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行气阳明汤”对小脑萎缩、共济失调个体化的治则治法

2022年07月23日 108人阅读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疗的特色,之于小脑萎缩、共济失调诸疑难杂症尤要辨证准确。证能概括患者在小脑萎缩发展某一阶段的病机本质,病变脏腑,演变归属,及至确立个体化治则治法等,是“行气阳明汤”诊治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的核心内容之一。

因此,在辨治小脑萎缩、共济失调时必须病证结合,既要掌握该病的现代医学基本病理特征,又要结合中医证候特点,全面综合分析,病证有机结合,深化对其认识。

正如“行气阳明汤”医生组主治医师褚尊贵大夫所说:

“辨证小脑萎缩诸痿症注重从整体观念出发,既重视患者当前的病证,又要通过四诊合参,全而了解病人有无其它病证及隐患,弄清它们与现病证的关系。论治是在根据当前急需解决的证候为主的前提下,又不忽视其本,并对其它病证适当照顾,全面考虑而后遣药组方。而是否能从现有病证预见其进一步可能造成的损害,并对此兼予前瞻性治疗,着眼于未病之先,做到寓防于治,才是考验大夫是否能是达到了“上工治未病”的境界。”

须明确小脑萎缩有轻、重、危之分,并判断其器质性变化。“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强调,同样的小脑萎缩,但中医证候却是多样表现,这些证候也是患者当时的状态,虽然不都与小脑萎缩有关,但都影响着小脑萎缩的病情,是治疗的切入点。

因此,必须坚持整体把握个体化治疗,准确把握小脑萎缩内在病理发展趋势,认真采集中医证候要素,病证相合,辨证论治,才能明辨顺逆,谨调失衡,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有效性。

如小脑萎缩患者就诊时无明显语言障碍、头晕头痛等典型主诉,只要ct、核磁显示异常,即使痛不甚、不憋闷,仍可以按痿症论治,但重在治证。再如有些小脑萎缩是以行动障碍为主要表现,而疼痛不明显,在治疗中也应标本兼顾,注意痰瘀状态的治疗。

而对于小脑萎缩病情迁延日久的患者,急则治其标,根据辨证,可采用理气、活血、化瘀、温阳多种方法先解其苦,同时可促使病情从不稳定向稳定方向转变,并能避免发生患者瘫痪在床,起到已病防变的作用,较之成药固定方剂更具优势。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在临床中坚持尽可能明确西医诊断,尽全力使中医辨证准确无误,提倡病证都要弄清楚,宏观把握,精细处置,不能偏废。疾病诊断明确了,有利于了解病因及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证候辨识清楚,有利于认识中医病因、病机及确定治则、方药。

如下肢无力,走路不稳,可见于小脑萎缩,也可见于脑梗、脑出血,都常见气滞血瘀证候,证候相同,病却不同,虽有可能用同样的方药治疗,但预后转归、疗效评价、饮食调摄却大相径庭。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临证善于运用痰瘀学说治疗小脑萎缩、共济失调及疑难病症。

历代医家对“痰”和“瘀”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入,但在《内经》中并无痰之名。“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基于临床实践提出痰瘀学说,从理论层面深刻分析了痰瘀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充分应用于临床,提出“治痰不忘消瘀,治瘀不忘祛痰”的治疗法则。

褚尊贵大夫认为,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的发作本虚固然是基础,但病理产物的转化生成才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加重的关键。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注重本虚当调,治宜缓;标实当治,治宜急;痰瘀同治,治痰不忘消瘀,治瘀不忘祛痰。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主治医师褚尊贵大夫说:

“人体内环境的状态即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痰瘀转化的动力场。合理调节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可以有效调控痰、瘀的转化与祛除。小脑萎缩患者一般年纪较大、病情多绵延沉重、复杂,证候多虚实夹杂,虚多表现为气虚、阳虚,阴虚。邪实多表现为火盛、阳亢、痰浊、血瘀等。临床治疗当扶正祛邪兼顾,扶正当健脾温肾、养肝润肺清心,祛邪则痰瘀并治。”

湿邪轻浅用藿香、佩兰、白蔻仁之类,淫湿重者加蚕砂、半夏、苍术之品。

小脑萎缩在临床上虽然可见纯瘀无痰者,也偶见纯痰无瘀者,但痰瘀互生总是痛势所归。“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强调要于无显之处见现象,审时度势,用药宜早,防微杜渐。

例如,在痰、瘀病理机转中,痰瘀互生,交互为患,是重要因素。在疾病早期此证不显,但在中后期,瘀浊胶结,已成窠囊,治之亦难。

所谓防病未然,已病防变,意都在此。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