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开心的事,我能不能直接忘掉啊?还真能

2017年09月11日 8893人阅读

记忆能否悄悄消失?

摘要:想忘掉不快的记忆是人之天性,但我们能否刻意地忘掉一些创伤性经历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那么几段想要抹掉的记忆——在毕业典礼上摔了个狗啃屎,或是问了一位妇女还有多久待产、却发现她压根就没有怀孕。想忘掉不快的记忆是人之天性,但我们能否刻意地忘掉一些创伤性经历呢?德州农工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医生和临床副教授Darlene McLaughlin医生,向我们解释了大脑是如何帮助我们渡过创伤性事件的。


记忆是如何工作的?

狄金森曾说道:“思想比天空更辽阔。”这句话用以解释记忆储存的复杂度十分恰当。我们的大脑是脑部最大的部分,它的表面由一层叫做大脑皮质的神经组织覆盖,这层组织包裹着负责储存记忆的脑结构。


存在短期记忆内的事物,如你暂时记住的一串电话号码,假如没有一直重复记忆,往往很快就被抛之脑后。长期记忆则通常涉及长期储存信息,比如记住你孩子的生日。近来人们对遗忘这个概念议论纷纷,有些认为我们的确会忘记事物,有些则认为那些被“忘记”的事物只是变得更难记起来罢了。


“关于长期记忆工作机理的理论并不单一,取决于我们是在讨论哪种类型的记忆,以及它们如何工作。”McLaughlin说道。“例如程序记忆——对技术的无意识记忆,就依赖于重复练习,并有自动性,像肌肉记忆一样。陈述性记忆,即知道‘什么是什么’,是对事实、经历与事件的记忆。”


虽然我们的大脑通常能将我们的经历自动存储为记忆,有时它也会为了“自身安全”,把创伤性经历拒之门外。


大脑如何处理创伤?

据McLaughlin说,如果大脑检测到无法承受的创伤,它会将这段记忆封闭起来,这个过程叫做解离,即从现实脱离开来。“大脑会试着保护自己。”她补充道。


解离造成人的想法、记忆或身份感上的断裂。轻度解离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打个比方:假如你最近发现你在看书时走神了,或是在工作时发了下白日梦,那么你就刚刚经历了一次轻度解离。


较为严重和慢性的解离症状通常出现在精神病患者身上,或是罕见的解离障碍患者,如解离性身份紊乱,也就是常说的人格分裂症。


就像我们的身体能隔绝开囊肿或是侵入物,以保护其他身体部分一样,大脑也能从一段经历中解离开来。在创伤事件中,大脑可能“分神”,并试图避开这段记忆。但是,并不是所有人的思想都是一样的,所以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十分严重的创伤可能在另一部分人身上影响并不大。


人接纳创伤的方式可以受自身的基因构造和环境因素影响。人的发展是受什么控制,科学界现在仍间争论不休,试图理清究竟是遗传因素决定一切,还是环境因素影响发展——我们可以合理推测,两者应该都有功劳。


“假如一个人的家族中有精神病史,那么他对创伤的接纳就会受精神病史的影响。”McLaughlin说。“一个成长过程中能享受父母关爱的孩子,也会比一个成长环境动荡不安的孩子要更坚强。”


举个栗子,假如孩子成长的环境适宜,他们对创伤性经历(如自然灾害、战争或虐待)的处理一般会较好。但是,如果孩子心灵成长过程中充斥着不信任、恐惧或被抛弃的感觉,那么他们可能更容易从创伤性经历中解离开来。


“人们普遍认为创伤性经历有一个临界值,超过了这个程度,大脑就只能通过解离来处理了。”McLaughlin说。“年龄、遗传和环境因素都能决定这个临界值的高度,以及个体的大脑对严重的创伤如何反应。”


严重的解离现象往往会在严重创伤受害者身上出现,但在经历相同创伤的受害者身上,不一定每个个体都会出现解离。解离可以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个症状,但这些病症也可以各自独立存在。


如何积极应对创伤?

创伤受害者常常会看到一些之前无法想起的记忆闪现。“有时当人已经远离创伤时刻,大脑就让这些记忆潺潺流出,所以受害者们会看到短暂的闪现,或是侵入性的想法。”她说。


不管有没有解离现象的出现,处理创伤都是难以承受的可怕经历。由于这些经历会涉及极为敏感的话题,McLaughlin建议受害者向专家寻求帮助。


“第一步应该是寻求心理治疗。”McLaughlin说道。“将经历说出来,能帮助我们处理埋藏在情感记忆中的经历和记忆。不管是找正式的心理治疗师,或是找信任的朋友,说出来总是好一点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