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萎缩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有高度的遗传性,小脑萎缩患者通常在40-50岁之间发病,表现为缓慢进行性从下肢开始的共济运动障碍,如行走不稳、步态似“醉汉”一样。走路时为获得平衡而双腿分开,并且摇摇晃晃,随后出现言语含煳不清,说话时间节断续、或顿挫呈爆发性,医学上常称为“小脑性语言”。后期上肢活动也受影响,主要是手的精细活动,导致写字、绘画、穿针、系扣等活动障碍。此外患者可伴有头、肢体、躯干的静止性震颤,眼震较少出现。
小脑萎缩属于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属于疑难杂症,但不是不治之症,这病不得到及时治疗由原来的走路不稳到走路需要人扶在到走路困难,需要轮椅代步,最后到瘫痪在床。
退行性疾病常见于实质细胞数量减少,或者发育的正常器官萎缩,退行性疾病属于一种生理性的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许多组织和器官都会出现萎缩的情况,属于比较正常的器官、组织老化,比如人体内的骨骼,年龄大了以后骨骼的强度和软骨的含水量、弹性都会下降,对身体的稳定支撑也会减退,为了维持身体平衡,就有可能会出现局部增生的情况。
小脑萎缩在中医属于痿证范畴,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临床上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痿证在中医历史上故称为“痿躄”,“痿”是指肢体痿弱不用,“躄”是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之意。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中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中医历来重视整体观,认为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一脏受邪势必引发其他脏器病变,因此治痿独取阳明意指临床上应该从人体五脏六腑整体论治,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具体的辨证施治原则,识别虚实,因时因人制宜。
尤女士43岁小脑性共济失调3年患者早期走路不稳,去医院检查确诊小脑萎缩症,后又查了基因确诊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多次服用西药与中药,可治疗效果都不理想,2021下半年因病证加重而前来诊治,患者走路不稳、肢体摇晃得厉害、说话不清楚、吞咽困难、吃饭喝水会呛咳、怕热汗多、耳鸣、身体没劲。王常在大夫给予益脑补髓汤治疗,第一月感觉耳鸣的情况减轻了,睡眠变好了,心情也变好了。第二个月感觉吞咽有力了,呛咳的情况好了一些,口干口苦的情况喜饮的情况好转。第三个月耳鸣消失,身体有些力气了,汗没那么多了,说话好了一点。患者通过6个月的治疗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近期回访一切正常。
在中医理论里,中药为天地所生,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维持身体阴阳平衡,从人体由内及外,深层调理疏通全身经络,改善血液循环,全面调理五脏,固本培元,使其恢复气血充足,激发阳气,强肌生筋,全面改善神经肌肉疾病症状,增强机体免疫机能。当机体阴阳平衡时,五脏六腑也会处于平衡状态,而五脏六腑具有运化水气和血液的作用,会使体内的气血平衡这样使得身体的机能得以提高,而益脑补髓汤就是专门治疗痿证的良方。
王常在医师,出生于1959年,从事医疗工作三十多年,具有丰富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经验,擅长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尤其对于小脑萎缩,多系统萎缩等疾病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现在北京仁爱堂中医坐诊。王常在医师从“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出发,践行辨证论治,祛邪扶正,治其病本。中医治病必须扶持后天经气,恢复先天元气为宗旨。通其经脉,交通阴阳为第一要义,决不能将重点放在局部脏腑经络病变上。整体观念,量身把脉,私人订制,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