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科室: 普外科 
  • 别名: 小儿简单息肉 pediatric simple polyps 小儿潴留性息肉
  • 症状: 便血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暂无
  • 相关疾病: 消化道息肉 

概述

幼年息肉(juvenile polyp)又称简单息肉(simple polyps),或称潴留性息肉,多发生于2~10岁,发病率较高,约占小儿息肉中的80%,为良性含腺体的肉芽肿,多能自愈,尚未见有恶性变的病例,男孩多见。

病因

幼年息肉85%为单发,14%为2、3个并发,90%以上发生在直肠或乙状结肠,多位于直肠内距肛门3~4cm到7~8cm处,少数也可发生于右半结肠。其发生原因可能在过敏的基础上,由于硬便的损伤,慢性炎症引起。开始肠黏膜呈慢性炎变而有局限性肉芽增生,渐渐增大形成1cm左右直径的息肉,多呈球形,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红色,随肠蠕动的牵拉息肉根部逐渐形成黏膜蒂,最后随肿物的增大而蒂变细,直至血运供应不足或蒂扭转,息肉糜烂、坏死、脱落而自愈(常需1年以上)。

发病机制

幼年性息肉的肉眼形态多是有蒂的,只有很小的息肉无蒂。蒂多细长,不含肌肉成分。息肉大小多为1~3cm,少数小于1cm,息肉头部多呈球形,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也可有分叶现象。多呈红色,常伴有糜烂或浅溃疡,组织脆,易出血。组织学上息肉是黏膜病变,包括扩张的充满黏液的弯曲的囊腺和在突起的固有层中的炎性细胞。腺体含有分化良好的黏液细胞,间质明显增宽,内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其中含大量的血管和炎性细胞,有时也含少量平滑肌细胞。偶然可发现由于扩张的腺体破裂为基质而引起的异物巨细胞反应。
多数病理学家认为幼年性息肉是错构瘤,由于部分腺体扩张形成囊状,内有大量黏液潴留,故又称潴留性息肉。一般认为其不属于肿瘤性息肉,因而不发生癌变。但近期的报道表明,幼年性息肉中可在部分区域出现腺瘤的改变,这些腺瘤成分和上皮的增生可能引起癌变。
息肉受粪便的损伤、刺激,经常发炎及小量出血。病理切片可见黏膜上皮细胞及纤维组织增生,同时有慢性炎症浸润。[收起]
幼年性息肉的肉眼形态多是有蒂的,只有很小的息肉无蒂。蒂多细长,不含肌肉成分。息肉大小多为1~3cm,少数小于1cm,息肉头部多呈球形,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也可有分叶现象。多呈红色,常伴有糜烂或浅溃疡,组织脆,易出血。组织学上息肉是黏膜病变,包括扩张的充满黏液的弯曲的囊腺和在突起的固有层中的炎性细胞。腺体含有分化良好的黏液细胞,间质明显增宽,内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其中含大量的血管和炎性细胞,有时也含少量平滑肌细胞。偶然可发现由于扩张的腺体破裂为基质而引起的异物巨细胞反应。
多数病理学家认为幼年性息肉是错构瘤,由于部分腺体扩张形成囊状,内有大量黏液潴留,故又称潴留性息肉。一般认为其不属于...[详细]

临床表现

无痛性慢性便血是小儿直肠及结肠息肉的主要症状,便血发生在排便终了时,一般多在粪便的表面有一条状血迹,呈鲜红色,不与粪便相混,量较少,少数病例便后自肛门滴数滴鲜血。由于息肉脱落引起大量出血者罕见。当息肉表面有继发感染时,除便血以外尚有少量黏液。有时在粪便的血迹处,可见一条状压痕,为息肉压迫粪便所致。病儿排便时一般无何痛苦,无里急后重症状。低位或有长蒂的息肉,排便时可将其推出肛门外,于肛门处可见一红色肉球,如不及时将息肉送回,可发生嵌顿而脱落和出血。该病由于出血量不多,小儿很少有明显的贫血。

并发症

约1/3患儿可并发贫血,偶可至大量便血、直肠脱垂,有蒂大息肉偶尔并发肠套叠,亦有可引起腹泻者。

实验室检查

一般常规检查正常,少数血常规检查可有血红蛋白减少,大便常规检查可有潜血阳性。

其他辅助检查

直肠指检时,一次指检阴性并不能排除息肉的诊断,可于排便或灌肠后复查。比较高位的息肉可用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或用X线钡灌肠及排钡后注气造影双重对比的方法检查。
1.X线检查 X线对诊断高位息肉也很有价值,用X线钡剂灌肠和排钡后注气双重对比造影的方法检查,注钡过程中可观察肠腔内的充盈缺损阴影,排钡后注气可见充盈缺损部位有圆形钡环的阴影。但应注意与肠管内的气泡和粪块鉴别。其鉴别方法:气泡可随体位的改变而随之移动,移动范围较大。粪块为扁而外缘不规则的充盈缺损影,用手压迫时往往碎裂,如粪块较硬时,与息肉在形态上不易鉴别,但在复查时粪块可改变形态和位置,甚至消失。
2.内镜检查 消化道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胃肠道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表面性状、数目、色调,并能进行活体组织检查,确定息肉的性质和进行组织学分类,是诊断消化道息肉最准确、最理想的方法。还可以摘除息肉。[收起]
直肠指检时,一次指检阴性并不能排除息肉的诊断,可于排便或灌肠后复查。比较高位的息肉可用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或用X线钡灌肠及排钡后注气造影双重对比的方法检查。
1.X线检查 X线对诊断高位息肉也很有价值,用X线钡剂灌肠和排钡后注气双重对比造影的方法检查,注钡过程中可观察肠腔内的充盈缺损阴影,排钡后注气可见充盈缺损部位有圆形钡环的阴影。但应注意与肠管内的气泡和粪块鉴别。其鉴别方法:气泡可随体位的改变而随之移动,移动范围较大。粪块为扁而外缘不规则的充盈缺损影,用手压迫时往往碎裂,如粪块较硬时,与息肉在形态上不易鉴别,但在复查时粪块可改变形态和位置,甚至消失。
2.内...[详细]

诊断

主要依靠无痛性大便少量带血的病史,多于直肠后壁触及直径0.5~2cm有蒂或无蒂的肿物,加之辅助检查可以确认。

治疗

低位息肉直肠指检能触及者一般均在门诊手法摘除。即用手指在直肠内压迫息肉蒂部,使其在蒂和息肉相接部离断,一般出血不多。如息肉大而蒂长者可以手指将息肉钩出肛门外,用丝线结扎蒂部,然后将息肉送还直肠内,俟其自行脱落。息肉摘除后休息1h,如排便或直肠指检无再出血则可令患儿返家。高位息肉可在乙状结肠镜检或纤维结肠镜检下,摘除息肉,以上方法不能摘除时,需考虑开腹切肠摘除息肉,但很少有此需要。

预后

本病对小儿健康影响不大。个别病儿因息肉脱落,可引起大量便血100~200ml,出血均可自停。罕见发生休克而需紧急输血治疗者。多数病儿于10岁内息肉脱落自愈,北京儿童医院曾连续作过500例病例切片,无一例有恶性变。且临床观察也未见过恶性变病例。

预防

目前尚无确切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