及2年3个月。肝硬化发展的快慢与患儿年龄有直接关系,新生儿及婴儿肝炎发展速度较快,有病理资料证明新生儿肝炎发展为肝硬化,多在1~6个月内死亡。 3.胆汁性肝硬化 可分为2型: (1)原发性: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多数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及上腹不适。由于毛细胆管炎,早期表现梗阻性黄疸、皮肤瘙痒、尿色深黄、腹泻、大便变白色或色浅,肝显著增大。黄疸持续长期者可能出现出血倾向及皮肤黄疸。实验室检查主要为阻塞性黄疸的表现。病程呈良性经过,可达数年,终因肝硬化、肝衰竭及消化道出血而恶化。本病与肝炎病毒的关系尚未明了。也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 (2)继发性:在小儿时期,主要为肝外胆道梗阻继发肝硬化,其临床表现为阻塞性黄疸,与原发性病例很相似,而预后及治疗则完全不同,因此必须加以鉴别,并避免错误的手术。[收起]
肝硬化临床症状悬殊,代偿期可仅有食欲不佳、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主要体征为肝大,脾脏亦可增大。失代偿期临床表现逐渐明显,患儿渐见消瘦、乏力,出现门脉高压、腹水、脾功能亢进、有出血倾向。亦可见肝掌、蜘蛛痣,但婴幼儿时期较少。患儿面色晦暗,常伴有贫血。后期侧支循环形成,有食管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为门脉高压的结果。 1.门脉性肝硬化 起病过程较缓慢,可潜伏数年。 2.坏死后性肝硬化 这类肝硬化一旦发生,其发展较迅速,不易代偿,常在短期内由继发感染导致肝衰竭而死亡。进展较慢者,可逐渐出现肝硬化的症状和体征。但多数病儿常以肝衰竭为最早表现,出现黄疸、消化道症状,...[详细]
1.上消化道出血 因门脉高压伴静脉曲张及凝血机制异常所致,患儿有呕血、便血,消化道大出血为常见死亡原因之一,易诱发肝性脑病。 2.肝性脑病。 3.继发感染 主要为细菌感染或真菌感染亦可发生,尤多见于胆道系统。 4.门静脉血栓形成 小儿不多见,血栓缓慢形成,临床症状不明显,若突然发生,则有剧烈腹痛、便血,以至休克。 5.肝肾综合征 发生于晚期肝硬化,有肝衰竭,肾血流量减少,及低钾血症等原因,继发肾功能衰竭,即肝肾综合征。患儿有尿少或无尿、全身水肿、氮质血症。
全血细胞计数减少将证实脾功能亢进的存在及其程度。血清转氨酶水平是肝病的重要依据(虽然在肝硬化代偿期可能是正常的)。肝硬化代偿期血清胆红素、ALT、凝血酶原时间均可正常,血清白蛋白水平轻度下降是肝功障碍的早期指征;血清碱性磷酸酶、胆固醇及磷脂增高,ALT中等或轻度增高;而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白/球蛋白比例倒置为肝硬化有活动性病变的实验室异常。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伴胆汁淤积提示为较晚期肝病。此时应进行适当的检查来证实慢性肝病的病因,必要时行肝活检。
1.超声检查 虽然B型超声常不能精确测出肝或脾的大小,亦不能对肝的硬度进行诊断,但可对门静脉直径及其扭曲程度进行评估,且有助于检出少量腹水及肾脏结构是否异常。 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在门静脉周围发现有侧支血管形成是肝外门静脉阻塞的一个征象。正常情况下可见到呼吸对门静脉血流有调节作用,如果此征消失提示门静脉高压。但出现此征亦不能绝对排除门静脉高压。 2.食管X线钡剂造影 食管X线钡剂造影检查能显示食管静脉曲张存在与否及其程度。曲张的静脉多位于食管的下2/3,显示钡剂充盈缺损的阴影。如静脉曲张严重且较广泛时则如数条交叉在一起的蚯蚓。静脉曲张的程度与病因或患儿的年龄无关。一般来讲,厚钡剂较薄钡剂显影为佳,但有时必须采用厚、薄两种钡剂使细致的食管黏膜纹路更加清楚地显示出来。 在成人,钡剂造影检出食管静脉曲张的敏感性约为70%。近年来由于内镜的广泛应用,此项技术已很少用于食管静脉曲张的检查,而且对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的检出价值极其有限。 3.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静脉曲张存在与否及其程度。目前,对全部儿科年龄组的病人行内镜检查是可行且安全的、也是证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存在的最准确、最敏感的方法。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患儿,一旦病情平稳,应立即进行胃镜检查,以便尽快确定出血部位、病变性质及迅速行镜下止血治疗。 对无症状或处于稳定期的患儿亦可行胃镜检查以便预测静脉曲张出血的风险及选择预防性硬化治疗的时机。 4.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 经股动脉插入导管,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正常情况下门静脉在10~20s内即可显影。当门静脉血栓形成时,门静脉不能充盈。在伴有海绵状血管瘤样变异的病人,于闭塞的门静脉周围可见有许多细小的侧支血管形成。可能存在的血管影像还有:门静脉血流逆向流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以及其他部位门体间分流形成。[收起]
1.超声检查 虽然B型超声常不能精确测出肝或脾的大小,亦不能对肝的硬度进行诊断,但可对门静脉直径及其扭曲程度进行评估,且有助于检出少量腹水及肾脏结构是否异常。 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在门静脉周围发现有侧支血管形成是肝外门静脉阻塞的一个征象。正常情况下可见到呼吸对门静脉血流有调节作用,如果此征消失提示门静脉高压。但出现此征亦不能绝对排除门静脉高压。 2.食管X线钡剂造影 食管X线钡剂造影检查能显示食管静脉曲张存在与否及其程度。曲张的静脉多位于食管的下2/3,显示钡剂充盈缺损的阴影。如静脉曲张严重且较广泛时则如数条交叉在一起的蚯蚓。静脉曲张的程度与病因或患儿的年龄无关。一般...[详细]
晚期肝硬化较易诊断,早期肝硬化应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加上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可初步考虑早期肝硬化,并进一步做胃镜、超声波检查、肝活组织检查等。确诊应根据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除此之外,尽可能做出病因诊断,对胆汁性肝硬化应区分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
对肝硬化应综合治疗,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并应及早治疗导致肝硬化的原发病。 1.支持治疗 注意适当休息,晚期需卧床休息。进食高热量、高糖类、适量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尤以B族维生素及A、D、K及C更重要)、易消化而无刺激的食物。选择适当的护肝药物,品种不要过多,尤其避免用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如苯巴比妥、氯丙嗪、四环素、异烟肼等。代偿功能障碍时可适量使用维生素B1、葡萄糖等。肝功能严重受损、全身情况较差者可从静脉补充营养,如给予葡萄糖加胰岛素、水解蛋白、氨基酸、血浆、全血或人血白蛋白,必要时可采用肠道外营养,并给予辅酶A、三磷腺苷(ATP)等。 2.治疗原发病 病因病原治疗对活动性肝硬化,如病毒性肝炎、自家免疫性肝炎(AIH)等导致肝硬化,在活动性代偿期时应积极做抗病毒等相应病因病原治疗。肝炎活动性病变或进行性肝坏死主要控制其发展并使之静止。可用泼尼松口服,肝炎控制后减量,给予维持。同时给予硫唑嘌呤,或给予免疫增强剂。各种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进行相应的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主要对症和支持治疗;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应尽早手术治疗,以解除胆管梗阻,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者行支持和对症治疗。 3.中医药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早期气滞血淤、肝脾肿大,属实证,治疗以清化湿热,疏肝化淤法。晚期由于气滞血淤加重,波及脾肾,久而脾肾阳虚,行水无力,水湿停聚,出现腹水,而形成“臌胀”,此期可以虚湿兼见。腹水是标,脾肾阳虚是本,根据病情标、本、缓、急之不同,采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之法,随证加减。 4.并发症的治疗 (1)腹水:限钠、限水,钠盐应限制在每天0.5g以下,摄水量限制在每天1L以下。必要时输血、血浆或人血白蛋白,并用适当的利尿药。对腹水中蛋白可应用自身再输注法,对大量腹水可用腹水超滤、回输治疗。 有腹水者原则上不宜放腹水,除腹水量大压迫心肺,呼吸困难者,行腹腔穿刺放液时,量不可过多。必要时输全血、血浆或无钠白蛋白,并可用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螺内酯(安体舒通)等。无效时改用呋赛米。但在肝性脑病情况下不宜用利尿药以免引起水、电解质的紊乱。激素对胆汁性肝硬化有一定效果。 (2)消化道出血:除禁食、注射维生素K1外,可给予生长抑素(施他宁、奥曲肽)降低门静脉压,生长抑素(施他宁),半衰期1~3min,首剂250μg加入5%葡萄糖溶液10ml静脉缓慢注射,维持量3.5μg/(kg·h),止血后维持48~72h;奥曲肽(善得定),半衰期90~120min,首剂100μg加入5%葡萄糖溶液10ml静脉缓慢注射,维持量2.5μg/(kg·h),止血后维持48~72h。大出血时输入全血补充血容量和血浆白蛋白。脾脏大而肝功能较好者,可行脾切除术。另外,对上消化道出血可行内镜治疗,根据出血血管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钳夹、圈套及注射硬化剂等。[收起]
对肝硬化应综合治疗,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并应及早治疗导致肝硬化的原发病。 1.支持治疗 注意适当休息,晚期需卧床休息。进食高热量、高糖类、适量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尤以B族维生素及A、D、K及C更重要)、易消化而无刺激的食物。选择适当的护肝药物,品种不要过多,尤其避免用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如苯巴比妥、氯丙嗪、四环素、异烟肼等。代偿功能障碍时可适量使用维生素B1、葡萄糖等。肝功能严重受损、全身情况较差者可从静脉补充营养,如给予葡萄糖加胰岛素、水解蛋白、氨基酸、血浆、全血或人血白蛋白,必要时可采用肠道外营养,并给予辅酶A、三磷腺苷(ATP)等。 2.治疗原发病 病...[详细]
大多数肝硬化病例呈进行性加重,偶可在病程中自然停止进行,小儿肝组织再生能力较成人强,争取早期治疗,预后比成人稍好。
感染是导致小儿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加强孕期保健,防止孕期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乙肝病毒、巨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先天性梅毒等感染,以免造成小儿肝脏损害而发生本症。约有数百种药物和毒物可造成肝细胞的损害,避免长期、大量接触,以防本症发生。同时应合理喂养,平衡膳食,做好小儿生后的各种预防接种工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治各种慢性炎症性肠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