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因
多与精神因素、应激状态及肠功能紊乱有关
常见症状
腹痛、腹胀、腹泻、便秘。
部分可有反酸、嗳气、烧心、恶心、呕吐、纳差等。
常在表现:心悸、胸闷、气短、尿频、尿急等。
病因
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
现在多认为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脑肠调控异常、炎症和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诱因:胃肠炎、应激、药物、外伤或手术、食物。
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病情长,间断发病;但全身各脏器功能不受影响;精神因素或应激常诱发或加重;白天明显,下午较重,休息后减轻,但部分病人因焦虑,睡眠质量不佳。
1.症状
(1)腹痛或腹部不适:无规律,多于排便后缓解,进食后明显,进食量多受影响,无明显部位,疼痛性质不同。
(2)腹泻 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但无鲜血便或脓血便,每天一般5~10次左右不等。
(3)便秘 便秘可间断或与腹泻相交替,常伴排便不尽感,里急后重感。
(4)上消化道表现:上腹烧灼感、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等。
(5)肠外症状 头晕、头痛、心悸、气短,尿频尿急;精神、心理异常,如焦虑、抑郁、紧张、失眠、多梦脾气暴躁等。
2.体征
大多无明显阳性体征。
检查
根据伴随不通症状行相关检查:大便常规(三次或以上)培养均阴性,便隐血试验阴性,尿常规正常,炎性指标,内分泌指标、自身免疫指标、肿瘤指标,全消化道钡餐检查,结肠镜、病理检查。甲状腺、肝、胆、胰腺、肾功能正常。对于年龄40岁以上患者,除上述检查外。
诊断
腹痛症状出现6月以上,近3个月符合①排便频率改变。(每周排便少于3次,或每日排便多于3次);②粪便性状异常(干结硬便、黄色稀便);里急后重感,肛门下坠感。
治疗
1.饮食:过量的高脂、高盐、高油腻进食,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酒精、辛辣等,产气食物(奶制品,大豆,扁豆等)。高纤维素食物(如麸糠)可刺激结肠运动,对改善便秘有明显效果。
2.心理和行为治疗
心理疏导,生物疗法,对于有易怒、失眠,焦虑等有一定作用。
3.药物治疗
(1)解痉剂 抗胆碱能药如阿托品、颠茄、山莨菪碱、东莨菪碱改善腹痛。
(2)通便剂:容积性泻剂如甲基纤维素;渗透性轻泻剂如聚乙二醇、乳果糖等。
(3)止泻剂 如洛哌丁胺或复方苯乙哌啶等,可改善腹泻。轻症者可选用八面体蒙脱石、碱式水杨酸铋等吸附剂。
(4)促动力剂 适用于有腹胀和便秘型患者,如伊托必利、莫沙必利等。
(5)抗精神病药 伴随焦虑、易怒、失眠等精神症状予以镇静剂,抗抑郁药有一定帮助。
(6)调节肠道菌群:调整肠道微生物群生态平衡,如枯草杆菌、双歧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
4.中医药治疗
中医将IBS分为大肠燥热证、寒热夹杂证、脾胃虚弱证、肝气乘脾证、肝郁气滞证等证型,通过辨证论治、针灸等方法等。
预后:一般预后较好,但受运动、休息、饮食、心理、药物等影响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