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类致命性胸痛的诊治流程,你掌握了吗?
2018年07月30日 957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初步评估胸痛危险性
接诊胸痛患者,首先要评估胸痛的危险性,判断患者是否为胸痛高危疾病,重视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和血氧饱和度,若出现休克或呼吸衰竭等情况,则可视为高危,需立即采取抢救措施。如生命体征平稳,则可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明确胸痛病因。可见,胸痛危险性评估有助于快速辨别是否属于致命性胸痛,为下一步临床救治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致命性胸痛原因
面对致命性胸痛,要求诊断快和准,与心血管科密切相关的三大原因主要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因首位)、主动脉夹层及急性肺栓塞。
三、快速诊治致命性胸痛
1、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急性胸痛患者最常见的原因。
(1)不稳定型心绞痛(UA)
症状特点:胸骨后(部位),压榨样或紧缩感(性质),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典型心绞痛,硝酸甘油效果不佳。
心电图表现:①T波倒置(可呈冠状T波);②ST段改变:ST段压低(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或一过性ST段抬高(变异型心绞痛);
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钙蛋白(cTn)阴性。
(2)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
症状特点: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同UA
心电图表现:ST-T动态改变(ST段压低和T波低平、倒置),或发作时T波“伪正常化”。可与UA心电图表现相同,需借助肌钙蛋白鉴别。
心肌损伤标记物:cTn升高
(3)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
症状特点: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同UA
心电图表现:[2]①≥2个相邻导联J点后ST段弓背向上抬高,V2~V3导联≥0.25mV(<40岁男性)或≥0.2mV(≥40岁男性)或≥0.15mV(女性),余胸导或肢导≥0.1mV;②新出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③超急性期T波改变(T波高耸)
心肌损伤标记物:cTn升高
治疗策略: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调脂、抗凝),有适应症可行溶栓或PCI术。
应该强调的是,心电图是早期识别ACS的重要手段,是胸痛患者就诊的必要检查项目。因此,心电图 心肌损伤标记物检查,有助于区分UA、NSTEMI和STEMI。
2、主动脉夹层(AD)
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液通过裂口进入,分成真腔和假腔。
症状特点:胸背或腹部剧烈胸痛(部位),撕裂样持续性疼痛(性质),难以忍受,可伴有烦躁、大汗淋漓等表现。疼痛部位可随着夹层扩展而蔓延,其他伴随症状也与夹层累及范围相关。
体征:①灌注不足:双侧血压不对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②新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杂音;③可有低血压、休克。
诊断检查:主动脉CT。
治疗策略:镇痛镇静,控制血压和心率,有适应症可外科手术或介入干预。但禁用抗栓药物。
3、肺栓塞(PTE)
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的临床综合征。肺血栓栓塞最为常见,而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或骨盆深静脉)是主要血栓来源。
症状特点:肺梗死三联征(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最常见为呼吸困难、气促,而晕厥也可为首发症状。
体征:肺动脉高压及右心衰体征,可有下肢肿胀和压痛。
诊断检查:D-二聚体、血气分析及双下肢静脉彩超可协助诊断,肺动脉CT是首选,肺动脉造影术是“金标准”。
治疗策略:抗凝、有指征可行溶栓或介入治疗。
总之,胸痛是临床上非常普遍的一种症状,其中以致命性胸痛最需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肌损伤标记物及必要的辅助检查,积极寻找高危心源性胸痛原因并作出正确诊断,实现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临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