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的病因,如何治疗湿疹?(转载)
2019年12月24日 851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湿疹的病因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唐旭华
湿疹病因复杂,致敏因素较多,往往不易查清,即使查清,也不易避免或消除,这导致湿疹顽固难治和易于复发,概括起来,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本病有遗传倾向:可出现过敏性皮炎、哮喘、荨麻疹等:不能耐受生活和工作中的许多对正常人无害的刺激,斑贴试验时可对多种物质发生阳性反应,即使除去某些致敏原,湿疹皮损也不易很快消失。
2.内部因素
体内感染病灶:慢性胆囊炎、扁桃腺炎、齿龈炎、肠寄生虫等;
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糖尿病、月经、妊娠等;
肢体血循环障碍:下肢静脉曲张;
神经精神因素: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神经受损(患侧易发生湿疹)。
3.外部因素
食物:鱼、虾、蟹、牛羊肉等
吸入物:花粉、尘螨、皮毛、皮屑等
微生物:体表的化脓性球菌、浅表真菌的感染
物理因素:日光、寒冷、湿热等气候变化
化学物品:化妆品、洗涤剂等
4.部位不同,原因不同
手部湿疹: 除特应性素质外,部分患者的发病可能与职业、情绪和气候等因素有关。洗涤剂等刺激往往使病情恶化。
乳房湿疹:常与哺乳和局部刺激有关,停止哺乳和局部刺激,症状可迅速改善。
外阴、阴囊和肛门湿疹:由于神经分布丰富,局部瘙痒剧烈,常因过度搔抓、热水烫洗而导致长期反复发作。
汗疱疹:病因不清,过去认为是由于手足多汗,汗液潴留于皮内而引起,现在多认为是一种内源性皮肤湿疹样反应。好发于春夏季节,每年定期发作,入冬自愈。金属镍、铬的系统性过敏及精神因素与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总之,湿疹的发病往往是诸多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迟发型变态反应有关。
如何治疗湿疹?
湿疹的治疗宜根据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兼顾患者的年龄、疾病的严重程度、部位、是否存在感染、对过去治疗的反应及经济状况等综合考虑。
1.寻找和避免各种可疑的致病因素:如发病期避免辛辣食物及酒类,有鱼虾过敏者忌食鱼虾;避免热水烫洗;消除体内慢性病灶及其它全身性疾患;保持情神愉快,不宜过度劳累,避免紧张。
2.内服药疗法
1) 急性期可选用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等,或用普鲁卡因静脉封闭疗法。如合并感染者,应加用抗生素。
2) 抗组胺药:如酮替芬、赛庚定、羟嗪、苯海拉明等传统镇静抗组胺药主要应用于晚间瘙痒者,第二代较少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 (西替利嗪或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或地氯雷他定、咪唑斯汀、依匹斯汀等)具有抗过敏、抗炎作用。
3)糖皮质激素:具有抗过敏、抗炎、抗增生及免疫抑制作用,起效迅速而作用肯定,对病重及—般治疗不能控制者,可考虑短期用药,但宜逐渐减量,以免反跳。原则上尽量不用或少用,尤其是儿童。
4)免疫抑制剂:对病情严重及—般治疗不能控制者,可考虑酌情选用雷公藤制剂、硫唑嘌呤等,需密切监视不良反应。
5)免疫调节剂:重组人Y一干扰素、胸腺肽、转移因子或介苗多糖核酸注射液等。
6)抗生素:细菌 (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皮肤上繁殖,往往加重湿疹,可选用大环内酯类、头孢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中成药丹参酮胶囊也可选用。
7)其他:甘草酸二铵、抗白三烯 (如孟鲁司特、扎鲁司特)、沙利度胺及中医药等可选择应用。
3.局部药物治疗
根据皮损形态特点,选用适当的剂型和药物。急性期,红肿明显,渗出多时,可选择溶液作冷湿敷,渗出减少,呈水疱和糜烂时,可用氧化锌油,或用皮质类固醇霜剂;亚急性期,呈红斑和丘疹时可选用洗剂、乳剂、糊剂;慢性期可选用软膏、硬膏、涂膜剂。
1)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 :该类制剂具有抗炎、抗过敏、止痒特性。应根据患者年龄、皮损部位及程度选择不同强度的糖皮质激素。强效如新适确得软膏、中效如芙美松、艾洛松、澳能软膏。婴幼儿宜选用中、弱效,成人多使用中、强效。对于眼睑、面部和皮肤皱褶部位宜选择较弱效的糖皮质激素。
2)免疫抑制剂:用于对糖皮质激素或其他疗法反应不佳或不适宜应用糖皮质激素的2岁以上湿疹患者,常用的有他克莫司、吡美莫司软膏等。
3)中药制剂:除湿止痒软膏、羌月软膏、铍宝软膏、舒肤特擦剂、冰黄肤乐软膏等可选用。
4)止痒剂:5%多塞平霜、辣椒辣素、艾迪特软膏等外用均有减轻瘙痒作用。
5)抗生素制剂 :由于细菌或真菌可通过产生超抗原的作用,诱发或加重皮炎或湿疹,在外用糖皮质激素的同时加用可有利于加快控制炎症。如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
6)其他:有些大医院的自配药如复方锌糊、硼酸溶液等。
4.其它疗法
对于顽固限局肥厚性损害可用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中波紫外线 (UVAB)、长波紫外线 (UVA)、浅层X线照射和放射性同位素贴敷。中医中药及针灸有辅助疗效。
通过上述干预治疗措施,一般能够控制其症状,延长缓解期,减少合并症,提高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转载: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lhj5198_905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