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与恐惧症(phobia)的治疗
2018年04月10日 964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惊恐障碍(panicdisorder)又称急性焦虑障碍。其特点是发作的不可预测性和突然性,反应程度强烈,焦虑、紧张十分明显,患者常体会到濒临灾难性结局的害怕和恐惧,发作后常迅速终止。
恐惧症(phobia)原称恐怖性神经症。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
惊恐障碍的治疗目标是减少或消除惊恐发作,改善期待性焦虑和回避行为,提高生活质量。在治疗开始应告诉患者惊恐发作是生理和心理障碍的结果,其躯体症状通常不会导致患者出现生命危险,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有效的。
药物治疗:
苯二氮卓类药物(BZD)治疗惊恐起效快,可选用阿普唑仑或氯硝西泮,但长期用药易导致依赖;物质滥用者服BZD更可能出现滥用。
由于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SSRIs)和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双回收抑制剂(SNRIs)治疗惊恐障碍有效,特别当惊恐障碍共患抑郁症,社交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或物质滥用时,由于其作用的广谱性而更是合适的选择,通常2~3周起效,无滥用和依赖倾向。长期服用SSRI能明显降低患者的复燃率。
三环抗抑郁药(TCAs),如氯丙帕明治疗惊恐障碍效果最好。但由于三环抗抑郁药有较多的不良反应,需小剂量开始,过量则易中毒。
临床上常常采用BZD联合SSRIs治疗,患者惊恐的最初改善比单用SSRls快,但到5~6周时无更多优势,此时可渐停BZD,这样可避免BZD的长期使用和SSRI的早期效果不佳的缺点。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分三步:第一是让患者了解惊恐发作和发作的间歇性及回避过程。第二是内感受性暴露。患者暴露于体内的害怕感觉和外界的害怕境遇,害怕感觉包括过度呼吸引起的眩晕、脸上发热和麻刺感,摇头引起眩晕或非真实感;害怕境遇包括拥挤、在公共汽车上和路途中。通过有计划的暴露,使患者注意这些感受,从而耐受并控制这些感受,不致再惊恐发作。第三是认知重组。患者原来认为“我将晕倒”、“我将不能忍受这些感受”,认知重组让其发现惊恐所导致的结果与既往的认识有很大差距。研究表明: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与药物相当,比丙咪嗪更易为患者所接受,丙咪嗪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单服丙咪嗪和单用认知行为治疗。
恐惧症的治疗:
行为疗法许多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已经学会如何回避令他们产生恐惧的对象和场景而不影响自己的日常社会功能。行为疗法是治疗恐惧症的首选方法。系统脱敏疗法、暴露冲击疗法对恐惧症效果良好。基本原则一是消除恐惧对象与焦虑恐惧反应的条件性联系;二是对抗回避反应。
药物治疗药物对单纯恐惧一般没有效果,但可用苯二氮草药物来暂时缓解单纯恐惧,例如飞行恐怖。SSRI类如帕罗西汀、舍曲林等治疗社交焦虑障碍有效,三环类抗抑郁剂丙咪嗪和氯米帕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吗氯贝胺对恐惧症也有疗效,但药物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