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的中西医治疗方案
2018年07月31日 698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黄褐斑是一种面部皮肤出现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的色素沉着皮肤病。以皮损对称分布,形状大小不定,无自觉症状为临床特征。男女皆可发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本病病因与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内分泌、药物、妊娠、化妆品、日光、遗传等有关。
本病相当于中医病名国家标准的“蝴蝶斑” ,也属于“肝斑”、“面尘” 等 病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肝气郁结,忧思抑郁,肝失条达,郁久化热,灼伤阴血,致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或肾气亏损,房劳过度,伤及阴精,肾阴不足,虚火 上炎,以致肌肤失养;或肾阴不足,阴气弥散,肾之本色泛于颜面而成。又因饮食不节,偏食肥甘厚味,脾土乃伤,脾失健运,致脾虚湿阻,水湿内停上泛,气血不 能荣于颜面,故色如尘垢,萎暗不华。本病病位在肌肤,发病与肝、脾、肾有关,病性有虚有实,但以虚证为多。
【中西结合用药思路】
1.中西医结合用药是由于中药与西药本身的作用特点所决定的,西医治疗黄褐斑,多采用药物和激光治疗,副作用不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色素沉着不消或者病情复发;中医治疗黄褐斑多主张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内外结合,安全有效;若两者结合,有利于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2.中西药结合用药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中药汤剂+西药常规用药 这是目前中医医院常规用药的方案之一,西药常规用药包括了西药的口服、外用药;中药汤剂则多采用辨证用方、经验用方。两者结合,较之单用中药或西药疗效药好。
(2)中药常规用药+西药常规治疗 中药常规治疗包括口服、外用药物;西药常规治疗包括西药的内服、外用。
【西医常规用药方案】
1. 常用药物
(1)维生素
①维生素C(口服,1g/次,3 次/日);②维生素E (口服,0.1g/次,3 次/日);③谷胱甘肽 (口服,0.3~0.6g/日,分3次);③谷胱甘肽( 0.3~0.6g加入维生素C1~3g,混合静脉注射,2次/周,10~20次为一疗程)。
2.. 局部治疗
(1) 氢醌 2%~3%的氢醌或复方氢醌霜(0.1%地塞米松、0.1%维甲酸、3%氢醌)外用,避光使用, 2次/日;(2)增白剂 传统使用3%~10%双氧水、5%~20%白降汞、3%~5%熊果酸、20%壬二酸、1%曲酸,外涂,2次/日;(3)遮光剂 5%二氧化鈦、5%~10%的锌氧糊、5%奎宁等。
3. 联合用药方案
(1)维生素C+维生素E;(2) 维生素C+谷胱甘肽
【西医特殊用药方案】
1. 超氧化物歧化物治疗,具有抗炎、抗辐射、抗衰老作用。但是部分病例有一过性皮肤发红,灼热感。
2. 根据选择性光热效应理论而生产新型脉冲激光,采用Q532nm、Q755nm、Q694nm、510nm和氩离子激光等不同波长治疗,效果良好,但部分患者治疗出现色素沉着或复发的现象。
【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1.肝气郁结证
主症:症见面部黄褐色斑片,伴有月经不调、经前斑色加深、乳房作胀、烦躁易怒,或伴有胸胁痞胀,纳谷不香,舌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退斑。
方药: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当归15g,茯苓15g,芍药15g,白术15g, 柴胡15g,丹皮10g,甘草5g,山栀15g。
加减:若经期脾气反常者,可加丹参、郁金疏肝理气;若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芒硝以泻火解毒;若胁肋胀痛明显者,可加玄胡索、丹参、赤芍以行气活血止痛。
2.脾虚湿胜证
主症:证见面部黄褐色斑片,伴神疲,纳呆,脘腹胀闷,或带下清稀,或素有痰饮内停,舌淡,苔腻,脉弦缓。
治法:健脾化湿,活血退色。
方药:清脾除湿饮(《医宗金鉴》)
栀子12g ,黄芩12g ,丹皮12g ,茯苓12g, 白术12g ,苍术12g ,茵陈12g ,泽泻12g ,麦冬12g, 生地12g, 野菊15g ,甘草6g。
加减:大便溏者,加苡米、砂仁健脾化湿;起色斑暗无光泽者,加丹参,当归,红花以行气活血;发于颧骨者,加郁金、菊花疏肝理气;发于眼眶者,加熟地、山萸肉以滋肾养血。
3.肾阴亏损证
主症:症见面部黄褐色斑片,伴有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肾阴,养血润肤。
方药:六味地黄汤 《小儿药证直决》
熟地15g,山药15g,山萸肉15g,丹皮15g,茯苓15g,泽泻15g。
加减:伴有夜尿频数者,加桑螵蛸、金樱子以固精缩尿;色斑发于头额部者,加白芷,蔓荆子引药直达病所;眠差者,加夜交藤,珍珠母(先煎)镇静安神。
3.气滞血瘀证
主症:症见面部黄褐色斑片,伴有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解余毒。
方药: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熟地黄12g,当归9g,白芍药9g,川芎6g,桃仁9g,红花6g。
加减:发于胸胁者,加柴胡,川楝子疏肝理气;发于头额部者,加白芷,菊花,石菖蒲祛风清热;发于肩背部者,加桑枝引药直达病所;发于尾骶及外阴者,加柴胡,枳壳疏肝行气;纳差者,加山药健脾开胃;眠差者,加夜交藤,珍珠母(先煎)镇静安神。
【中医独特用药方案】
1. 赵炳南老中医经验
认为本病多因肾气不足,肾水不能上承,或肝郁气结,肝失条达,郁久化热,灼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失和发病,临症多用六味地黄丸、逍遥散加减治疗。
2. 边天羽老中医经验
认为黄褐斑多与肝郁血瘀、肝虚、肾阳虚有关。临床分三证论治:①肝郁血瘀型,治宜疏肝活血、清肝泄热。选用疏肝活血汤治疗,后用化瘀丸善后; ②肝郁血瘀兼脾虚,在疏肝活血中加白术、茯苓、党参治疗,或化瘀丸加健脾丸;③肾阳虚型,宜长期服用金匮肾气丸或桂附地黄丸治疗,至少服用数月,才有明显效果。
3. 罗冠玲老中医经验
罗老紧紧把握本病虚、瘀的本质, 治以滋养肝肾, 化 瘀通络。基本方药如下: 当归 15 g, 赤芍 15 g, 川芎 15 g, 生地黄 30 g, 女贞子 30 g, 旱莲草 30 g, 丹皮 15 g, 红花 10 g, 莪术 15 g, 山茱萸 15 g, 珍珠粉( 冲)30 g, 蜈蚣( 去头足)2 条,甘草6g, 水煎服, 随症加减。方中当归、赤芍、川芎、生地养血 补肝; 红花、莪术活血化瘀; 丹皮、赤芍、生地黄凉血消斑; 山茱萸、女贞子、旱莲草滋阴补肾; 用蜈蚣取其通络散结以消斑, 而珍珠粉在《海药本草》中明确指出“主明目,除面干”。全方共奏滋阴补肾, 化瘀通络之效。除服用汤药之外, 罗老特别强调顺应四时阴阳的养生之道, 劝导患者必须保证充足夜间睡眠, 改正不良生活习惯, 保持心情舒畅、清淡饮食。
4.陈彤云老中医经验
陈 彤云在治疗上根据中医脏腑辨证的理论,将黄褐斑分为五个证型加以辨证论治。但她强调气血瘀滞、运行滞涩不能上荣于面乃黄褐斑的病机关键,所谓“有斑必有 瘀,无瘀不成斑”,同时根据“久病入络”的中医理论,认为“久病必瘀”。 因此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无论病在何脏,都注意运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强调“治斑不离血”。常用当归、川芍、红花、桃仁、赤芍、泽兰、坤草、莪术、香附、郁 金等行气活血、化癖消斑的中药。肝郁气滞证,治以舒肝理气调经,方药为逍遥散加减(基本方):柴胡、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甘草、薄荷。月经色暗有血块 可加川芍、坤草、泽兰;痛经者加乌药、元胡、蒲黄;月经先期、淋漓不尽可加白头翁、椿皮、秦皮;心烦急躁加丹皮、栀子;脘闷加厚朴、陈皮、木香。2脾失统 摄证: 治以补中益气,摄血调经。方药为补中益气汤加减(基本方:人参、黄芪、当归、炙甘草、升麻、陈皮、白术、茯苓)。生化有源,统摄有权、血循常道,气血充 盛、颜而荣润。月经量少,可去升麻;血虚加白芍、熟地、山药、川芎。脾失健运证:治以健脾益气,养血调经。方药为归脾汤加减(基本方:黄芪、人参、茯苓、 白术、当归、肉桂、山药、远志、甘草、大枣、木香)。全方益气补血、健脾调经。经血量少主要是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气虚血亏、运行滞涩。若由于大病或 久病消耗,致使营血亏虚,则常伴有眼花、头晕、心悸、脉细、舌淡等,用药时应加白芍、熟地、阿胶等。若禀赋素弱或多产(包括多次人工流产)以致肾气不足, 精亏血少,则常伴腰酸乏力。用药时应加山萸肉、枸杞、杜仲等。肾阴虚证:治以补肾养血,填精益髓。方药为归肾丸、六味地黄丸加减(基木方:菟丝子、杜仲、 枸杞、山萸肉、当归、川芎、熟地、山药、茯苓),阴虚火旺者去杜仲、菟丝子加丹皮、知母。 肾阳虚证者:治以温肾助阳,化瘀消斑。方药为金匮肾气丸加减(基本方:熟地、山药、山萸肉、菟丝子、茯苓、丹参、淡附片、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补骨脂、 益智仁、细辛)。全方在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使用二仙汤、巴戟天、细辛等温肾助阳。
5.外用药物
(1)白酒500g,鸡蛋7枚,将鸡蛋放入酒中,密封7日。每天用1枚,去壳捣烂如泥,外涂患处,2次/日。
(2)梅肉、樱桃枝、猪牙皂角、紫背浮萍等量研末.调匀撒于温毛巾上,揉擦面部至微热
感,稍停后揩净,再涂以面脂.
【中药成药用药方案】
1.丹参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
处方组成:丹参。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养血消斑。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4片,每日3次,用温开水适量送服。
2.大黄蛰虫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
处方组成:熟大黄、土鳖虫(炒)、水蛭(制)、虻虫(去翅足,炒)、蛴螬(炒)、干漆(煅)、桃仁、苦杏仁(炒)、黄芩、地黄、白芍、甘草。
功能主治:活血破瘀,通经消痞。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8~10粒,每日3次。
3.六味地黄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
处方组成: 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补肾化斑。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8~10粒,每日3次。
4.培坤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处方组成:黄芪(蜜芪)、陈皮 、甘草(蜜炙)、白术(炒)、北沙参、 茯苓、当归(酒炒) 、麦冬、川芎、酸枣仁(炒)、白芍(酒炒)、砂仁 、杜仲(炭)、核桃仁、 胡芦巴(盐炒)、艾叶(醋炒)、龙眼肉 、山茱萸(制)、远志(制)、熟地黄、 五味子(蒸) 。
功能主治:补气血,滋肝肾
用法用量:用黄酒或温开水送服,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 1丸;一日 2次。
5.逍遥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处方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 (炒)、茯苓、甘草 (蜜灸)、薄荷。
功能主治:疏肝健脾,养血调经。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 ,一日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