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检查有息肉,一定会得结肠癌吗?

2021年02月08日 563人阅读

导语:首先说明肠道有息肉不一定就得结肠癌,但还要加上一句,结肠癌80%是由肠息肉发展而来的,也就是说肠息肉与肠癌关系非常密切。
      
 先说说什么是肠息肉?

  肠息肉是肠黏膜过度增生形成凸入肠道的赘生物。通俗的说,就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
  肠息肉以大肠最为多见,尤以直肠及乙状结肠为甚,其大小直径可自2毫米至20毫米以上不等。内镜下根据息肉外观可分为:菜花样息肉,乳头状息肉,桥状息肉,广基息肉,带蒂息肉等。病理活检又分为:腺瘤型息肉、炎症型息肉、错构瘤型息肉和增生型息肉。腺瘤型息肉是最多见的一种,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三种。肠息肉很常见,估计每4个人中就有1人有肠息肉,而男性比女性更常见。
 
为什么说肠息肉和肠癌关系密切?

  肠息肉可以分为非肿瘤型和肿瘤型息肉两种,其中肿瘤型息肉占70%~80%。非肿瘤型息肉主要有增生型息肉和炎症引起的息肉,通常不会变成恶性肿瘤。而肿瘤型息肉常见的是腺瘤样息肉,如果不治疗,几年后约有10%的机率发展为肠癌。统计表明,80%的大肠癌都是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的。肠息肉和肠癌关系特别密切,肠癌高发,肠息肉也是高发的,比如说在美国肠息肉和肠癌都是高发的,非洲国家有可能是肠息肉和肠癌是低发的,但是非洲国家的这些移民,移民到欧洲国家之后,下一代,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什么肠息肉容易癌变?
  肠息肉的癌变率与息肉的组织类型、大小、部位以及年龄等因素有关。
  通常来说,腺瘤型息肉的癌变率较高,腺瘤大于2厘米,癌变率就大于50%。如果息肉体积较大,不带蒂的息肉,息肉呈多发性,息肉形态扁平,或者呈现分叶状的四类状态的息肉癌变可能性较大。
  从息肉部位看:直肠和乙状结肠腺瘤发病率和癌变率最高,横结肠最低。
  从息肉大小看:1厘米以下的腺瘤癌变率为1%-2%,1~2厘米的腺瘤癌变率为10%~20%,2厘米以上的腺瘤癌变率为30%~60%。
  从单发还是多发看:单发的癌变率为20%~30%,多发的癌变率为30%~80%。
  从年龄看:40~60岁的息肉癌变率为10%~20%,60~69岁癌变率为15%~25%,70岁以上的癌变率为>30%,80岁以上为>50%。
  从病理类型看:癌变率分别为管状腺瘤的2%~6%,绒毛管状腺瘤10%~30%,绒毛腺瘤20%~50%。
  一般肠息肉发生癌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至少5年,平均5~10年。
  发现肠息肉应该怎么办?
  一般来说对于肠息肉的处理原则是一旦发现,即刻在肠镜下切除。
  腺瘤性型息肉中的绒毛状腺瘤发生癌变可能很大,如果不治疗,百分之百会癌变。因此,一旦病理检查发现该息肉是绒毛状腺瘤,必须及早摘除。而家族型息肉病是与遗传有重要关系的疾病,属癌前病变,如果不做任何治疗,发展成大肠癌的风险很高,也必须积极切除。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结肠息肉,一旦发现,患者都不可掉以轻心,应采取治疗措施,或者定期复查,密切注意病变动态。对于较大息肉引起梗阻或不适合内镜摘除,以及息肉恶变伴蒂部有浸润或不能确诊癌浸润深度者应做外科切除术。

  肠息肉摘除后,也不能高枕无忧,这是因为腺瘤型息肉切除后再生、复发的概率较高,同时多发性型息肉容易漏诊,息肉切除后需要密切随访复查。
  
对于单发性型息肉切除术后,第一年随访复查肠镜一次。如果复查没有发现肠息肉,以后每3年复查肠镜一次。

  多发性腺瘤切除,或息肉大小超过2厘米伴不典型增生,就需要3~6个月随访复查一次。如果第一次复查没有发现肠息肉,就改为1年复查一次。
  如果连续2次复查均没有发现肠息肉,以后就每3年复查一次肠镜。

0