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毛细血管瘤的药物治疗

2016年12月11日 389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毛细血管瘤多见于婴儿时期,又称婴儿型血管瘤(infantilehemangioma),是常见的儿童眼眶良性肿瘤。新生儿发生率为1%~2%,多数患者发生于出生后的3个月内,随后3个月增长较快。原发于眼睑皮肤者,1~2个月可波及全眼睑及面颊部。本病有自发消退倾向。多数患儿于1岁之后病变静止,30%病变3岁时自行消退,60%于4岁时消失,76%于7岁时消退[1]。但肿瘤在初始阶段生长迅速,如果不积极治疗,不仅影响美容,而且可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如弱视、斜视、屈光不正、上睑下垂等。目前毛细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但治疗应以药物治疗为主。用于治疗血管瘤的药物种类繁多,包括皮质类固醇激素、干扰素、平阳霉素、免疫抑制剂等。
皮质类固醇激素
治疗时机和适应症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毛细血管瘤主要包括口服法和瘤体内注射法,不仅适用于睑部和眶膈以前的病变,对于累及眶内的婴儿型血管瘤也有较好的疗效。
用药方法
口服法[2]:口服强的松片剂,按4mg/kg/天的剂量给药,早晨一次顿服,每二周减少5mg,减至2.5mg持续口服2周后停药。
瘤体内注射法:曲安奈德针剂40mg、地塞米松针剂,3周后复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重复注射。
副作用
激素治疗的全身副反应包括柯兴征(满月脸、水牛背和向心性肥胖)、生长阻抑、胃肠道刺激症状及溃疡、水电解质不平衡、血压增高、血糖及尿糖增高、行为障碍以及免疫抑制等。局部副反应包括皮下脂肪萎缩、眼睑坏死、视网膜动脉闭塞等。终止治疗后所有这些副反应均是可逆的。皮质类固醇激素由于安全、简便、作用迅速、可以重复使用等特点,现已成为婴儿型血管瘤主要的治疗方法。瘤体内注射法更优于口服法,年龄越小,效果越好,且副反应较小。有文献报道,经过瘤体内激素注射治疗后可能减少屈光不正的发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